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护理专业“医校联动,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

2013-01-24曾艳丽刚海菊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9期
关键词:工学融合医院

李 望 万 敬 曾艳丽 刚海菊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四川 成都 610072)

高职护理专业“医校联动,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

李 望 万 敬 曾艳丽 刚海菊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四川 成都 610072)

探索和实践“医校联动,工学融合”的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内涵,培养了技能型护理人才以满足临床需求。

高职护理;医校合作;工学融合;实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坚持内涵式发展,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对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重新思考高职护理教育,构建新形势下的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1]。为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我院在实践中初步构建了“医校联动,工学融合”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1 “医校联动,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强化特色意识、创新意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与成都市某三甲医院深度合作,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到理论、实践教学直至学生的就业双方共同负责形成“5332”医校合作模式,即“五共建、三融合、三接轨、双循环”。具体来说,五共建是指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共建课堂;三融合是指医院、学院、学生三位一体;三接轨是指与市场接轨、与行业接轨、与国际接轨;双循环是指工学结合双循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把工学融合作为高职护理教育改革的切入点,辐射带动专业建设[2],进一步深化学院和医院地紧密合作。

根据护理岗位需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在三年教学进程中,学生前3个学期以在校内学习为主,完成校内仿真,兼到医院、社区完成教学见习,医院实境学习;后3个学期融入医院,轮转病区,熟悉专科护理技术,最终完成顶岗实习。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循序渐进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能够让学生尽早认同护理职业道德标准和医院文化,使其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岗位,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岗位需求。

2 “医校联动,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2.1 “5332”医校合作办学深入

2.1.1 专业建设委员会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医院的发展,我院校内专业带头人和成都市某三甲医院校外专业带头人以及相关行业专家共同组成护理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护理专业建设研讨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反馈学生实习、毕业生就业及跟踪调查情况等,使培养的人才与市场接轨、与行业接轨、与国际接轨。

2.1.2 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践性和职业性是高职护理教育改革的重点,其中校内实训、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是关键环节。随着生源的扩招,行业对学生技能水平要求的提高,通过建设集教学、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护理实训中心[4],满足核心课程校内仿真实训,开展晚训项目,规范操作流程,强化学生基本护理技能。

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是学院深化工学融合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充分利用成都市的资源优势,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的顶岗实习。学生从第三学期学习专业课开始到合作三甲医院临床见习,同时轮流进入医院进行晨、晚间护理以及利用周末到医院进行实境学习。第四学期学生全部进入实习医院,轮转病区进行顶岗实习。学生早期进入医院见习,感受到临床护士的角色和责任,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实现了实训基地与岗位的紧密结合。在加强医校合作的同时为学生全方位搭建了就业平台,毕业生在实习医院择优聘用。

2.1.3 “双师型”教师团队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需要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包括学院专职教师和来自临床一线的医院行业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授课比例占50%以上。学院有计划地安排专职教师到医院轮岗,了解新技术、新进展在临床中的应用,丰富临床实践经验。同时,聘请医院护理专家进入课堂,担任理论或实践教学,拓展专业视野,重点指导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医院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学生教学实习、医院顶岗实习期间的现场指导和带教工作。校内专职教师和医院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就业指导。这样双方教师各施所长,优势互补,提高了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2.2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构建

2.2.1 护理人文课程比例增加

近年来,部分医疗纠纷的发生与医护人员的同情心、责任心缺失,法律意识淡薄或言语不当有关[5]。因此,高职护理教育必须改变重专业、轻人文的原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教育,提高法律意识[6]。学院相继开设护理伦理学、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英语、护理心理学等课程,提高学生护理综合素质,具备护士应有的职业特质。同时在教学中模拟临床护理岗位的情境,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精神[7],体现了护理学科以人文为基础的特点。

2.2.2 与临床护理岗位对接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及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需求亟待满足。因此在“走出医院,进入社区和家庭”护理实践领域拓展的趋势下[8],护理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多次论证增设《老年护理》、《社区护理》课程,为培养社区及专科护士奠定基础。

2.3 考核方式与执业标准统一

2.3.1 岗位核心课程的考试以执业考试大纲为主线,着重考核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执业考试标准的统一。

2.3.2 专业技能考核以临床护理综合应用为主,在学生实习前进行训练和考核。同时根据50项护理基本操作技能,组织校外专家对学生进行技能抽查,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

2.3.3 毕业考试按照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安排,提高了学生参加国家执业护士考试的通过率。

3 “医校联动,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效果

3.1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近2年来,学院护理专业学生参加成都市某三甲医院临床实习生技能大赛多次获奖。衡量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也关乎学生就业竞争力[9]。2008届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98.82%,2009届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达98.84%。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达95%以上。通过近2年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一致认为我院毕业生“三基”扎实,能吃苦耐劳,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3.2 教学改革成果丰硕

目前护理专业已成为学院国家骨干示范建设重点专业,促进了护理专业的良性发展。探索与实践“医校联动,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来,专业申报2项相关课题研究,在各级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积极参编高职高专护理核心课程教材。教师的教学改革热情高涨,是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4 讨 论

在“医校联动,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学习部分课程后即到医院的相应岗位进行护理实践,不仅及时强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护理技能,而且通过尽早接触临床实境,使学生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不断加深整体认识和促进自我成长,也理解了医院对护理人才的要求,较好地实现从学院到医院、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毕业生进入临床工作后,较快地适应护士岗位角色,缩短“适应期”到“成长期”的时间。工学融合的推进,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不仅加强了学院和医院的深层次、紧密联系,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医校联动,工学融合”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在护理教育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1] 高红新.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8):86.

[2] 教育部.教高第16号令.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最的若干意见[S].2006.

[3] 赵彦忠,徐艳.清远市护理人才现状及岗位需求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7):143-148.

[4] 王丽华,章晓幸,吴玲玲.国家示范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40

[5] 许月季.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东南国防医药,2008,10(2):154.

[6] 王宁,邢爱红.三年制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3):72.

[7] 姜小鹰,高骥.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12.

[8] 徐艳.学院与医院共同管理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华护理教育,2010,7(3):133-135.

[9] 朱青芝,周玉琴.“四位一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120.

R473

C

1671-8194(2013)29-0273-02

猜你喜欢

工学融合医院
盐工学人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我不想去医院
萌萌兔医院
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