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兵军事训练伤心理因素分析

2013-01-24史玉兰隋慧雪李秀芹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新兵军训心理素质

史玉兰,隋慧雪,李秀芹

新兵军事训练伤心理因素分析

史玉兰,隋慧雪,李秀芹

新兵;军事训练伤;心理因素

军事训练伤(简称军训伤)是和平时期影响部队正常训练、危害部队官兵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新兵在基础训练阶段军训伤发生率较高,是军训伤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分析探讨了新兵军训伤发生的相关心理因素,以期为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军训伤的预防及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1 相关心理因素

伴随军事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心理因素对训练伤的影响已受到部队的高度重视,对于新兵军训伤发生相关心理因素的深入研究可使心理干预更有针对性。

1.1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之上,在后天教育与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所训练养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心理素质与身体和社会素质共同构成人的基本素质,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军队是特殊的群体,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军事心理学研究发现,战争的高科技趋势和恶劣的作战环境,给军人带来的不仅是躯体的创伤,还有强烈的心理负性刺激,如作战应激反应,引起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作战效果增加非战斗减员,甚至导致战争失败。因此,军人的心理素质对于作战与日常训练均有重要的影响。

当前我国新兵多为独生子女,学历不同,来自的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与入伍前经历各异。新兵入伍后,面对部队高强度的训练、严格的纪律约束、特殊的管理方式以及特定的生活环境,其身体与心理反应不同。部分新兵心理素质较差,导致心理承受能力低,高强度、高难度训练时容易出现畏惧、紧张和自卑心理。训练时精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思维僵化、身体协调性和准确性降低,出现忘记要领,导致动作变形,一方面极易发生训练伤,还易产生心理困惑。特别是在400 m障碍、单杠、双杠等技术要求高、对抗性强的科目中容易受伤[1]。研究表明,受伤组士兵与未受伤组士兵在情绪稳定性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受伤组士兵情绪稳定性较差(P<0.01)提示,心理素质差、情绪不稳定是军训伤的危险因素,情绪稳定性较好者由于能妥善处理各种问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军训伤发生率较低[2]。

1.2 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应对方式及性格气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反应,是个人心理活动能力的一种表现。新兵入伍后,由于思念亲人、训练艰苦、人际关系调整和生活环境改变等,部分新兵心理适应不良,思想情绪波动大,饮食不适,睡眠不足,不适应部队生活,甚至发生精神障碍等。研究显示,新兵中来自单亲家庭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等因子高于来自双亲家庭的;独生子女的躯体化、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高于非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在军事训练中常常因心理承受能力差而出现畏难情绪,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自我保护意识。来自城市的新兵躯体化、敌对因子值高于农村的。从内地条件较好地域入伍的新兵心理问题多于从条件艰苦地区入伍的[3-4]。因此,新兵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其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

有的新兵适应环境较快,心理适应能力较强,但自以为是,在侥幸和冒险心理作用下,争强好胜,喜欢逞能,只顾眼前得失,不顾客观效果。防护意识下降,不按动作要领训练或训练强度超出身体承受力,身心疲惫,甚至带伤,带病参加训练,容易发生训练伤或者在遇到失误与挫折时心理适应能力差导致心理问题频发。

1.3 心理应激反应 心理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做出的一种适应,各种应激反应涉及个体的身心功能的整体平衡。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其结果可以是适应的和不适应的。积极适当的应激反应在人们面对挑战或任务时能激发潜能,有利于个体人格的健全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起到促进任务完成的作用,但是过度的或者长时间的心理应激反应就会导致人们的心理能量枯竭,对人的机体产生损伤,并容易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部队特殊的训练、生活与管理方式等都容易使新兵发生应激反应。尤其是入伍前没有或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差的新兵,入伍后短期内难以适应高强度、紧张的军事训练,心理应激反应往往比较强烈,容易发生军训伤。有研究表明,采用SCL-90对参加基础军事训练的新兵进行心理应激测评,基础训练前新兵在躯体化、焦虑、恐惧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青年常模组。非稳定组(有较明显心理问题)军训伤发生率显著高于稳定组(P<0.05)[5-6]。部分新兵训练前情绪性应激反应强烈,如对400 m训练等高难度训练科目,心存畏惧,有回避情绪,却又不得不训练,往往出现拘谨局促,忘记动作要领,是导致军训伤的危险因素。

