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威汉代医简》“芎藭”臆说*

2013-01-24王亚丽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9期
关键词:药名武威人民卫生出版社

段 祯,王亚丽

(甘肃中医学院公共课部,兰州 730000)

1 引言

1972年出土、经现代学者整理的《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医简》)一书出版30多年来,经前贤时彦的不断研究,已取得了不少创获。但仍有一些问题悬疑未决,影响了对《医简》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本文仅就《医简》88甲“治妇人膏药方:楼(蒌)三升、当归十分、白茝四分、付子卅枚、甘草七分、十分、菒草二束,凡七物,以朌膊高舍之”,以及简88乙“治妇人高药方:楼(蒌)三升、甘草七分、付子卅枚、菒草二束、十枚、白茝四分、当归十分,凡七物,以朌膊高之”中“”与“”的释读作一些补充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医简》88甲、乙二简所载“治妇人高(膏)药方”的组成完全相同,可以肯定“”与“”为同一药名。《医简》整理小组将“”“”释作“弓大”,并认为“弓大”不见《神农本草经》,待考。”[1]张显成先生《简帛药名研究》也释作“弓大”[2],未指明何物。张延昌先生《武威汉代医简注解》说:“弓大,药名,待考。[3]”

较之于雕版印刷的古籍辨识简帛文字,尤其是其中的疑难字有相当难度。因为首先简帛多为孤品,没有异文可资比勘;其次,简帛埋入地下千余年,时至今日重见天日,其中文字大多未经前人整理,因而同传世的字书严重脱节;再次,简帛文字是手写体,体现抄手的个体色彩较为浓烈,随意性较强;最后,受简帛本身材质的制约和地下环境的影响,其中部分内容漫漶严重。如上种种原因,使得简帛中一些疑难字的辨识无可参考。

尽管存在上述释读与理解上的分歧和困难,我们仍可大胆地做出推断:《医简》88甲、乙“”“”之“”与“”当释作“弓”,而“弓()”之“()”确实应释作1个字,“()”并非“大”2字,而是“竆”字的异体、俗体抑或误写字,“弓()”即是“芎藭”之通假字。

2 从偏旁分析着手,明确“()”字中各构件所指

宋·吴曾《辨误录》卷下引宋景文公语曰:“凡(字)义有未通者,当以偏旁考之”[14],真可谓一语中的。下文试从偏旁分析着手,探讨“()”字中各构件所指。为表述方便,下文将“()”字上面部分“()”称作a1,将其左下部分“()”称作a2,将其右下部分“()”称作 a3。

2.1 a1是“穴”不是“大”

2.2 a2是“”不是“隻”

从文字结体看,a2是“”不是“隻”,不过“”是“隻”的俗体字,二者音义俱同。

2.3 a3是“吕”不是“邑”(阝)

《医简》整理小组将a3释作“阝”,即“邑”作为偏旁时的写法。运用偏旁对比的方法对a3加以审视后,我们认为a3应该是“吕”。

3 从辞例着手,阐述将“()”字释作“竆”字异体、俗体抑或误写字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两汉以至于南北朝时期是字形变化最为频繁而又剧烈的时期,其间产生了很多的异体字、俗字甚至误写字。有些异体字、俗字经约定俗成而进入汉字流通领域,为同时代乃至后世所袭用;有些异体字、俗字(当然,还有误写字)未经约定俗成,因属偶然,因而它们仅反映在极少数人的抄本当中。对于后者的释读,如果只是一些孤立的字、短语抑或句子,因为缺乏足够的辞例,紧扣字形做文字分析,实属不得已;但是针对《医简》这样的“方书”,在遇到难以释读的文字时,做文字分析固然也重要,但却有相当的局限性,如果我们能结合辞例比较法进行研究,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医简》所载30余方中,药名作“弓×”者凡5见:除简88甲、乙两例“弓()”之外尚有简11“弓”、简 57“弓”和简89甲“弓”3处。“弓×”这一辞例虽只5见,但在《医简》中频率已经很高了;加之“弓×”是以药名出现在方剂中,就进一步缩小了它所指的范围。简11、57和89甲中“弓×”均被释作“弓穷(当作“竆”)”,即药物“芎藭”。据此辞例,88甲、乙“弓()”也有释作“弓竆”的可能。再者,《医简》88甲、乙“()”字与简 11、57、89甲3个“竆”字中除左下部分有作“”作“”作“”作“”的区别之外,其他2个构件全同。

