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加减合针灸治疗失眠81例
2013-01-24任继花1葛新萍
任继花1 葛新萍
(1.山西省祁县人民医院,030900 2.山西首钢长钢职工总医院)
失眠是以难以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为特征,并影响睡眠质量的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常常与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相伴随。目前睡眠质量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2]。笔者采用归脾汤加减合针灸治疗失眠患者81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失眠患者81例,其中男26例,女55例;20~40岁20例,41~60岁38例,61岁以上23例;病程2个月~3年;单纯性失眠38例,合并神经衰弱23例,合并焦虑12例,合并忧郁8例;睡眠时间每天6~7h者16例,4~6h者26例,2~4h者28例,0~2h者11例;每天需服用镇静药者31例。患者均舌质淡,舌苔多薄白,脉象多沉细。
治疗方法
予归脾汤加减。基本方:党参15g,白术18g,黄芪30g,当归12g,茯神15g,远志12g,木香6g,龙骨20g,牡蛎20g,酸枣仁20g,龙眼肉15g。伴有焦虑烦躁、胸闷者加栀子15g,黄连15g;伴有忧郁、神疲者加柴胡15g,香附10g;伴头晕健忘者去党参加人参10g,川芎15g。每日1剂,煎2次,取药400ml,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针刺取百会、神门、三阴交、申脉、照海为主穴,心烦易怒、胸闷胁痛加太冲,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加太溪,施平补平泻,以针感向心方向传导为要,留针30min,隔天针刺1次,15次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睡眠正常,睡眠时间6h以上,伴随症状消失;有效:总睡眠时间延长2h以上,但不足6h,伴随症状改善;无效:睡眠如治疗前,或睡眠时间延长不足2h,伴随症状无改善。
结果:治愈50例(61.7%),有效22例(27.2%),无效9例(11.1%),总有效率88.9%。
讨论
产生睡眠问题的原因:①身体原因:躯体疾病和服用药物可以影响睡眠,如消化不良、头痛、背痛、关节炎、心脏病、糖尿病、哮喘、鼻窦炎、溃疡病,或服用某些影响中枢神经的药物。②精神原因:压力很大、过度忧虑、紧张或焦虑、悲伤、抑郁、生气等容易出现睡眠问题。③生活方式:如饮用咖啡或茶、晚间饮酒、睡前进食或晚饭较晚造成满腹食物尚未消化、大量吸烟、睡前剧烈的体力活动、睡前过度的精神活动、夜班工作、白天小睡、上床时间不规律、起床时间不规律。④环境因素:吵闹的睡眠环境,睡眠环境过于明亮、污染,过度拥挤。
临床表现:入睡困难;不能熟睡,容易被惊醒;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睡过之后精力没有恢复。
失眠按病程分类:①短暂性失眠(<1周)。大部分的人在经历压力、刺激、兴奋、焦虑时,生病时,至高海拔的地方,或者睡眠规律改变时(如时差、轮班的工作等)都会有短暂性失眠障碍。这类失眠一般会随着事件的消失或时间的拉长而改善,但是短暂性失眠如处理不当会导致慢性失眠。②短期性失眠(1周~1个月)。严重或持续性压力,如重大身体疾病或开刀、亲朋好友过世,严重的家庭、工作或人际关系问题等可能会导致短期性失眠。这种失眠与压力有明显的相关性。短期性失眠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导致慢性失眠。③慢性失眠(大于1个月)。慢性失眠的原因很复杂且较难去发现,许多慢性失眠由多种原因综合造成。可能造成慢性失眠的原因如下:①身体方面的疾病,据研究许多慢性病皆和失眠有关。②神经疾患或情绪障碍。③用药物、酒精、刺激物或毒品等。④有睡醒周期障碍或不规律。⑤睡前小腿有不舒服的感觉或睡觉中脚会不自主的抽动。⑥睡觉打鼾、不规律的呼吸或其他呼吸障碍。⑦原发性失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压力的加大,失眠患者越来越多。
失眠属中医学“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范畴。人的正常睡眠系由心神所主,阳气由动转静时即为入睡状态,反之阳气由静转动时即为清醒状态。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不寐论治》中说:“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寐。”可见,人的正常睡眠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的转化结果。这种规律一旦被破坏,就可导致不寐的发生。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中说:“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失眠的主要病机是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心神不宁。如《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骄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归脾汤中党参、黄芪、白术甘温补脾益气;当归甘辛、温,养肝而生心血;茯神、酸枣仁、龙眼肉甘平,养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木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有碍脾胃运化功能;龙骨、牡蛎平肝潜阳,重镇安神。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重镇安神之功。
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取百会、三阴交滋阴潜阳,使阴阳趋于平衡;神门为心之原穴,心主神明,取之以宁心安神;申脉、照海为八脉交会穴,为治失眠要穴,能通窍宁志,调和气血。肝主疏泄,肝气郁滞,木克土,则脾失运化,胃不和则卧不安,而取肝经原穴太冲;肾阴亏虚,心火上炎,水火失济,心肾不交而不能眠,取肾经原穴太溪滋养肾阴。诸穴共起安神养心、通窍宁志、调和气血之效。
综上所述,近年来笔者运用上述方法治疗失眠取得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1]潘集阳,赵耕源.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4):240-241.
[2]谢永标,刘破资.原发性失眠的生活质量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43-34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