有研究发现,训练强度显著增加、嘉奖表彰、严厉批评、纪律处分、重病外伤等应激性生活事件为新兵训练的危险因素。应力性骨折亦称疲劳骨折是军事训练中的常见损伤。性格内向、敏感,心理素质差的新兵在训练中情绪波动大,心理压力大,容易发生过劳性损伤。应用SCL-90量表测评基础训练期间某部新兵,非稳定型个体下肢应力性骨折发生率明显高于稳定型,焦虑、恐怖、躯体化为主要危险因子[5]。基础训练期间,由于各类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部分新兵对训练信心不足,产生紧张和焦虑感。可造成失眠、注意力分散、情绪激动、精神萎靡等可直接导致精神疲劳而发生损伤。

1.4 心理症状 恐惧是企图摆脱或逃避某种情景而又苦于无能为力的情感体验。恐惧伴有机体动能充分动员,但没有信心和能力战胜突发事件中的危险。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它是指向未来的、对突发事件产生紧张的内心体验,出现回避、烦躁等,呈高度警觉状态。对某部新兵应用SCL-90症状量表进行心理测试,并结合现场调查,发现躯体化、焦虑、恐怖因素是造成新兵军事训练心理症状发生的重要原因,是导致新兵军事训练伤发生率增高的重要因素。

此外,由于部队生活与期望值落差较大,或受某些社会因素影响,负面情绪增加,感到连队生活压抑、寂寞及精神空虚。或者某些部队军事训练科目安排不合理,过于单一、重复或训练强度过大,令人身心疲惫都容易使新兵产生厌烦情绪,及抵触心理,导致军训伤的发生。研究表明,由于训练艰苦难以承受、训练成绩差受到批评等因素,部分新兵产生厌烦训练心理,而厌烦军训是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发生应力性骨折的危险因素[7]。

抑郁表现为悲哀、寂寞、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伴有失眠、食欲减退等。部队新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变化、严格的军事训练以及生活与训练中受到的挫折,都可能增加内倾型人格新兵发生抑郁情绪的危险,导致部分新兵出现持久的情绪低落、忧郁、失去愉快感,不愿与外界接触或不愿与人打交道,常伴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躯体症状。训练时注意力不集中是军训伤发生的危险因素。

2 心理干预措施

目前,国外军队十分重视对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维护和应激条件下的心理干预研究;我军对新兵的心理干预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实践表明,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对新兵进行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训练,进行有效地心理干预,可以提高其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强化防护意识,促进心理成熟,有效降低军训伤发生率。

2.1 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时综合运用心理知识普及、心理测验、心理访谈等方法,可以摸清新兵心理健康状况,筛查新兵不良心理反应的主要措施。当前较为常用的心理评估测量是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在应用SCL-90症状量表测试后,将测试结果建档整理,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讲授自我心理控制在预防训练伤的意义,并在第4~6周后进行再次随访和心理评估工作。结果显示,心理干预组致伤率与非心理干预组致伤率差异显著(P<0.05)[5]。朱嘉琦等[8]分别在新兵基础训练开训前与结束后,对其进行心理测评,并且在训练过程中,心理干预组战士在进行常规卫生教育和监督的基础上,运用军事医学心理学理论,进行系统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并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及时解答各种心理问题。

