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模型及应用
2013-01-2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李 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模型及应用
■李 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业内贸易在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随之新的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以解释这一新现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贸易也便显出了同样现象,尤其是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增长迅速,这与中国的要素禀素有关,宏观地从产业链条来看,中国位于底层,竞争力与稳定性较弱,需要向产业链的上端转移以提升竞争力。
垂直差异产品 产业链 产业内贸易
一、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可能的创新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三分之二的国际贸易发生在要素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像传统贸易理论所说的发生在存在较大要素禀赋差异的经济体之间,需要新的理论进行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正是在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下催生了国际贸易的新的理论,尤其是产业内贸易理论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增长,并且这种增长是建立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并且从结构上看具有较为明显的垂直型特征,产业内贸易的垂直决定了贸易的收益的不平衡性。我国以生产质量较低或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为主,这种低附加值是由于研发能力弱或者不注意通过研发来进行产品升级造成的,从而决定处于产业链较低层次,不利于中国的国际竞争。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手法进行研究,最后进行规范分析。首先对已有的关于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理论进行综述,然后结合有关产业链的相关实际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
本文就是要对这种现象进行说明,把垂直差异产品和产业链竞争(郎咸平)相结合,以更宏观的视角看待贸易,跳出贸易来考察贸易。此处的结合只是尝试,对于胡适先生提出来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只是做到了“大胆假设”。由于目前知识积累和阅读文献的有限性,尚没能做到“小心求证”,但求能自圆其说,不至谬之千里。
二、文献综述
与Falvey等人的研究有所不同,Shaked和Sutton(1984)对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中对市场结构和质量差异的产生条件进行了修改:首先市场是寡头垄断市场假设,更加接近某些产品的现实经济情形;其次,产品质量差异是由于生产前所投入的研发费用的差异,产品质量与研发投入正相关。其实要说这种投入使固定资本支出有所增加异于劳动和资本投入,我认为倒不如把前期科研投入看成一种特殊形式的资本投入,因为其根本来源还是资金的投入。模型的完整假设是:某产品有垂直差异性的许多品种;厂商开发一个质量较高的品种,需要在生产前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并视为生产产品的固定成本;消费者是好相同,因而对产品质量有相同的排序,消费者收入水平和消费的产品质量相对应;市场是两家厂商的关头垄断市场。现在假定两个国家,封闭条件下,都分别有两个厂商生产不同质量的同种商品。在允许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双方生产相同质量产品的厂商面临竞争,只要一方退出市场,另一方就会因为规模经济而降低平均成本。当每个国家都有一个厂商生存下来时,产业内贸易就发挥发生,并且消费者会因为价格降低而受益;但如果同一个国家的厂商都退出市场,则不会发生产业内贸易。不过究竟谁会退出市场是不确定,即最后的商品怎样流动使不确定的。
三、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链竞争
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人口众多所决定的劳动力相对便宜的优势,和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也决定了中国不能以初级产品作为贸易的主要产品,国际贸易中以制成品为主。但是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转移与承接,国际贸易的垂直型产品贸易逐渐占据主要部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性特征。1993年以来,我国总体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初级产品的垂直贸易指数有所降低,工业制成品的垂直贸易指数有所上升较快,处于较高水平。根据SITC(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目前我国垂直型产业年内贸易占到了整个产业内贸易的80%以上。从贸易结构的特点来看,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生产环节,而这些加工贸易大部分由外商投资企业操作,下面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占总贸易量的比重:
资料来源:臧旭恒等,产业经济学(第三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4
我国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主要动因:1.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主要从事加工贸易的组装和加工业务,只要这种加工没有改变产品的分类就属于产业内贸易。这种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2.贸易一些初级产品用以弥补资源缺口。3.与主要以发达国家的贸易伙伴相比,我国技术水平低和占有的知识产权绝对处于劣势。4.由于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中间产品(零部件、半成品等)进入国际商品流通领域,中间产品的相互进口和出口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从这些因素可以看出,我国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资源型产品为主,自主研发、资本密集或知识密集型产品较少,决定我国在国际贸易的获益中相对受损。因而相应的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2006年高水平的产业内贸易(VIITH)指数为为0.00386,低质量产业内贸易(VIITL)指数为0.3602,而水平贸易指数(HIIT)为0.1146,并且较2000年HIIT和VIITH的有所下降。
对于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来说,不能光从垂直型差异产品贸易角度谈贸易,要跳出具体方面看贸易。从整条产业链(产品设计、订单处理、原料采购、制造、仓储运输、批发经营和零售)来说,中国的这种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所贸易的商品是整条产业链的一部分,是整个国际分工的一部分,正好处于产业链的底层,无论是附加值还是在贸易中的受冲击程度来说都是很低的(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例证)。这个看似独立的生产加工过程其实已被纳入到了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之中。相比之下,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市场贸易或者把相应环节外包或转移使得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降低,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使得其在系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更具垄断优势,在某些产业形成寡头垄断的态势。跨国公司的“研发密集型产品通过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高,一般占其总贸易的50%以上”可以说跨国公司的竞争力在于其占据了产业链的主要部位和话语权。
对于未来我国应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不再就有劳动力资源优势,如何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的问题有待解决。从一定意义上讲,积极充分发挥要素禀赋现状的同时,促进资本和知识的积累,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现人力资本积累,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这是具体的战略步骤。从更宏观的角度上讲,积极有意识地走到产业链上游是未来的必须选择,如加强品牌建设,加强战略管理能力。
四、结论
我国的垂直型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在整体贸易总占据了较高的比重,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这是受我国劳动力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低的劣势所决定的。如果从整个产业链条来看,我国的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基本处于底层,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稳定性差。要想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必须向产业链的上游转移,占据产业链竞争的先手,这是提高我国未来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努力方向。
[1]赵春明,国际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0(2007.10重印)
[2]郎咸平,郎咸平说:热点的背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9
[3]臧旭恒等,产业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4
[4]严岩,新H—OL理论视角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J],工业经济技术,2009年3月,第28卷第3期
[5]高敬峰,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歧探讨,商场现代化[J],2008年2月(下旬刊)总第531期
[6]陈家勤,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6
[7]Mordechai E.K rei n i n,Int er n a t io n a l eco n o m ic s a p o l ic y a pp roach(第10版,影印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8]Elzb ie t a Cz ar ny,Int rai n d ust r y t radedo w e kn o w w ha t i t i s?[M]W ars a w S choo l o fE co n o m ic s
李娜,现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二学生,主修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