《医简》用字多用通假,如膏作高、淋作林、附子作付子之类皆是明证,例多不赘。细究《医简》通假用字之例将不难发现,其假用之字多是本字的声符字。假“弓”为“芎藭”,亦在此例之中,如《医简》11、57、89 甲皆是明证。

5 从文献记载和“治妇人高(膏)药方”方义着手,论述将“弓()”释作“芎藭”的可能性

《医简》88甲、乙所载之方名曰“治妇人高(膏)药方”,可确知此方专为治妇人疾病而设。

《神农本草经》云:“(芎藭)味辛,温,无毒。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16]”可知芎藭功能活血祛瘀止痛。

以“芎藭”入方治疗妇科疾病,文献多有之。以《金匮要略》为例,该书共有11方使用芎藭,其中6方用治妇科疾病,此6方中之芎归胶艾汤方[17]、当归芍药散[17]、当归散[17]和白术散[17]的适应症均有腹中疼痛。又如治疗妇人杂病脉证的温经汤[17]亦用芎藭。张山雷《本草正义》说:“考仲景方中用芎藭,唯《金匮》妇人方中为独多。[18]”何任等说:“考仲景方调理血分常取芎、归、芍三味。[17]”张、何二公之说甚碻。

如所周知,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曾“勤求古训,博采众方”[19],张仲景书中继承前代方书和同期医家组方用药经验的事实当大量存在。《金匮要略》中芎藭作为妇科常用药且常与当归配伍使用,这一经验应渊源有自。

《医简》“治妇人高(膏)药方”以栝楼通经散结,当归活血养血、调经止痛,芎藭活血祛瘀止痛,附子、藁本散寒止痛,白芷消肿排脓止痛,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配伍谨严,功能调经止痛、消肿散结,主治妇人月经失调、痛经及乳痈肿痛等疾病。芎藭的功效主治与“治妇人高(膏)药方”的方义若合符节。

6 结语

当然由于缺乏充足的材料,我们尚不能为上述推断提供确凿的证据。但我们认为足够证实上述推断可依靠如下任一方面:一是新出土材料。近年来,藏于地下的文字材料层出不穷,为考古学、历史学和古文字学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新鲜的素材。所以,这方面证明材料的存在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却是可遇而不可求、需要我们耐心期待的;二是在假定上述推断正确的前提下,在实验和临床中加以研究和观察,倘若证明“治妇人高(膏)药方”功效主治的有无及效果的高下与“芎藭”的有无确有直接关系,那么也足以说明我们将“弓()”释作“弓竆”的正确性了。

[1]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武威汉代医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释文17.

[2]张显成.简帛药名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1.

[3]张延昌.武威汉代医简注解[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137.

[4]杜勇.《武威汉代医简》考释[J].甘肃中医,1998,11(1):7-8.

[5]彭达池.武威汉代医简札记三则[J].中医文献杂志,2012(1):21-23.

[6]王梦鸥.汉简文字类编[M].台北:艺文印书馆,1974:38.

[7]李圃.古文字诂林[M].第9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74.

[8]明·张自烈.正字通[O].康熙二十四年清畏堂刊本,艸部113-124.

[9]张丽君.《五十二病方》物量词举隅[J].古汉语研究,1998,(1):73-76.

[10]梁·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54.

[11]段祯.浅谈《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量词及其分布特征[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26(2):54-57.

[12]张寿仁著.医简论集[M].台北:兰台出版社,2000:176.

[13]袁仁智.武威汉代医简校注拾遗[J].中医研究,2011,24(6):78-79.

[14]宋·吴曾.辨误录[M]//丛书集成初编.王云五.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学海类编》本排印,1937:59-60.

[15]陈松长.马王堆简帛文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311.

[16]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98.

[17]何任.金匮要略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03-221.

[18]张寿颐.浙江省中医管理局张山雷医集编委会编校.本草正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71-272.

[19]刘渡舟.伤寒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序20.

猜你喜欢

药名武威人民卫生出版社
重任在肩
人民卫生出版社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三套车”:武威人的骄傲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武威出土西夏买地券的文体探讨
药名
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