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肿瘤的分类研究与特点浅析

2013-01-24李长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3期
关键词:脑膜瘤半球小脑

李长明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医院神经外科,吉林 前郭 138000)

颅内肿瘤的分类研究与特点浅析

李长明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医院神经外科,吉林 前郭 138000)

颅内肿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肿瘤可发生于脑组织、脑膜、脑神经、血管、垂体及残余胚胎组织等;继发性肿瘤是指身体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或侵入颅内形成的肿瘤。原发性肿瘤的年发病率为7.8~12.5/10万人。颅内肿瘤可发生任何年龄,但以20~50岁年龄组多见。儿童及少年患者以后颅窝及中线部位的肿瘤为多,成人患者以胶质细胞瘤、脑膜瘤、垂体瘤及听神经瘤多见。为了更好地关注患者的生命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本文着重探讨了颅内肿瘤的分类、特点及诊治措施,略谈体会简要阐述。

颅内肿瘤;分类;特点;体会。

颅内肿瘤(intracranial tumors)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肿瘤可发生于脑组织、脑膜、脑神经、血管、垂体及残余胚胎组织等;继发性肿瘤是指身体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或侵入颅内形成的肿瘤;原发性肿瘤的年发病率为7.8~12.5/10万人。颅内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年龄组多见。儿童及少年患者以后颅窝中线部位的肿瘤为多,如髓母细胞瘤、颅咽管瘤及松果体区肿瘤等。成人患者多为胶质细胞瘤,其次为脑膜瘤、垂体瘤及听神经瘤等。颅内肿瘤在40岁左右成年人为发病高峰期,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下降。老年患者胶质细胞瘤及脑转移瘤多见。颅内原发性肿瘤的发病率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好发部位以大脑半球最多,依次为蝶鞍区及周围、脑桥小脑角、小脑、脑室及脑干等处。颅内肿瘤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诱发肿瘤的可能因素与遗传、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相关。为了更好地关注患者的生命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本文着重探讨了颅内肿瘤的分类及特点,采取行之有效诊治措施,供同道们商榷。

1 颅内肿瘤的分类

临床曾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各家意见不一,本文参照2007年WHO分类简介如下:

①神经上皮肿瘤: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脉络丛肿瘤、未定来源的神经上皮肿瘤、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瘤、松果体肿瘤、胚胎性肿瘤等。②脑膜的肿瘤:包括各类脑膜瘤、脑膜肉瘤等。③周围神经肿瘤:施万细胞瘤(神经鞘瘤、神经膜瘤)、神经纤维瘤、神经束膜瘤、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等。④淋巴瘤和造血组织肿瘤:包括恶性淋巴瘤、浆细胞瘤、粒细胞肉瘤等。⑤蝶鞍区肿瘤:包括腺垂体肿瘤、颅咽管瘤、颗粒细胞瘤、垂体细胞瘤等。⑥生殖细胞肿瘤:包括生殖细胞瘤、胚胎癌、卵莫囊肿瘤、绒毛膜癌、畸胎瘤、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等。⑦血管性肿瘤:包括血管网状细胞瘤(又称血管母细胞瘤)。⑧转移性肿瘤。

2 不同类型颅内肿瘤的特点

2.1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来源于神经系统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肿瘤统称为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占颅内肿瘤总数的40%~50%。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情况分为:①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40%左右。恶性程度较低,生长缓慢,为实质性,多见于大脑半球,与周围脑组织分界不清楚,中青年多见。②少突胶质细胞瘤:约占胶质瘤的7%,多生长于两大脑半球白质内,生长较慢,肿瘤形状不规则,瘤内常见钙化斑块。分界较清,可手术切除。但术后需放射及化学治疗。③室管膜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年,约占胶质瘤的12%,由脑室壁上的室管膜细胞发生,突出于脑室系统内,多见于侧脑室,第四脑室底部及第三脑室,偶见于脊髓的中央管。术后仍会复发,需放射和化学治疗。④髓母细胞瘤:为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2-10岁儿童,大多生长于小脑蚓部并向第四脑室、两侧小脑半球及延髓侵犯。术后放疗需包括椎管。

