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合波立维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临床效果观察
2013-01-24索云飞
索云飞
山西焦煤集团总公司职工总医院心内科,山西 太原 030053
瑞舒伐他汀合波立维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临床效果观察
索云飞
山西焦煤集团总公司职工总医院心内科,山西 太原 030053
目的:研究分析瑞舒伐他汀合波立维联合用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安全性以及临床效果。方法:采集我院心内科治疗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70例,随机分为基本治疗组86例和波立维治疗组84例;分别治疗一个周期。结果:基本治疗组显效38例,有效23例,无效25例。波立维组临床疗效显效58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波立维组临床效果好于基本治疗组,统计学P<0.01。结论:针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使用波立维与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治疗的有效性显著加强,并且未出现严重的出血反应等不良作用,积极使用此类药物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不稳定心绞痛;波立维;临床效果
不稳定心绞痛是指冠状动脉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下斑块表面破损,引起冠脉血管血栓形成,发生不完全堵塞的急性改变,可进展为急性心肌梗塞、恶性心律失常、心包填塞、心脏破裂,甚至猝死。如果治疗及时合理,能够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1]。波立维 (氯吡格雷)目前已被国际推荐作为不稳定心绞痛的基础一线用药。他汀类药物具有的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抑制炎症因子、改善内皮功能、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等作用,能够明确改善不稳定心绞痛预后和缩短疗程,为进一步手术治疗打下了基础。本研究主要观察波立维联合运用与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安全性以及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按照WHO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依据与标准,采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70例,入选患者无出血性疾病、无抗凝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禁忌症,无不可控制的高血压、肾功能严重损害等症的病例,随机分为基本治疗组和波立维治疗组。基本治疗组 (瑞舒伐他汀用药+常规用药),86例,男56例,女30例,年龄65~81岁,平均(73.2± 4.5)岁;波立维组(波立维+瑞舒伐他汀+常规用药)84例,男54例,女30例,年龄65~79岁,平均(72.4± 3.3)岁。两组患者一般特征如吸烟、饮酒、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体重指数、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次数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基本治疗组患者行冠心病常规治疗,予阿司匹林(300mg,每日1次;3天后为100mg,每日1次,口服),低分子肝素钙4100IU,2/日(皮下注射5—7天),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以及降压降糖等对症药物治疗,予瑞舒伐他汀口服,每晚10mg;波立维组在以上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波立维 (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共治疗2周,检测血常规,血凝系列,肝肾功能,便常规变化,观察有无出血情况。
1.2.2 观察方法 观察记录两组的临床效果,包括心绞痛缓解时间、程度和不良反应。
1.2.3 疗效判定 ①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加重;②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使用量均减少不到50%;③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均减少50-80%;④显效:同等活动程度不引起心绞痛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硝酸甘油用量均减少50-80%。疗效标准按卫生部药政局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原则判定。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基本治疗组显效38例,有效23例,无效25例。波立维组临床疗效显效58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波立维组临床效果好于基本治疗组,P<0.01。
2.2 不良反应 基本治疗组无皮肤出血,氯吡格雷组1例皮肤有瘀点,均无严重出血情况,两组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凝无变化。
3 讨论
波立维 (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波立维与阿司匹林联用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等缺血事件的发生,已经得到了良好的证明。研究推荐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和高危患者中长期服用 (>6个月)以预防缺血性事件的发生和再发。CHEW等观察了在PCI术前使用波立维显著降低术后一个月死亡以及心肌再梗发生率,原来CRP升高的患者降至正常水平,表现氯吡格雷的抗炎症作用。李芳等研究发现氯吡格雷可以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炎症因子,具有抗炎作用[2]。
不稳定心绞痛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脂质斑块不稳定,斑块破损,血栓形成,其发生主要取决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不稳定,不稳定心绞痛形成血栓时主要是 “白色血栓”,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的功能占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破裂,减少血栓形成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关键,同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内皮功能紊乱、炎症介质、脂质沉积、血脂代谢异常、细胞凋亡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方法就是基于以上认识。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酶限速酶,上调肝脏LDL受体基因表达,减少LDL-C合成,降低循环中LDL-C;近几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有效降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多中心的大型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患者,即使血脂尚未出现下降之前,缺血性事件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减少,这涉及到他汀类药物的多种多向性效应,由此导致一系列研究探索他汀类除调脂之外的其他非调脂作用,及独立于降脂效应之外的其他效应。他汀类药物的多向性效应,包括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斑状破裂,血栓形成,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功能,炎症过程和免疫调节到与他们相关的细胞内信号通道。许多大规模临床实验已证实他汀类药物是有效内皮功能,稳定斑块作用,从而改善了ACS患者的预后。
波立维阻断了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与ADP的结合,抑制了血小板活化脱颗粒,进而抑制了炎症因子的释放。
瑞舒伐他汀具有半衰期长,能长时间抑制HMG-CoA还原酶、生物利用度高的优点,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此外,其改善内皮功能,稳定斑块,抗炎症因子,扩张血管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在缺血性心脏病中,推荐他汀类药物与波立维联合应用,以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3]。
本研究针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使用波立维与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充分抗血小板形成,稳定斑块,与基本治疗组比较,治疗的有效性显著加强,并且未出现严重的出血反应等不良作用,治疗前后血凝功能,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我国急性心血管发病率已逐年上升,积极治疗和预防心血管恶性事件、猝死等越来越迫切,在未能开展介入治疗的医院以及在未能开展介入治疗的患者中,积极使用此类药物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1]杨永宗.中国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学研究近况 [J].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杂志,2004,12(4):481.
[2]李芳,杜艳华,等.氯吡格雷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抗炎作用 [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6,22(11):716-718.
[3赵淑琴.他汀类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非降脂作用 [J].国外医学心血管分册,2004,31(3):230-231.
R541.4
A
1007-8517(2013)14-0067-02
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