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气化理论辨治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

2013-01-24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9期
关键词:利水三焦气化

荆 鲁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北京 100040)

心力衰竭(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许多心外疾病(糖尿病、肾病等)也可以引起心衰[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心衰的患病率显著上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心衰患病率为0.9%,在我国HF病因中,冠心病占55.7%,而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因联合,是心衰病人中最高危的亚群,心力衰竭患者的5年生存率是46%[2],但合并糖尿病5年生存率仅37%[3],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频繁的住院率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死亡风险,而更多卫生保健资源的使用,增加了卫生体系的经济负担[4],而此高危亚群中最充分的抗心衰治疗正可望达到最大的相对益处。中医古代文献中无心衰详细记载,散见于心悸、怔忡、喘证、虚劳等叙述中。临床及实验研究证明,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衰临床疗效确切[5],现报道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对于心衰病机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提示心衰的病机为心气虚。《金匮要略》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圣济总录》曰:“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均明确指出心气虚为心衰的动因。《内经》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指出心气虚导致血流瘀滞,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灵枢·刺节真邪》说:“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的气虚致瘀理论,认为心病日久,心气虚衰,血脉鼓动无力,血运不畅,易形成血瘀。《血证论》云:“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表明血瘀日久,闭阻经脉,水道不利,必然会影响水液的运行排泄,导致水湿停聚,发为水肿。气、血、水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结合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基础,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的发生,病位在心、肾,同时与气、血、水关系密切。“血不利则为水”,“水病累血,血病累气”,其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水停,三焦气化失司。

2 治则治法

中医气化理论在病因病机和辨证用药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气化的思想早在《易经》中已有形成。《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气化广义是指人体内气机的运行变化,如脏腑的功能作用,气血的输布流注,脏腑之气的升降、开阖等,都有“气化”的含义。狭义是指三焦之气的流行宣化,如三焦输布水液的功能,即为气化的作用。“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人体的津液代谢,必须以三焦为通道,在三焦气化的促进和调控作用下,才能保证水液的升降平衡。

2.1 益气养阴利水

心主血脉,为君主之官,心衰初起多以气虚为主,利尿日久多为气阴两虚。气虚则血行不畅,水液停聚,气化不利,临证常用益气药生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甘草等。生黄芪味甘、性微温,功能补中益气、利水消肿,《珍珠囊》谓其“补诸虚不足”;党参甘平,功能益气生津,《本草从新》谓“主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白术甘苦温,既长于补气以复脾运,又能燥湿利尿以除湿邪;山药甘平,《神农本草经》谓之“补中,益气力,长肌肉”;炙甘草甘平,不仅能补益心气、益气复脉,更可调和诸药,《本草汇言》谓“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其中生黄芪常用15~35g,党参常用 10~15g,白术常用 15~20g,山药常用15~20g,炙甘草常用6~10g。临床常党参与黄芪合用,党参甘温补中,黄芪补气利水,二药相合,一里一表,共奏扶正补气之功、温运利水之效。气阴两虚者常麦冬与五味子合用,麦冬性寒、味甘,功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五味子酸温,功能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二者合用养心滋阴,其中麦冬常用10~15g,五味子常用6~10g。

2.2 活血利水

血瘀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临床表现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阻碍三焦气机,影响气化功能,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常用活血药赤芍、川芎、泽兰。赤芍苦酸微寒,长于活血祛瘀,能于血中活滞;川芎性辛温,功能活血行气,为“血中之气药”,含生物碱川芎嗪能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血氧供应,降低心肌耗氧量;泽兰苦辛微温,功能活血祛瘀、利水消肿。临床赤芍常用10~20g,川芎常用10~15g,泽兰常用10~12g,临床常赤芍与川芎合用,活血祛瘀而止痛。

2.3 利水消肿

气化失司,水饮或流注四肢,或停于胸胁,常于血瘀相结为患。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分消走泄开通水道方能舒展气机恢复气化。叶天士《温热论》指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通阳即调畅气机,复膀胱气化之权,常用利水药如茯苓、猪苓、桑白皮等。茯苓甘淡平,功能利水消肿,使湿无所聚,《神农本草经》谓之:“主胸胁逆气……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猪苓甘淡平,功能利水消肿渗湿,主治身肿满、小便不利;桑白皮甘寒,归肺经,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可助上焦气化,通调水道而利水。《药性论》曰:“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临床茯苓常用20g,猪苓12~15g,桑白皮10~15g。

2.4 化气行水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较重,五脏俱损,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上泛凌心,治宜化气行水,临证常用黄芪与山药相伍。施今墨先生认为,黄芪补中益气、升阳与山药益气阴、固肾精的功用相合,谓之相互为用,益气生津,调中焦脾气。中焦运化则湿化水消,三焦通畅。桂枝与茯苓合用,桂枝辛温,温阳化气,气化则湿亦化,功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而行水湿痰饮之邪;茯苓健脾利湿,二药合用温阳化气,利水除饮。

2.5 辨病辨体辨证结合

在临床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患者的过程中,应注重病证结合,如患者以肺瘀血为主时,治疗应在益气、活血利水的基础上,加用泻肺平喘之药,咳血者可加用三七;患者以消化道瘀血为主时,治疗应在益气、活血利水的基础上,重用活血利水之剂,可用三棱、莪术、益母草、水红花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后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加以山萸肉、玉米须等,山药可加大用量,生熟地同用以滋肾阴复气化。

在临床治疗本病的同时,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进行辨证加减以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如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患者形体肥胖、痰多、腹胀纳呆、苔滑腻,则应在益气活血利水法的基础上合用温胆汤加减治疗;患者形体消瘦、口渴舌红,则应在益气活血利水法的基础上加用玉竹、生地、黄精、沙参等滋阴;患者舌质瘀黯、胸闷憋气,则应在益气活血利水法的基础上合用丹参、枳实、薤白;患者水肿甚、胁肋胀痛,应在益气活血利水法的基础上加柴胡、郁金、益母草、车前子等行气利水;患者症见倦怠乏力、心悸时作,加用当归、阿胶、大枣、龙骨、牡蛎等药物养心安神。心力衰竭是一个长期的病理过程,老年患者肾虚明显者在益气活血利水法的基础应注意补肾,加用仙灵脾、巴戟天等以温肾壮阳化气利水,往往会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2.6 必养必和,待其来复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临床辨治中,要重视在整体中调节机体自身抗病能力。气是动力,血是物质,对于气虚血瘀水停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心衰患者来说,祛邪不忘扶正,益气本身就具有化瘀之功、利水之效。“必养必和,待其来复”,重治疗,待养和,复气化之平衡,是取得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之所在。

[1]Ertl G,Anqermann CE.Therapy of chronic left heart failure[J].Intemist(Berl),2007,48(1):59-68.

[2]顾东风,黄广勇,何江,等.中国心衰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3-6.

[3]Liu H,Yu Jm,Chen F,et al.Prevalence of abnormal glucose re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ischemic heart failure[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443-446.

[4]Grady KL.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 in older adults[J].J Cardiovasc Nurs,2006,21(5 Suppl 1):S10-4.

[5]许心如,魏执真,许信国,等.心力衰竭中医辨证论治的体会[J].中医杂志,1993,24(11):26.

猜你喜欢

利水三焦气化
新型旋风除尘器在秸秆热解气化设备上的应用
小型垃圾热解气化焚烧厂碳排放计算
小型LNG气化站预冷方法对比分析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从三焦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探讨
蚂蚁
益气活血利水复方塌渍治疗大鼠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