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患者如何选用抗菌药物

2013-01-24王洪静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1期
关键词:血药浓度类药物肾脏

王洪静

(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药剂科,辽宁 丹东 118002)

儿童患者如何选用抗菌药物

王洪静

(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药剂科,辽宁 丹东 118002)

根据儿童患者的生理特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及药源性损害,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疗效。

生理特点;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儿童患者易患感染性疾病,且多为急性感染,病情变化较快,故抗菌药物应用最为广泛。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许多脏器发育均不完善,并且肝脏、肾脏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及血脑屏障作用也都不健全,所以儿童患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并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 儿童生理期特点

1.1 药物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场所是肝脏。肝脏药物代谢酶不足或缺乏,导致某些需在肝脏代谢的药物代谢减少,血药浓度升高,易产生毒性反应。新生儿、婴幼儿肝药酶系统不成熟,各种酶的活性较低,可以使药物代谢减慢,半衰期延长,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中毒。

1.2 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脏。儿童年龄越小,肾脏发育越不完全,肾脏功能也越不完善。因此,许多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消除减慢,消除半衰期延长,导致血药浓度增高,易致蓄积中毒。新生儿感染时,应尽量避免应用毒性较大的主要经肾脏排泄的抗菌药物。

1.3 儿童的细胞外液容积较大,分布在细胞外液的水溶性抗菌药物排泄较慢,导致消除半衰期延长。另外,新生儿、婴幼儿脂肪含量低,脂溶性抗菌药物分布容积小,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升高,易引起药物中毒。

1.4 影响药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婴幼儿的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能力弱,使游离型药物较多,导致其体内游离药物浓度可高于成年人或年长儿。

1.5 新生儿网状内皮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吞噬功能差,淋巴结使炎症局限化的能力也低,因此新生儿易发生感染。

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幼儿期儿童消化系统功能仍不完善;学龄前期儿童各项生理功能发育趋于完善;学龄期儿童器官发育基本接近成年人水平。临床医师应根据儿童生理期特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及其用量。

2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2.1 口服给药

新生儿胃酸浓度低,排空时间长,肠蠕动不规律,如青霉素等抗生素在成人胃内可被分解,但对新生儿则可以很好地被吸收。轻症可接受口服给药的患儿应选用口服吸收较完全的药物。

2.2 肌内注射

新生儿肌肉量少,肌肉组织对化学性刺激耐受性差,且末梢神经发育不完善,则药物吸收不完全,故通常新生儿中不宜采用肌肉给药。

2.3 静脉注射

药物吸收速度快,药效可靠,是重度感染患儿可靠的给药途径。待患儿病情好转能口服药物时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3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3.1 选择有效的药物

对于病原菌较明确的常见感染患儿,可依据当地细菌敏感或耐药情况,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病情较重患儿有条件时可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临床医师还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和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特点,按照其临床适应症正确选用。在用药特点上,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为儿科用药的首选[1]。

3.2 选择适当的溶媒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选用抗菌药物的溶媒及其用量。

3.3 选择合理的剂量、给药次数及治疗疗程

按照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消除半衰期短,应一日多次给药.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一日给药一次。抗菌药物治疗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h,特殊情况,妥善处理。

3.4 选择合理的联合应用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应有指征,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联合用药。下列情况可以联合用药:①病原菌尚未明确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③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4 儿童不应使用的抗菌药物

4.1 氨基糖苷类

系浓度依赖性药物(即在一定的药物浓度范围内浓度愈高,杀菌活力愈强)。由于本类药物的耳毒性、肾毒性,小儿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临床有明显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抗菌药物可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该类药物中奈替米星肾、耳毒性较低)。用药期间应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有条件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密切观察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个体化给药。

4.2 四环素类

本类药物对骨骼、牙齿、肝脏、肾脏等脏器可引起较多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仅限于立克次体、布鲁菌、支原体属、衣原体属、霍乱、回归热等感染。8岁以下小儿应用该类药物可产生牙齿着色及牙釉质发育不良,故不宜应用。

4.3 喹诺酮类

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应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4.4 磺胺类、呋喃类、氯霉素等抗菌药

磺胺类药物可引起脑性核黄疸,因此禁用于新生儿及2月龄以下婴儿。新生儿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应用呋喃类药物可发生-溶血性贫血,故新生儿不宜应用。氯霉素与新生儿葡萄糖醛酸结合较少,使游离药物增多,引起“灰婴综合征”。早产儿、新生儿应避免使用氯霉素,若必须应用时,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4.5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

该类药物具有一定的肾、耳毒性,新生儿、早产儿应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同时监测血药浓度,个体化给药。

由于儿童患者不同于成人的特殊性,其用药时考虑的因素也相对复杂。为了更安全、有效地在儿童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医师应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意识,加强合理用药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坚持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根据儿童患者的病情合理选用,真正做到安全、合理、有效的用药,提高治疗水平[2]。

[1] 叶蕾,黄欣,李宏建.2007年我院儿科门诊第1季度处方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2):124-125.

[2] 田晓丽,杨悦.某院2010年儿科药物利用调查[J].中国药师,2012, 15(5):733-735.

R978.1

A

1671-8194(2013)11-0371-02

猜你喜欢

血药浓度类药物肾脏
保护肾脏从体检开始
人人享有肾脏健康
3种冠状病毒感染后的肾脏损伤研究概述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基于个体化给药软件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析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躁狂症患者碳酸锂血药浓度检测结果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替考拉宁血药浓度
哪些药最伤肾脏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