APP下载

子宫内膜癌的内分泌治疗

2013-01-25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36期
关键词:转移率亚组内分泌

李 云 王 旭

(通化市中心医院,吉林 通化 134000)

子宫内膜癌的内分泌治疗

李 云 王 旭

(通化市中心医院,吉林 通化 134000)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的内分泌治疗效果。方法 本次医学研究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2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综合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内分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观察对象无瘤生存率、复发转移率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内部不同内分泌治疗时间患者病死率、复发转移率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知,子宫内膜癌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内分泌治疗,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复发转移率,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子宫内膜癌;内分泌治疗;临床疗效

随着我国临床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子宫内膜癌病因学和流行病学研究的逐步深入,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技术也实现了极大地提高,相关医学研究结果证实,人体高雌激素状态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存在直接联系,且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逐步进展的过程[1]。现阶段,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孕激素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能力、复发和晚期治疗的主要措施,且治疗效果较为稳定[2,3]。本次临床研究对子宫内膜癌的内分泌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医学研究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2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患者年龄范围在39~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4±23.1)岁,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0例,且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内部根据患者治疗时间不同,分为1年以上亚组和1年以内亚组,每组50例,且两组观察对象其他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1.2 肿瘤分化、分期和类型

患者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为:对照组42例高分化,约占42%,37例中分化,约占37%,21例低分化,约占21%。实验组46例高分化,约占46%,43例中分化,约占43%,11例低分化,约占11%。其中,1年以上亚组20例高分化,约占40%,25例中分化,约占50%,5例低分化,约占10%;1年以下亚组26例高分化,约占52%,18例中分化,约占36%,6例低分化,约占12%。两组观察对象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患者肿瘤分期情况为:对照组57例Ⅰ期,约占57%,23例Ⅱ期,约占23%,12例Ⅲ期,约占12%,8例Ⅳ期,约占8%。实验组66例Ⅰ期,约占66%,11例Ⅱ期,约占11%,18例Ⅲ期,约占18%,5例Ⅳ期,约占5%。其中,1年以上亚组34例Ⅰ期,约占68%,8例Ⅱ期,16%,7例Ⅲ期,约占14%,1例Ⅳ期,约占2%;1年以下亚组32例Ⅰ期,约占64%,3例Ⅱ期,约占6%,11例Ⅲ期,约占22%,4例Ⅳ期,约占8%。两组观察对象肿瘤分期情况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病理类型情况为:对照组1例透明细胞癌,1例浆液性乳头状癌,9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实验组3例透明细胞癌,2例浆液性乳头状癌,95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其中,1年以上亚组2例透明细胞癌,1例浆液性乳头状癌,47例子宫内膜样腺癌;1年以下亚组1例透明细胞癌,1例浆液性乳头状癌,4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两组观察对象病理类型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1.3 方法

1.3.1 手术情况

实验组共有98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12例腹/盆腔主动脉旁淋巴结、双附件联合全子宫切除术,约占12%,26例腹/盆腔主动脉旁淋巴结、双附件联合次全子宫切除术,约占26%,41例腹/盆腔主动脉旁淋巴结、双附件联合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约占41%,19例双附件联合全子宫切除术,约占19%。其中,1年以上亚组手术情况分别为6(6/100),13(13/100),21(21/100),10(10/100);1年以下亚组手术情况分别为6(6/100),13(13/100),20(20/100),9(9/100)。

对照组共有98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10例腹/盆腔主动脉旁淋巴结、双附件联合全子宫切除术,约占10%,33例腹/盆腔主动脉旁淋巴结、双附件联合次全子宫切除术,约占33%,21例腹/盆腔主动脉旁淋巴结、双附件联合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约占21%,34例双附件联合全子宫切除术,约占34%。

1.3.2 内分泌治疗情况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手术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内分泌治疗[4,5],主要治疗药物为孕激素类,包括醋酸甲地孕酮(MA)和醋酸甲羟孕酮(MPA)等,平均用药剂量为245.51mg/d[6]。所有100例患者中,单独服用孕激素药物81例,联合服用他莫昔芬与孕激素12例,单独服用他莫昔芬8例。平均用药时间为(1.3±0.29)年。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0.05,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100例患者中,13例转移或复发,复发转移率为13%,平均复发转移时间为(22±8)个月,对照组100例患者中,23例复发转移,复发转移率为23%,平均复发转移时间为(20±5)个月,两组观察对象复发转移情况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3年无瘤生存率为85%,平均5年无瘤生存率为77%;对照组平均3年无瘤生存率为79%,平均5年无瘤生存率为72%,两组观察对象无瘤生存率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1年以上亚组患者13例转移或复发,复发转移率为26%,11例死亡,约占22%;1年以下亚组患者4例转移或复发,复发转移率为8%,4例死亡,约占8%。实验组内部不同内分泌治疗时间患者病死率、复发转移率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子宫内膜癌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内分泌治疗,有助于巩固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临床病死率和复发转移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其无瘤生存率,同时,内分泌治疗不会造成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症状,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1] 魏丽慧,王建六,王志奇,等.子宫内膜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探讨[C].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肿瘤中心,2010,1(4):45-46.

[2] 王志奇,王建六.子宫内膜癌内分泌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27(11):820-821.

[3] 魏丽慧.子宫内膜癌的内分泌治疗[C].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 2010,1(1):164-165.

[4] 王志启,王建六,魏丽惠.辅助内分泌治疗对Ⅰ期子宫内膜癌疗效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11):824-827.

[5] 王志启,王建六,赵丹,等.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1):39-42.

[6] 曹斌融,张西银.子宫内膜癌的内分泌治疗现状[J].现代妇产科进展,1997,6(2):176-177.

R737.33

B

1671-8194(2013)36-0109-02

猜你喜欢

转移率亚组内分泌
广义Markov跳变系统在一般转移率下的鲁棒无源控制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内分泌代谢疾病
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率及影响因素
离散广义Markov 跳变系统在一般转移率下的鲁棒稳定性
人文护理在内分泌护理中的应用
艾灸神阙穴对不同程度力竭运动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正文见第45 页)
什么是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不同年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核团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
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水平变化及氯沙坦对其干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