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的临床效果评价
2013-01-24姜俊梅
姜俊梅 李 圆 李 秀
(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医院干部疗区,吉林 通化 134000)
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的临床效果评价
姜俊梅 李 圆 李 秀
(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医院干部疗区,吉林 通化 13400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行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控制血压、血脂及血糖、抗血小板治疗、扩血管治疗、脑代谢复活剂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5000IU,1次/12h,皮下注射,连用10d。结果45例观察组治疗显效30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有效率93.33%;对照组分别为22例、15例、8例、82.2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治疗过程中3例患者腹壁注射部位出现瘀癍,未见身体其他部位出血,无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和牙龈出血,均未影响继续治疗。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其疗效是确切的,出血危险性小,值得推广应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低分子肝素;临床价值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历时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易导致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虽症状不重,预后较差,1/3会发生脑梗死,有1/3反复发作,且在发病2~4年分别有约5%~10%的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1]。本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使用低剂分子肝素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症状20例(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或不伴语言不清,短暂单眼失明),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18例(双眼视物不清或步态不稳伴或不伴头晕,眩晕,共济失调及恶心,交叉性偏瘫或感觉障碍),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均进行颅脑CT或MRI检查除外大灶性脑梗死或脑出血,排除近期有活动性出血及出血倾向;有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及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障碍者;近期内使用过抗凝或溶栓药物者,男50例,女40例;年龄48~84岁,平均(59.12±12.23)岁;将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两组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血脂、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合理控制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戒烟酒等;予抗血小板治疗(阿斯匹林300mg口服,1次/日);扩血管治疗(尼莫地平及氟桂嗪口服,血塞通,川芎或舒血宁等静点;脑代谢复活剂。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制剂采用商品名尤尼舒,由海南通用同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支5000AXalU),1次/12h,腹部脐旁2cm皮下注射,连用10d。
1.3 观察指标
①疗效判定[2]:治疗期间详细记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频率、终止时间;显效:3d内停止发作;有效:一周内控制发作;无效:一周后仍有发作或转化为脑梗死。②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凝血象变化;主要观察是否出现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及皮肤粘膜出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
SPSS13.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及有效率(%)表示应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别显著有统计意义。
2 结 果
45例观察组治疗显效30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有效率93.33%(42/45);对照组分别为22例、15例、8例、82.22%(37/4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70,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治疗过程中3例患者腹壁注射部位出现瘀癍,未见身体其他部位出血,无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和牙龈出血,均未影响继续治疗。
3 讨 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只指历时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1h,多于5min左右达向峰,持续时间短,24h可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3],发生机制:①微栓塞:特别是颈内动脉起始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发生溃疡时附壁血栓凝块的碎屏脱落,这些微栓子中纤维素、血小板、白细胞及胆固醇结晶构成,循血液进入脑中形成微栓塞,出现局部缺血症状[4]。②血液动力学改变:供应脑部某一部位的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平时需靠侧支循环才能维持该处的血液供应,在血压降低时由于侧支循环的丧失,导致这一部位的一时性脑缺血而产生症状。③颈部动脉受压:常见于椎动脉因动脉硬化或先天性迂曲过长,或颈椎骨质增生。④血管痉挛:当动脉粥样硬化时,管腔狭窄,管壁不平形成湍流刺激血管壁引起血管痉挛。⑤血液成分改变:红细胞增多症时红细胞在微循环中淤滞,高凝状态时微血管阻塞等均可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目前,针对可能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机制所应用的药物有抗血小板制剂、解痉扩管剂、抗凝药及活血化瘀中药等,血管扩张剂疗效不肯定,抗血小板药和活血化瘀中药并不能立即发挥作用[5],因此抗凝药物成为唯一作用迅速有效的药物,应用标准肝素抗凝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部分缺血性卒中已有五十多年历史并取得确切疗效,但因其半衰期短,较易引起自发性出血且治疗期间需对凝血系统进行监测,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6]。低分子肝素钙的主要药理作用是[7,8]:①明显催化抗凝血酶Ⅲ抑制多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促进纤溶酶的释放,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栓形成;②具有明显的抗凝血因子Xa活性和轻微的抗凝血酶活性,明显降低血栓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的水平;③具有促进纤溶作用。所以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从根本上防治因微栓子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本文45例观察组治疗显效30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有效率93.33%(42/45);对照组分别为22例、15例、8例、82.22%(37/4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肝素钙为低分子肝素,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方法,将肝素分级分离,特制而成的注射液,本品以钙盐的形式在体内发挥作用,经皮下注射在血液循环中缓慢扩散,不会减少局部细胞间毛细血管的钙胶质,也不会改变血管通透性,几乎无肝素钠皮下注射可引起局部出血的副作用[9]。本文资料无一例皮肤粘膜出血及其它副作用,提示本品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防治效果关系到会否发生脑梗死,可以说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治疗要比发生脑梗死的治疗还要关键和重要,本文结果显示无论椎基底动脉系统和颈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其疗效是确切的,积极干预治疗可降低病死率致残率,且出血危险性小,值得推广应用[10]。
[1] 赵莲花.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4)∶4752-753.
[2] 李春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1)∶1740.
[3] 王虹虹,曾红.缺血性脑血管病概述[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 (6)∶7-9.
[4] 连佛彦,石正洪.低分子肝素对照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5)∶41-42.
[5] 黄森权,罗佳林.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2)∶29-30.
[6] 黄伟雄.低分子肝素钙与拜阿司灵治疗非心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对比[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2)∶2160-2161.
[7] 江豪清,赵德明,周春雷,等.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32(1)∶52.
[8] 韦世文.联合用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伴脑梗死77例分析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46-47.
[9] 李军民.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1)∶46-47.
[10] 叶淑萍.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4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l4)∶111-112.
R743
B
1671-8194(2013)13-02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