2.2 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发现,在新兵入伍接受军训前派专家到新兵连讲授“新兵精神卫生知识”,开课2周后讲授“怎样预防训练伤”等,加强心理学知识普及,可以预防新兵心理障碍发生,保持训练良好心态,提高训练能力,减少易伤人群[9]。通过网络普及心理学知识,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或者印发新兵军事训练心理防护宣传资料,是提高广大新兵进行心理健康水平和降低新兵军事训练中产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2.3 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可以从多种指标上改善新兵的心理素质,对提高新兵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确实可靠的效果。研究发现,心理干预组高原新兵在SCL-90中的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等负性情感指标的分值要显著低于对照组。郑素贞等[10]以军校新学员为研究对象,对心理干预组运用综合心理干预措施,使之掌握自我心理调控的具体方法,逐渐形成知-信-行的良性心理反馈,结果显示,训练后该组SCL-90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等负性情感指标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综合心理干预,可以降低不良情感,使新兵训练伤时注意力更加集中,身体协调性增强,心理适应力增强,从而减少训练伤的发生。

许爱萍等[11]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编制了一套心理干预方案。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1113名集训队新兵进行心理测量后,分组进行干预。心理干预内容分为两部分8个模块。第一部分是以讲课为主的形式展开,由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自我概念、人际关系、挫折教育、情商理论和养成良好习惯6个模块构成。其中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是讲授心理健康常识,解决新兵对心理咨询的误区。同时,介绍人格的基础理论知识,使新兵注重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从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第二部分是以团体训练为主的形式展开,由自信和人际关系两个模块构成。新兵通过团体训练,提高自信心和人际交往的技巧。结果显示,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表明其采用的心理干预模式对新兵心理问题干预的有效性。说明心理干预模式对新兵的心理问题切入准确,能有效地化解新兵的心理困惑、矛盾和内心冲突。提示应用科学的心理干预模式可以提升新兵心理健康水平,从而降低新兵的军训伤发生率。

心理健康与否是新兵军训伤发生的重要相关因素,不容忽视。在新兵基础训练期间,重视军事训练的同时,更应重视心理知识教育与心理干预。严格执行《军事训练健康保护规定》,在科学施训的基础上,根据新兵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实际状况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帮助新兵克服不良心理,稳定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与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于减少训练伤意义重大;同时加强预防军训伤的教育,强化新兵的自我防护意识,有效降低军训伤导致的心理问题。改善新兵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激发新兵训练热情,提高新兵训练效能,减少新兵军训伤的发生。

[1] 徐炽红,马云志,梅 妹,等.军校新学员训练与心理因素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316.

[2] 张建杰,倪家驹.某步兵团军训伤心理原因分析[J].人民军医,2002,45(6):311-312.

[3] 赵名娟,张金涛.军事应激下军人心理应激反应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3):255-257.

[4] 姜 文,肖长海,李俊强,等.某军校学员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调查与分析[J].人民军医,2012,55(7):598-600.

[5] 张 莉,黄昌林.新兵军事训练心理适应不良症的发生机制、特征及其防治[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29(8):737.

[6] 张理义,汤 泉,周桂琴.心理测评技术在预防军事训练伤中的应用[J].人民军医,2009,52(10):654-655.

[7] 李祖国,李良寿,李远贵,等.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应力性骨折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4,15(3):214-217.

[8] 朱嘉琦,孙丽君,胡 芮,等.综合心理干预对高原新兵训练伤的影响[J].西南军医,2007,9(1):14-16.

[9] 郑洁英,阎金方,邓宗凤,等.新兵军事训练伤的预防与护理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1):9-10.

[10]郑素贞,肖 宁.综合心理干预对预防新入伍学员训练伤的影响[J].华北国防医药,2010,22(1):65-67.

[11]许爱萍,刘 红,孙丽云,等.新兵心理干预模式的适用性研究[J].武警医学,2007,18(11):811-813.

(收稿:2013-01-07 修回:2013-03-10 编校:齐 彤)

R 826

A

2095-3496(2013)02-0099-03

100042 北京,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史玉兰,李秀芹);河北石家庄,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隋慧雪)

猜你喜欢

新兵军训心理素质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新兵,请入列!
军训这件事
特殊的军训
点亮初心,打造出版精品——出版新兵成长记
军训
春日里的军训体验课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领着“新兵”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