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宫颈环型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临床分析
2013-01-24王静
王 静
(广东省中山市板芙医院,广东 中山 528459)
50例宫颈环型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临床分析
王 静
(广东省中山市板芙医院,广东 中山 528459)
目的 临床分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中宫颈环型电切术(LEEP 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09 年 2 月至 2011 年 2 月收治的 50 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患者,实施宫颈环型电切术,对其进行临床诊治,回顾性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8 例 CIN I级,约为 16%,32 例 CIN II级,约为 64%,10 例 CIN III级,约为 20%。经过术前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45 例完全符合,约占 90%。3~10min 的手术时间,5~30mL 的出血量。经过 1 年至 3 年时间不等的术后随访,全部病例的宫颈形态均呈现正常,术后 6 个月复查时,其细胞学检查显示为 90% 转阴率。结论 针对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患者,实施宫颈环型电切术,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痛苦少、无需进行全身麻醉、无需住院的优点,属于有效的治疗手段,还满足了已生育的年轻患者保留子宫、未生育的妇女保留生育能力的要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宫颈环型电切术;宫颈上皮内瘤样变;临床分析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属于女性宫颈病变常见的一种,是与子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并且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多发于年轻患者。宫颈病变的及时处理是阻止宫颈癌发生的关键,从宫颈病变到宫颈癌大约需要5~10年时间,医师和患者都有时间去发现,治疗CIN阻止其发展为宫颈癌。随着CIN治疗技术的不断研发,CIN的治愈率也正在逐渐提高[1]。笔者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5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患者,实施宫颈环型电切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5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患者,由于子宫颈病变,给予阴道镜检查及活检,选取病理结果呈现异常病例,包括:CINⅡ~Ⅲ级,持续CINⅠ级并随访不方便者,怀疑宫颈早期浸润癌等。年龄22~52岁,平均年龄38.5岁,其中未生育者5例,约为10%,其他均为经产妇。
1.2 临床表现
25例接触性出血,20例白带增多、腰痛, 5例无明显症状。体征:32例宫颈糜烂,15例宫颈肥大,3例宫颈光滑。
1.3 术前准备
患者于术前进行病理学检查、细胞学检查,HPV病毒检测,所有病例均实施常规白带涂片检查。术前要求:体温正常,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测未发现异常,阴道分泌物检查:清洁度低于II度,无淋球菌感染、真菌感染、滴虫感染。在手术前,了解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72h内严禁进行性生活,在月经干净4~7d内,阴道冲洗2次/d,共3d后实施手术。
1.4 方法
选择膀胱截石位,对外阴、阴道先后进行常规消毒,处于阴道镜下,使宫颈充分暴露,用卢格氏液标志宫颈移行区范围,碘不着色范围外0.3~0.5cm边缘处,依照宫颈的病变范围与程度,确定手术所需的LEEP刀头。按照顺序自下而上,或者由左至右的方式切除。均匀、连续和缓慢的绕着电极移动一圈,对于病变面积较大者,应选择分次方式进行手术,直到将病变组织全部切除,选择电凝方式止住创面、四周边缘的出血[2]。
范围:>0.3~0.5cm锥宽病变外缘,2.0~2.5cm的锥高,将标本组织切除,并定位标记,进行常规病理检查,记录好手术的出血量、时间、术后的宫颈创面愈合情况、阴道排液量等。并进行病例跟踪检查,掌握手术创面恢复的情况。在LEEP术之后,选择抗炎止血治疗,持续5~8d。每周随访1次至术后2个月,记录阴道出血、阴道分泌物及宫颈修复状况,检查脱痂情况。患者在2个月内,禁止性生活、严禁冲洗阴道。在2~3个月后,实施HPV检查与细胞学检查。在6个月后,再次实施HPV检查与细胞学检查。待转为阴性后,每年进行HPV检查与细胞学检查。
1.5 疗效标准
治愈:宫颈糜烂、出血症状均消失,体积缩小,术后半年未出现CIN病变。病变残留:术后一年内,仍出现CIN病变。复发:术后未出现CIN病变,一年后出现病变者。
