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分期及中医辨治
2013-01-24丁霞
丁 霞
(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广东 广州 510800)
121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分期及中医辨治
丁 霞
(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广东 广州 510800)
目的探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分期及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方法本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21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依据临床诊断分为感染期(n=52)、过渡期(n=39)和恢复期(n=30),运用中医辨证分治原则进行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21例患儿均随访6个月,治疗显效63例(52.07%)、有效49例(40.50%)、无效9例(7.43%),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根据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不同阶段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期,给予中医辨证治疗能够达到治本的目的,从根本上提升机体正气、驱除外邪,中医辨证论治是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方法。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药;有效性;安全性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简称复感,是指小儿上呼吸道、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和肺等组织反复感染,临床主要症状是发热、咳嗽等反复发作或经久不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时期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反复发作,具有发病症状重、病程长、涉及呼吸道病种多等特点,其临床治疗较为棘手[1]。抗生素对细菌性感染能够发挥良好控制效果,但是目前对于病毒感染仍然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对小儿复感的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于本院就诊治疗的121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病例纳入标准:临床诊断符合《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处理原则》[2];年龄2~14周岁;经患儿家长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剔除标准:患儿依从性差;有其他严重合并症者。男67例、女54例,2~5岁52例、6~10岁37例、11~14岁32例。
1.2 临床分期
参考《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处理原则》,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特征及临床各项检查结果,对每一患儿进行详细的中医四诊检查,结果分为感染期:52例,西医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部分可见肺部感染,中医诊断症见咳嗽、痰多、痰液稀薄、脉浮紧;非急性感染期:n=69例,西医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加免疫功能低下,中医症见反复咳嗽、低热不退、苔薄白、脉数、形体消瘦、自汗、盗汗、纳差、面色无华、舌淡苔白。
1.3 中医辨证治疗
1.3.1 感染期
感染初起至中期为实证,复感患儿主要是以上呼吸道感染为特征,中医以寒、表、热、湿、痰为病机,结合中医四诊,感染期又可辨证分为风寒表实证、热饮壅肺证、上焦湿热证。①风寒表实证:病机为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方选五积散加减;②热饮壅肺证:病机为热饮壅肺、肺失宣降,症见发热、口干、鼻翼煽动、痰液黄稠、脉滑数;方选麻黄石甘汤加味;③上焦湿热证:病机为湿热滞留上焦,症见咳嗽、低热或有微汗、苔黄腻、痰液粘滞黄稠、小便短赤、脉滑数;方选上焦宣痹汤。
1.3.2 非急性感染期
中医以卫表不固、营卫失和、肺脾气虚为病机。复感经久不愈,疾病逐渐进入过渡期,症状表现复杂,此阶段应该随症而治;营卫失和者方用桂枝汤,少阳失利应选小柴胡汤加减,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者方选七味白术散加减。逐渐发展成为以虚证为主,上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已经得到控制,以元气亏损、肾精亏虚为病机;方选河车补肾地黄丸,以提升正气为主。
1.4 观察项目及疗效判断
根据病变不同阶段给予辨证治疗,中药治疗以10天为一个疗程,间隔3d,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儿反应,监测是否有药物副作用,发生感染时及时给予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对症处理。参考临床报道[3],随访观察6个月,以随访期间无发病或发病一次,病情较轻微为显效,随访期间发病2~3次,病情较轻为有效,以随访发病次数较之以前无明显减少为无效。
2 结 果
12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3个疗程治疗及观察,随访6个月,治疗显效63例(52.07%)、有效49例(40.50%)、无效9例(7.43%),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讨 论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以反复感冒、肺炎、支气管炎为主要征象,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发展可致哮喘、关节炎、心肌炎、肾炎等疾病,对小儿生长发育产生严重的危害。小儿体质稚弱、脏腑娇嫩、御病能力差,容易感邪。本病在中医学中归属于“体虚感冒”、“汗证”等范畴,反复呼吸道道感染的病机本质是脾、肺、肾三脏虚损,小儿发病关键“不在邪多,而在正气不足”[4]。临床研究证实,小儿复感与外感时邪、体质、环境、饮食营养等因素相关,以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为常见病因[5]。
小儿复感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通过本次调查,笔者认为小儿复感进行分期及中医辨证论治的要点如下:急性期以邪实为主,大部分患儿有外感表证,上呼吸道感染可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下呼吸道感染多表现为发热、喘息、鼻翼煽动、痰鸣。过渡期正虚邪恋,热、痰未尽,急性感染的临床症状大部分缓解或消失,残留低热、反复咳嗽、多汗等症状。恢复期以正虚为主,表现为神怠、虚胖或消瘦、纳差、舌淡、脉数等症状。急性期应当遵循“有是证用是药”的规律,用药上避免苦寒、辛散,以防伤正气,可是当加补气药。过渡期治疗注重于扶正驱邪,正复邪自除。恢复期以健脾益气、填阴温阳为主,配合活血散风法。总之,根据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不同病变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期,给予中医辨证治疗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机体正气、祛除外邪,中医辨证论治是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新光.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证治初探[J].中医药学刊,2005,23 (1)∶53-55.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处理原则[J].中华儿科杂志, 2008,46(2)∶108-109.
[3] 汪受传.补肺固表、调和营卫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J].江苏中医药,2006,27(2)∶11-12.
[4] 杨京华,邓国安,阳荣秀.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病因病机与辨治探讨[J].新中医,2006,38(5)∶75-76.
[5] 曹腊梅.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近况[J].光明中医, 2008,23(8)∶1239-1241.
R725
B
1671-8194(2013)13-02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