2.2 脑膜瘤

约占颅内肿瘤的20%,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肿瘤一般为良性,生长慢,恶性少见。主要发生大脑半球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鞍结节、颅底、嗅沟、小脑幕等。全切除预后良好,部分切除易复发。

2.3 垂体腺瘤

起源于腺垂体,约占颅内肿瘤的15%,多为良性生长,部分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向周围海绵窦、蝶鞍区及斜坡周围骨质等结构侵袭生长。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术后配合放射治疗。

2.4 听神经瘤

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8%-10%,是脑桥小脑区常见的肿瘤,多数为单侧。首选手术切除,术后配合放射治疗。

2.5 颅咽管瘤

为先天性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5%。好发于儿童及少年。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内先天性肿瘤。肿瘤大多数位于鞍上区,可向第三脑室、下丘脑、鞍旁、鞍内等方向发展。治疗以显微手术治疗为主,可经翼点、额下、胼胝体、经蝶或联合入路切除肿瘤。

2.6 血管网状细胞瘤

又名血管母细胞瘤,为颅内真性血管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3%~2.4%。大多发生于小脑半球,偶见于脑干,发生于大脑半球者少见。以20~40岁成人为多,男多于女,本病有家族遗传倾向,有时与颅外病变如视网膜血管瘤、肾、胰腺囊肿及肝血管瘤等伴发。手术切除囊壁结节或实质肿块,预后良好。

2.7 转移瘤

原发肿瘤以肺、甲状腺、乳腺、胃肠道的腺癌多见,肿瘤可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楚,周边脑组织水肿明显。大多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域,可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局灶性体征。部分病例以脑转移瘤为首发症状,有时较难确诊原发肿瘤的部位。单发病灶伴颅内压增高应手术切除,多发病灶也可采用放射治疗,对容易手术切除的多发病灶也可手术切除。

3 讨 论

颅内肿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可发生任何年龄,但以20~50岁年龄组多见,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儿童及少年患者以后颅窝及中线部位肿瘤为多,成人患者以胶质细胞瘤常见,其次为脑膜瘤、垂体瘤及听神经瘤等[1]。在40岁左右的成年人为颅内肿瘤发病的高峰期,此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下降,老年患者可见于胶质细胞瘤及脑转移。颅内肿瘤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该病的发生、发展同其它肿瘤一样,亦是一个受内外环境多种因素影响、多基因突变、多阶段演进的复杂过程。诱发肿瘤的可能因素与遗传、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有一定关系。

对颅内肿瘤的诊治笔者认为,可结合该病的病史,及全身和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可以明确诊断。特别CT、MRI可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脑组织、脑室、脑池及中线移位等变化;而腰穿、X线摄片,实验室检查等也能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2]。颅内肿瘤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手术全切除。随着微侵袭神经外科的迅速发展,许多脑干、中线部位或颅底肿瘤目前均能获得全切除。血管内治疗、神经内镜等临床应用,拓宽了手术治疗的范围、对不能全切除的肿瘤,应争取部分切除加减压术,术后根据病情选择r刀、x刀、普通放疗及化疗,以延长生命。免疫治疗、基因治疗、中草药治疗等目前仍处于探索研究实验阶段。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6-273.

[2] 梁力建.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05-207.

R739.41

A

1671-8194(2013)13-0384-02

猜你喜欢

脑膜瘤半球小脑
半球面上四点距离之和的最大值问题
新生儿小脑发育与胎龄的相关性研究
动动小手和小脑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东西半球磷肥市场出现差异化走势
1例以小脑病变为主要表现的Fahr’s病报道并文献复习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半球缺纵向排列对半球缺阻流体无阀泵的影响
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疗效观察
凋亡相关基因BAG-1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