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300例
2013-01-24毕维珍
毕维珍
(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034000)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300例
毕维珍
(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034000)
慢性鼻窦炎系鼻窦黏膜化脓性炎症,为鼻科常见疾病,我国发病率约12%。传统观点认为呼吸道感染、呼吸道变态反应、鼻腔鼻窦解剖学异常为三大主要致病因素。当慢性鼻窦炎以规范保守治疗无效时采取手术治疗,以纠正鼻腔鼻窦解剖学异常、清除新生物、修正炎症性组织增生,达到解除机械性阻塞、结构重建、改善鼻窦通气、引流的目的。
由于鼻腔狭窄、形态不规则等多种因素的存在,传统手术治疗方式的视野受到限制,导致病灶难以清除彻底,临床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鼻内镜技术迅速发展,并凭借其手术创伤小、视野开阔、术野清晰、操作精确之特点在基层医院亦广泛运用。我院耳鼻喉科2007年8月~2010年7月对慢性鼻窦炎患者300例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300例患者中男216例,女84例;年龄28~68岁,平均38岁;病程6个月~26年,平均2~3年。鼻内镜检查均为双侧鼻腔多发性鼻息肉,CT冠状位扫描提示均为多发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临床表现:间歇性或经常性鼻塞,睡眠打鼾或张口呼吸,流黏液或脓性鼻涕及鼻出血,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嗅觉减退及记忆力下降、胃纳差、体重下降、易感冒等。
治疗方法
入院常规检查后,做术前处置、剪鼻毛、药物皮试。术中根据病变程度决定钩突切除的多少和筛窦切除的范围。若为上颌窦炎,应重点切除钩突尾部,以便更好地暴露上颌窦口;若为额窦炎或筛窦炎,切除钩突的头部和体部即可;若筛泡很大,影响额窦引流,应将其咬除,使额隐窝充分暴露;若为蝶窦炎或全组鼻窦炎,应将前后组筛窦全部咬除,使之成为一空腔,以利蝶窦口开放;如果中鼻甲肥大、气化或息肉样变影响钩突切除的操作,应先将其外侧行部分切除;如果鼻息肉较大,堵塞鼻腔和中鼻道,可用圈套器先行套除或以切吸器去除之;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结构异常,同期手术矫正。术腔以凡士林纱条填塞,48~72h取出。术后使用止血剂和抗生素的时间分别为3d和1周。术腔内填塞物取出后,给予麻黄素制剂喷鼻1周。手术1周后给予生理盐水鼻腔冲洗,以防鼻腔干燥和黏稠分泌物滞留。有鼻息肉和(或)变应性鼻炎者,术后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曲安奈德鼻喷雾剂等)3~6个月。术后1个月内,每周复查1次,主要是清理术腔内干痂和分离鼻腔粘连。术后1个月~半年,每月复查1次,清理术腔囊泡和残留息肉等。半年后每年复查1~2次。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症状消失,鼻窦CT示窦腔及诸结构清晰,无黏膜肥厚及脓性分泌物为治愈;症状改善,鼻窦黏膜仍有肥厚或有少量脓性分泌物,但较术前减轻为好转;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窦腔黏膜肥厚或有息肉形成,有脓性分泌物,较术前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
结果:随访6~12个月,300例中治愈224例,好转6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6%。
讨论
术前准备:慢性鼻窦炎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鼻内镜手术前要详细了解病情,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方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体方法:详细检查全身情况,注意有无慢性呼吸道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及出血性疾病。术前详细进行前鼻镜、鼻内镜和CT检查,准确了解病变的性质、程度及范围。术前CT检查已成为鼻窦手术前的常规检查,冠状位+轴位鼻窦CT检查具有由前向后逐层显示解剖结构的功能,可显示鼻腔及鼻窦,特别是鼻窦道口复合体的解剖关系,观察有无解剖变异,对病情作出正确的分析,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术前常规全身应用抗生素,对有变应性鼻炎患者给予激素应用,可有效控制炎症反应,减少术中出血,术前还要与患者做好思想沟通,使其解除焦虑紧张情绪,术后让其知道随访的重要性,以便配合随访治疗。
术者的专业素质:手术医师的个人专业素质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技术不熟练、解剖结构不熟悉或对疾病了解少是影响手术彻底清除病变的原因。患者术前应对鼻腔、鼻窦及周围组织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且应对鼻内镜手术的理论内涵和步骤有一个清晰的概念。鼻内镜手术实质上是筛窦手术,在此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较大,操作时要注意保留中鼻甲,在中鼻甲及眶纸板之间操作,清楚地辨别眶纸板、筛板、泪骨等重要结构,彻底清除病变,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鼻窦生理功能,这就要求手术医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手术技巧。
如何提高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和降低复发率是广大耳鼻喉科医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手术的关键是解除鼻腔和鼻窦口的引流和通气障碍,尽可能多地保留鼻腔和鼻窦的各种基本结构,如中鼻甲、鼻窦正常黏膜和可良性转归的病变黏膜,保持和恢复鼻腔和鼻窦的生理功能。对此许多专家提出各自的看法,如梁莺等[1]提出鼻内镜术后复发的患者多存在着鼻腔和鼻窦结构异常。鼻腔结构异常,尤其是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是鼻窦炎发生、发展以及病情迁延不愈的病理基础。鼻腔结构异常主要有中鼻甲结构异常,如泡性中鼻甲、中鼻甲反向弯曲、中鼻甲增生肥厚、中鼻甲息肉样变及中鼻甲前下缘过长等。Calhoun等[2]应用鼻窦冠状位CT进行观察,显示鼻中隔与鼻窦病变有显著相关性。袁晓培等[3]曾提出功能性、微创性和个性化的手术理念,笔者非常赞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鼻腔病理生理学的深入研究,钩突的功能已逐渐引起注意。因此,术中钩突的切除应持谨慎态度,宜采用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此外,妥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包括抗生素和激素的充分合理应用、感染和变应性炎症的控制、术者手术操作技术的提高及术后随访、术腔定期清理等都有利于提高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和降低复发率。
[1]梁莺,王利一,杨弋,等.鼻腔结构异常的修正性鼻内镜手术[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13:325-327.
[2]Calhoun KH,Waggenspack GA,Simpson CB,et al.CT evaluation of theparansal sinuses in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c populations[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ery,1991,104(4):480-483.
[3]袁晓培,马有祥,邢志敏,等.鼻内镜下鼻腔成形术治疗结构性鼻炎[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1(17):782- 785.
2012-12-11)
·成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