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室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2013-01-24韦侣梅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16期
关键词:白班针头针刺

韦侣梅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人民医院,广西 柳城 545200

科室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韦侣梅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人民医院,广西 柳城 545200

目的:分析针刺伤发生的原因,探讨避免针刺伤发生的对策,强化管理,规范操作行为,减少针刺伤危害。方法:回顾全院各种针刺伤50人,对针刺伤发生原因、时间特点及直接责任人的职称、工作年限进行分析。结果:发生针刺伤排在前3位的是内科、外科、妇产科,主要原因为护理人员因素,其中护理人员违规操作是主要原因;护士资历与针刺伤发生有关;针刺伤多发生在白班。结论:加强职业安全培训,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和综合素质是减少针刺伤的根本途径。

针刺伤;原因分析;对策探讨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1]。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2]。特别是HBV、HIV等给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3]。发生针刺伤后,护士会产生委屈、气愤、精神无法集中、工作热情下降等负性情绪,从而造成护士职业满意度、工作效率的下降。因此,认真分析每起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是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一项重要措施。笔者针对全院50例针刺伤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及特点,探讨如何减少针刺伤和提高护士职业满意度的有效管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上报的针刺伤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例,女44例;年龄19~50岁,平均年龄(34±1)岁;其中工作年限<3 年26人,3~5年15人,6~10年5人,10年以上4人;职称:主管护师5人,护师12人,护士33人。文化程度:本科3人,大专32人,中专15人。

1.2 方法 通过各科室书面报告上报到院内感染管理科获得资料,内科针刺伤24人,外科针刺伤12人,妇产科5人,儿科4人,急诊科3人,感染科2人,分析找出导致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并记录事件直接责任人的职称和工作年限及事件发生时间。

2 结果

50例针刺伤,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①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违规操作,其中分离用过的注射器或输液器上的针头被刺伤15例,占30%,将用过的针头重新套回针帽被刺伤12例,占24%,抽血被刺伤11例,占22%,拔针被针头刺伤10例,占20%,其他被刺伤2例,占4%;②科室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③护理人员知识欠缺。针刺伤发生在白班的比例较高共38例,占76%;其次发生在小夜班共9例,占18%;发生在大夜班共3例,占6%。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针刺伤发生原因主要是护理人员违规操作、科室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护理人员知识欠缺。主要是操作流程没有执行好,部分护士责任心不够强,上班注意力不集中。低年资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执行医嘱及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未能认真执行“三查七对”,病房管理制度、意外事件报告制度有章不循造成的风险。无菌观念淡薄,对洗手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未及时向医生汇报。

3.1.2 没有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科提供数据,不同科室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频率差异存在显著性,病区以神经内科、心内科、外科、妇产科等针刺伤频率较高。神经内科、心内科工作繁多,护理技术操作复杂,基础护理繁重,护士只有拼命加快速度,赶时间,而忽略了被针刺伤的危险。而传染科因防护意识强,护理工作量小,损伤率明显较低[4]。

3.1.3 专业知识缺乏 医院近几年发展快,每年新进护士多,年轻护士所占比重大。低年资护士业务技能掌握不熟练,缺乏临床经验,不会运用评判性思维,心理紧张度高,急躁易出错。环境因素对针刺伤的影响中白班发生率最高,因病人的治疗集中在白班,不仅护理、监护工作量大,而且巡视病房、抢救、健康教育等也很繁重,出错率高于夜班,而中午正值换液体高峰,工作量大,护士疲惫感重,容易出错。夜班环境相对安静,工作量小,护士注意力集中,出错较少。

3.2 对策

3.2.1 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我们认为工作年限短、职称低的护士更易造成针刺伤,对其进行培训是防止针刺伤的关键。职业安全教育中,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所谓标准预防,是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污染,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其次,应建立制度化的培训,包括在校期间理论培训,实习前培训、岗前培训等。此外,对在职职工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近几年,我院在医院感染管理方面也比较重视,经常进行培训,但培训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而工作年限短、职称较低的护士是承担临床护理工作的主体,因此合理配置临床护理人员,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与职称结构进行合理搭配,以更好的提高和保障临床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3.2.2 规范操作行为针刺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的最主要原因。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积极、主动地去规避各种危机,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坚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以减少安全隐患。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严格洗手,戴手套,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将对职业防护的认识提升到和无菌技术操作同等重要的高度。熟练护理操作流程,保证在工作量大或危重病人抢救时能有条不紊地、沉着冷静地工作,避免心理性因素引起的针刺伤。

3.2.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护理工作量的大小与针刺伤发生的频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白班针刺伤发生率最高,可能与白班人手不足有关。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人员配置,保证足够的护理人员编制,在现有人力资源下,科学运用人力资源,做到弹性排班,真正按照患者的需求安排护理人力资源是降低护理风险,减少针刺伤发生的有效途径。另外,工作环境安静,灯光明亮,患者配合良好都可以使操作过程集中精力,有效减少针刺伤害。

3.2.4 建立健全紧急报告制度 医院相关部门建立有关规章制度,制定针刺伤紧急处理流程,医务人员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后,立即对伤口进行初步处理,报告相关部门,对受伤者及病人进行HBV和HIV、HCV等抗体检查,对于HBV污染的针刺伤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对于HCV污染的针刺伤而言,目前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只能强调加强局部伤口的处理,定期随访早期是否感染[5];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应及时向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方案,最好在2h内服药,暴露后4周、6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

3.2.5 改进医疗用具,建议医院普及使用不暴露针头的一次性采血器、安全留置针、自毁型注射器、无针正压接头。对针刺伤高发生率科室的护理人员应作预防接种,提高机体免疫力。

[1]孙月梅,索士敏.医院工作人员针刺伤调查及发生原因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25(1):78.

[2]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

[3]彭圣荔.门诊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相关因素与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2):237.

[4]申良容.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护士进修杂志,2005,20 (3):216.

[5]谢红珍,聂军.护士针刺伤危害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4-55.

R472.1

A

1007-8517(2013)16-0144-02

2013.06.28)

猜你喜欢

白班针头针刺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阴阳两隔
黑板上的神奇数字
一支粉笔的力量
瑞士空军只上“白班”
报复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