2 结 果
经过治疗后,8例CIN I级,约为16%,32例CIN II级,约为64%,10例CIN III级,约为20%。经过术前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45例完全符合,约占90%。3~10min的手术时间,5~30mL的出血量。经过1年至3年时间不等的术后随访,全部病例的宫颈光滑、色泽外观无异常,术后6个月复查时,其细胞学检查显示为90%转阴率。继续每年复查1次。
3 讨 论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期病变的统称,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宫颈原位癌,反映了宫颈癌发生中连续发展的过程,即由宫颈不典型增生(轻→中→重)→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的一系列病理变化。CIN的诊断已被国内外病理学者和妇科肿瘤学者所接受。1992年,Coppleson等人收集文献资料显示,不典型增生的高峰年龄为30~39岁,原位癌的年龄为35~42岁。瑞士报道原位癌的高峰年龄为30~39岁,平均年龄为37岁。Kolstad等发现原位癌的发病年龄有左移现象,提前3~10年。在一组150例CIN报道中,中位年龄偏高,为43岁,其中CINⅠ、Ⅱ、Ⅲ级分别为44.8岁43.8岁和47.7岁这可能与普查工作的开展、被检人群年龄构成比的不同及HPV感染率上升等因素有关[3]。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分级:①轻度不典型增生(或称Ⅰ级):细胞异型性轻,异常增生的细胞仅限于上皮层的下1/3,中、表层细胞正常;②中度不典型增生(或称Ⅱ级):细胞异型性明显,异常增生的细胞限于上皮层的下2/3未累及表层;③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称Ⅲ级):细胞异型性显著异常增生的细胞占据上皮内2/3以上或达全层。
阴道镜检查,是指阴道镜通过对被检组织的放大10~40倍观察,可了解病变区域血管、上皮的形态和分布等细微情况。对细胞学可疑或阳性者行阴道镜检查,可进一步确定病变的部位和大小范围,通过阴道镜对细微结构的观察,使活检目标更具准确性,对其病变性质进行区分,提高活检的阳性率。达到早期筛查早期诊断。阴道镜观察主要以病灶的边界形态、颜色、血管结构和碘反应四个征象反映病灶的异常。子宫颈活检是诊断CIN最可靠的方法,在阴道镜引导下对可疑部位行多点活检是明确CIN诊断的最好方法,取下的活检组织应有足够深度,包括鳞状上皮并有足量的间质组织最好能取到其周围组织。
LEEP的治疗范围及效果[4]:LEEP术的锥切范围应超过宫颈病变外0.3cm,颈管深度2cm左右。有关文献报道,LEEP若用于CINⅠ或ASC时宫颈深度和颈管深度均为0.4cm,LEEP治疗CIN的治愈率为89.4%~93.3%。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7%~14.1%,主要是术后出血,本文中的治愈率为90%,与文献相符。
在本组实验中,全部病例给予宫颈环型电切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经过治疗后,8例CIN I级,约为16%,32例CIN II级,约为64%, 10例CIN III级,约为20%。经过术前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45例完全符合,约占90%。3~10min的手术时间,5~30mL的出血量。经过1~3年时间不等的术后随访,全部病例的宫颈光滑、色泽外观无异常,术后6个月复查时,其细胞学检查显示为90%转阴率。这说明,针对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患者,实施宫颈环型电切术,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痛苦少、无需进行全身麻醉、无需住院的优点,属于有效的治疗手段,还满足了已生育的年轻患者保留子宫、未生育的妇女保留生育能力的要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王保莲.110例宫颈环型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9):110-111.
[2]沈澄英.LEEP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374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8):4430-4430.
[3]李立,唐阳芳,蒋燕明,等.宫颈环形电切术对阴道镜下活检为轻度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再评估[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4): 5109-5113.
[4]张劲丰,安宏亮.CIN患者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环形电切术对其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10,20(2):28-29.
R711.74
:B
:1671-8194(2013)03-0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