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
2013-01-24邢春英
邢春英
(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吉林 辽源 136200)
血液透析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
邢春英
(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吉林 辽源 136200)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室护士的职业危害,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 找出主要危害因素包括化学消毒剂、噪声、感染性因素、紫外线、心理因素等,制定有效地对策。结果 血液透析室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增强,危害性降低。结论 充分了解血液透析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并针对性采取相对应的防护措施,对保护护士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血液透析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透析室护士工作危险性高、工作量大、业务技术要求强,工作中主要与患者的血液接触,患者多数是常年透析的患者,病情较重,时刻都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环境中,因此,提高透析室护士的防护意识和避免长期工作危害的因素非常重要。
1 一般资料
我科护士24名,男护:2名,女22名,学历:本科3名,大专17名,中专4名,年龄21~46岁,平均35.5岁,未婚:8名,已婚16名。
2 职业危害因素
2.1 物理因素
噪声:透析室设备较多,运转时发出一定分贝的噪声,同时透析机工作经常会发出各种报警提示音,各种抢救设备、水处理设备的声音、患者呻吟声不断,护士每天要在透析室工作8~10h[1],这些声音给护士生理和心理影响较大,表现为烦躁、焦虑等,诸多不良因素都对护士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空气:透析室在患者透析前后均需用紫外线照射或臭氧进行消毒,是血液透析室使用的有效空气消毒法,频繁空气消毒可导致空气中臭氧浓度增加,另外,透析患者抵抗力低,存在畏寒怕冷的现象,透析室多通风不良,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可损害角膜,造成皮肤红斑,臭氧可刺激呼吸道过敏引起肺水肿等。
负重:由于血液透析室工作环境的特殊,机器的运转需要大量的透析液,成桶的透析液较重,需要护士常几桶的搬运,常会导致腰肌劳损或肌肉拉伤情况。工作时间较长,在一个班次中护士需站立6~7h,透析患者病情变化快,护士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机器运转及管路连接情况等,长时间的站立,中间不能出室,基本上发生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淤血回流不畅、泌尿系感染的护士较多。透析室护士穿刺常需探身跨越患者身体连接血管通路,常需弯腰处理,长时间不正常的工作姿势,易产生较强的腰部负重。
2.2 生物因素
锐器伤:透析室护士给患者常用的穿刺针为16G,针较长、粗、尖锋利,不慎极易划伤。特别是透析结束时的穿刺针一旦刺破护士的手,引起的不但是锐器伤,更严重还可能传播疾病[2]。我国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CV)的总感染率很高,有报道,HCV感染与输血次数和透析时间有明显关系,近几年我国艾滋病发病、梅毒、淋球菌等也进入了快速增长期,透析治疗主要和血打交道,通过血液传播感染的病毒透析护士接触机会最多,如防护措施不到位,很容易通过血液交叉感染[3]。不确定的血源性疾病是更危险的,复用透析器时飞溅的血液,患者的呕吐物、腹腔积液等都是重要的感染因素[4]。
2.3 化学因素
透析室常用于水处理、透析机消毒、血滤器的消毒剂过氧乙酸、戊二醛、次氯酸钠、含氯消毒剂等,造成透析室空气中存在挥发,这些化学消毒剂可刺激出现眼流泪、呛咳、打喷嚏、流鼻涕等,严重的可出现眼睛刺痛、喘咳、面部潮红、呼吸困难以及过敏症状,甚至有致敏、致癌的危险。
2.4 心理因素
透析患者治疗周期长,需终身依赖透析维持生命,大多患者长期心情抑郁、脾气暴躁,整天没有笑脸,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且病情随时变化,随时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护士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看不到患者痊愈出院的笑容,心理失落。患者在身心压力下,有时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透析每名护士每班次需负责3名患者,护患比例的失调,护士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及敏捷的反应力,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特别是中午透析室最忙,护士没有进餐时间,特别是遇有危险患者抢救时,连续的7~8h高度集中工作造成护士的身心疲劳。
3 防护对策
3.1 环境管理
保持透析室室内清洁、干燥、安静,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水处理间进行密封隔音处理,调低机器的报警声音,工作人员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限制人员流动,噪声维持在40dB以下,保持透析治疗间安静。
透析治疗区用空气消毒机代替紫外线消毒,每日定时空气消毒2次,待全部患者离开后,将门窗打开,加强透析室自然通风30min。选用全自动复用透析机,减少护士与消毒液密切接触的机会。配制消毒剂时开启排风扇,如地面有血迹或分泌物,用专用含氯消毒液拖布及抹布,每日用擦洗地面、操作台2次。消毒液用完后应及时拧紧瓶盖,以防挥发。透析室床上用品每人一套,防止交叉感染,用后及时更换。
3.2 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及防护措施
护士必须提高防护意识,工作中应不断强化护士的安全技能培训,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率,加强日常工作防护意识常规化,转变护士传统观念,绝大多数护士职业损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建立透析室职工健康档案,上岗前应进行健康检查,化验没有乙型肝炎抗体的护士应注射乙型肝炎预苗,每年做常规健康体检,并存档。
护士在进行操作时需戴口罩、手套,进行复用透析器处理时,需穿防水围裙、带袖套,戴双层手套。无菌操作前后洗手是最有效的预防感染的措施之一,每完成一次操作前后严格按标准六步洗手法洗手。
严格遵守锐器操作,透析结束内瘘针拔出后所有利器必须立即放入利器盒内,锐器盒1/3满停止使用。护士在掰玻璃安瓿时,应用无菌纱布包裹。如有损伤,应立即挤出血液,用清水冲洗伤口,碘伏局部擦拭消毒。如为乙型肝炎患者,应于24h内注射高价免疫球蛋白,如HIV患者可口服Zidovudine、注射免疫球蛋白。损伤后向医院有关部门汇报及时补救治疗,跟踪检查。
3.3 心理、负重防护
组织全科护士学习有关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护士的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定期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护士在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学习中,不断增强处理问题能力和护士的心理承受能力。
组织护士参加一些健美操、爬山、游泳、跑步等体育活动,丰富护理人员业余生活,增强护士的身体素质,提高护士自身的免疫力,使护士劳逸结合,释放护士的不良情绪和压力, 合理安排班次,实行弹性排班,增加护理人员,配备推送透析液的推车,适当降低劳动强度,指导护士用力、节力技巧,必要时考虑增加一些男护干重体力工作,减少工作中的腰背损伤。
4 结 果
通过提高血液透析室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使护士的危害性降低,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护士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心理压力减少。
5 结 论
透析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接触感染的机会较多,医护人员要充分了解血液透析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减少对透析室护士健康不利的影响。切实加强对职业危害防护知识的学习,加强护士自身的防护意识,充分利用各种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护士的身心健康,管理人员合理排班,针对护士所出现的焦虑、恐惧、紧张心理及时给予心理疏导,解决护士生活中难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做到松紧有致,精神饱满的为患者提供护理。
[1] 马智方,林会风.最新血液净化护理质量安全控制规范[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2] 王晓静.职业暴露与自我防护对策[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8,9(1):109-110.
[3] 吴安华,任南,吕一欣,等.护士面对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25-526.
[4] 林江英.影响血液透析室医护人员健康的因素及预防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4):13.
R47
C
1671-8194(2013)29-02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