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捏脊疗法源流考及临床应用*

2013-01-24郑佳璇谢巧瑜余德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手法针刺疗法

郑佳璇,廖 军,张 乐,谢巧瑜,余德标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22)

捏脊,又称为“捏积”,因其常用于治疗儿科积聚一类疾病故得此名,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提、拿、捏、推手法刺激人体背部皮肤,从而达到防治疾病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1]。笔者拟从捏脊疗法的历史发展源流及其临床应用两方面加以阐述,以期引起人们对本法的历史价值和临床价值的重新认识。

1 捏脊疗法的历史源流

有关捏脊手法的记载首见于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卷一·治卒腹痛方第九》曰:“又方使病人伏卧……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到顶乃止,未愈更为之。[2]”这即是后世捏脊手法的雏形。而从文中也可看出,捏脊手法最早是运用于成人急性腹痛的治疗。唐·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中也有多处对于捏脊手法的记载,如在《外台秘要·骨蒸方一十七首》曰:“患殗殜等病必瘦,脊骨自出,以壮丈夫屈手头指及中指,夹患人脊骨,从大椎向下尽骨极楷,复向上,来去十二、三回,然以中指于两畔处极弹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3]”这里运用了捏脊与拔罐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骨蒸病;另外在《外台秘要·小儿夜啼方十一首》曰:“疗小儿夜啼,至明不安寐……又以儿母手掩脐中,亦以摩儿头及脊,验。[4]”在这两部著作中,都对捏脊的手法、部位及当时的适应证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宋元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不重视及封建礼教的约束,使得以手法接触为主的按摩手法受到极大阻碍。

明清时期是按摩术迅速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特别是明朝时期设立按摩专科,为其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时按摩术以推拿名义在儿科领域也取得较大突破。其中小儿捏脊因其操作方便、疗效好、见效快,在小儿疾病的治疗上运用广泛[5]。这期间,捏脊手法不再只是小儿推拿的一种手法,已形成了独立的“捏脊八法”,不但能治疗儿科疾病,而且对某些成人疾病也有着显著疗效,故统称为“捏脊疗法”[1]。但遗憾的是,这一时期关于小儿捏脊的专著未见传世,多数文献散在于大量的小儿推拿书籍中。如清·熊应雄《小儿推拿广义·杂症门》记载:“脊骨自下缓缓推上,虽大人可吐也。”又如清·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寒证》曰:“推骨节,由项下大椎,直推之龟尾,须蘸葱姜汤推之,治疗伤寒骨节疼痛。”

清末至民国时期,推拿按摩逐渐衰退下来,捏脊疗法在理论和手法上亦只是继承明清时期的学说,甚至在国民政府期间曾一度取缔中医,使推拿也处于异常艰难的处境。但由于捏脊疗法具有“简、便、廉、验”的优点,在民间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才得以流传下来。

而近现代时期,捏脊疗法又重新得到重视。特别是1935年谢剑新在推拿捏脊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西医的一些知识著成《按脊术专刊》一书,此后传入美国,对美国流行的“整脊疗法”产生了较大影响。而散在于民间的捏脊医生大多以家传的方式得以流传,如北京地区的“冯氏捏脊术”至今仍是本领域的一大流派。而目前捏脊疗法正被许许多多医学工作者运用于临床,并加以研究。更为可喜的是,捏脊疗法也逐渐深入到百姓心中,拥有越来越强大的群众基础。

2 捏脊疗法的临床应用

2.1 捏脊疗法应用于小儿疾病

捏脊疗法通过刺激督脉及五脏背俞穴,可达到疏经通络、调和气血、调整阴阳,从而调节整体脏腑功能平衡的作用。加上捏脊疗法疗效确切、痛苦小、无副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小儿厌食、疳积、腹泻、便秘、咳喘、保健等方面。陈秀珍[6]选取8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治疗组40例采用推手摩腹配合捏脊的方法,对照组40例口服调脾合剂,4个疗程(7d/疗程)后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5.0%,高于对照组的87.5%。张慧媛[7]等用七味白术散配合捏脊治疗小儿脾虚泄泻32例,与对照组单纯使用七味白术散口服治疗比较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止泻时间上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从而证实捏脊具有增加胃酸、促进消化、健脾和胃、止泻固摄的作用。兰春梅[8]等用儿宝2号膏配合捏脊法治疗小儿疳积70例,治愈49例,好转17例,总有效率达94.29%,也验证了近年来实验研究证实的捏脊能提高患儿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从而起到振奋阳气、调节脏腑的作用。黄济炎[9]等证实,捏脊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有运动障碍的脑瘫患儿,取得了较好疗效,表明捏脊配合运动疗法可通利关节、改善局部血液供给、缓解筋脉挛缩、降低肌张力而促进运动发育。

2.2 捏脊疗法应用于成人疾病

随着捏脊疗法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此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成人疾病的治疗之中,而不仅仅局限于儿科疾患。岳延荣[10]用梅花针结合捏脊法治疗失眠症42例,痊愈24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达100%。而捏脊疗法则是通过提拉椎周软组织纠正脊椎关节错位,调节因此导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作用。田桓青[11]用针刺配合捏脊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将118名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68例采用针刺配合捏脊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单纯针刺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达92.6%,对照组82.0%。孙其斌[12]等用捏脊加针刺治疗慢性胃炎42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痊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88.1%,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3 讨论

捏脊疗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外治方法。其作用机理从中医上说,它的操作部位是脊背,所刺激的经络主要是督脉和膀胱经。督脉贯脊属脑络肾,统领一身阳气,统摄真元;而膀胱经上的五脏背俞穴,一直以来都被作为调节五脏六腑功能,使人体阴阳趋于平衡的常用穴位。捏脊法自下而上刺激督脉和膀胱经,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等功效[13]。现代医学则认为,脊柱既是支撑人体的骨性主干,又是脑、脊髓通向躯体各脏器、组织发出神经根的地方和通道,而脊背部也是主管人体脏腑的植物神经分布的区域,捏脊疗法通过刺激这些神经节、干,影响内脏神经体液,整体、双向地调整内脏功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治病保健的目的。

[1]柯玫瑰,廖军,徐腾,等.捏脊通督疗法在成年疾患中的临床应用[J].健康研究,2011,31(4):303-304.

[2]葛洪.葛洪肘后备急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0.

[3]王焘.外台秘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259.

[4]王焘.外台秘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722.

[5]郭见霞,赵毅.论成人捏脊疗法的价值[J].按摩与导引,1999,15(4):1-3.

[6]陈秀珍.推手摩腹捏脊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4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1):36.

[7]张慧缓,张丽保.七味白术散配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脾虚泄泻 32例[J].中医儿科杂志,2012,8(1):43-45.

[8]兰春梅,李丽等.儿宝2号膏配合捏脊法治疗小儿疳积70例[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7):53.

[9]黄济炎,章芬.捏脊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9):16-17.

[10]岳延荣.梅花针结合捏脊法治疗失眠症42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0):30.

[11]田桓青.针刺配合捏脊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7):13-14.

[12]孙其斌,肖国民.捏脊、针刺治疗慢性胃炎42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28(3):53-54.

[13]周运峰,石洪霞,等.捏脊疗法在内科疾病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138-139.

猜你喜欢

手法针刺疗法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