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258例临床分析
2013-01-24邢子君梁燕清
邢子君 周 宁 梁燕清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广东 广州 510240)
小儿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258例临床分析
邢子君 周 宁 梁燕清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广东 广州 510240)
目的 探讨小儿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 258 例确诊为 MP 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 患者多为幼儿,1 ~ 3 岁占 43.8%,临床持续发热伴刺激性咳嗽为主要表现,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CRP大部分正常,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 IgM 测定均为阳性,大部分病例用阿奇霉素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小儿 MP 下呼吸道感染好发于幼儿,近年来不典型病例逐渐增多,临床和 X 线表现与病毒性及细茵性肺炎较易混淆,临床血清学检测为主要的诊断手段,尤其是 MP-IgM 的检查尤为重要,多数患儿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效。
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小儿;刺激性咳嗽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病原微生物[1],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原因,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潜伏期2~3周,患者临床症状常较轻,甚至根本无症状,若有也只是头痛、咽痛、发热、咳嗽等一般的呼吸道症状,每3~7年可出现一次流行,过去常见于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实MP感染发病率逐年增加,且患病年龄下移,婴幼儿多见[2],早期诊断MP感染,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7月收治小儿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者258例,现将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院儿科病房2009年12月至2010年7月收治258例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男143例,女115例,男女之比1.2∶1。其中,0个月~1岁40例(15.5%),1~3岁113例(43.8%),3~5岁71例(27.5%),5~12岁34例(13.2%)。
1.2 方法
诊断标准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MP-IgM)测定采用微量颗粒凝集法。所有患儿均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包括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血沉、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胸片检查,部分患儿行心电图等检查。
2 结 果
2.1 临床表现
258例全部以下呼吸道感染入院,其中支气管炎65例,肺炎193例。本组患儿中,咳嗽伴发热170例,发热一般持续5~10d;咳嗽无发热73例,单纯高热15例。频繁的刺激性咳嗽99例,阵咳103例,干咳41例;肺部有湿啰音者179例,干啰音者53例,无啰音者66例,呼吸音明显减低者1例;明显呼吸困难合并心功能不全4例;腹泻、呕吐、肝功能异常者18例;皮疹10例,为一过性斑丘疹或风团样荨麻疹。
2.2 实验室检查
患儿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MP-IgM,其中24例患儿检测结果为1∶40(9.3%);84例为1∶80(32.6%);54例为l∶160(20.9%);34例为l:320(13.2%);26例为1∶640(10.1%);14例为l∶1280(5.4%);12例为1∶2560(4.75%);10例为1∶5120(3.9%)。所有患儿就诊时均查血常规,其中白细胞正常155例(60.1%),轻度升高60例(23.3%),明显升高27例(10.5%),白细胞偏低16例(6.2%)。同时,血沉>50mm/h者11例,在20~50mm/h者73例;CRP正常198例,升高60例。
2.3 X线胸片检查
肺纹理增强65例,右肺片状阴影22例,左肺片状阴影7例,双肺内带片状阴影140,间质性肺炎改变12例,肺门周围模糊影5例,合并肺不张4例,合并胸腔积液3例。
2.4 治疗与转归
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后,全部患儿均给予阿奇霉素10mg/(kg· d)治疗,其中159例单一应用阿奇霉素,其他患儿因疗效不明显,故57例加用头孢类,42例加用西林类,同时辅以退热、化痰、止咳等对症支持治疗。经以上治疗后,235例患儿病愈出院,23例好转出院。
3 讨 论
MP感染主要经飞沫传播,侵入呼吸道黏膜引发呼吸道感染[3]。目前,MP感染已成为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4],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MP下呼吸道感染越来越受到重视,原报道发病年龄为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多见,但本院患儿以婴幼儿较为多见(43.8%),而这可能与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发病年龄趋小,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体质相对较强,住院相对比较少等因素相关。
此类患儿临床以咳嗽为主要表现,伴有发热,其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咳少量白色粘痰。约半数咳嗽者出现干湿性啰音,也仅以发热或伴有咽痛为主要表现,胸片符合肺炎或支气管炎改变,血清特异性抗体IgM阳性,则确诊为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胸片可见:大多累及一侧肺部,累及右肺多于左肺,少数累及胸膜,可有少量胸腔积液。
MP感染临床表现虽有其自身特点,但近年来不典型病例逐渐增多[5],患儿的性别、年龄、临床和放射线表现与病毒性及细菌性肺炎常无明显差异,无血清学或病原学依据时较难诊断,因此实验室诊断尤为重要。目前,MP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较多,如支原体分离培养、血冷凝集实验、支原体特异性抗体测定等等[6]。其中,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检测灵敏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达83.6%~89%,同时具有操作简单,在感染的早期便能检测出抗体等优势,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有较大的价值,因此可作为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的实验室常规检测。而其他检查手段,如支原体分离培养,所需时间长、难度大,同时试剂不宜保存,因此不能广泛用于常规检查;血冷凝集实验是诊断支原体肺炎的传统方法,主要用于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辅助诊断,但其特异性不强,许多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硬化、雷诺病、溶血性贫血、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流行性感冒、腮腺炎性睾丸炎和疟疾等疾病也可出现阳性反应,因此需结合临床作出鉴别,相关统计表明其阳性率约为50%~75%,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婴幼儿进行此项检查的假阳性率较高。在本组258例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全部阳性,因此认为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仍以血清学检测为主。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能自行繁殖的最小原核生物,是一种无细胞壁仅有细胞膜的非典型微生物,蛋白质丰富[7],对影响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类不敏感,但对抑制或影响蛋白质合成的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因而导致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故目前多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儿童MP感染。本组患儿采用序贯疗法,先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3~6 d,再口服阿奇霉素l~2个疗程,大部分病例都达到满意的疗效。在治疗中,如患儿出现体温持续不退或咳嗽无明显好转时,需注意是否合并细菌感染、肺外并发症及是否出现耐药等情况。在本组258例患儿中,有60例出现CRP升高,而CRP的临床意义与血沉相同,是反应炎症感染和疗效的良好指标,此时应考虑患儿可能合并细菌感染,而国内外资料显示细菌性肺炎及MP肺炎急性期时CRP均升高[8],故对合并有细菌感染的用敏感抗生素联合治疗,其中57例患儿加用头孢类药物,42例加用西林类药物。对于重症患儿可加用肾上腺皮质,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8]。
由于MP侵入人体后,如未能及时确诊或合理治疗可产生各种迁延性损害,甚至免疫失调,从而导致机体内免疫系统发生反应,产生特异性抗体,并可刺激机体产生IL-6、IL-8等炎性因子[9],造成人体多器官损害,因此早期诊断疾病,早期用药对于防止多器官损害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应考虑MP感染的可能,特别是对经一般抗炎治疗病情不缓解者,应尽早检测MP-DNA、MPIgM,以及早确诊。
需注意的是,目前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问题正在逐年增加[10],其原因可能包括: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常常使用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1次/d的使用方法较方便;家长有时也会主动要求开此药等等,因此在临床治疗及用药时,医师应对此引起重视,早期明确诊断MP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等等,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抗生素的管理,以降低小儿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生率,同时减少耐药的出现。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04-1205.
[2]袁壮,薛辛东.儿科急重症与疑难病例诊治评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4-116.
[3]王鉴,姜华,金皎.小儿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21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质,2005,2(1):118-119.
[4]朱耿云,庄丽宝,徐玉珍.小儿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136例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2(10):30-32.
[5]汤文红,曹秀章.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趋势及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8):562.
[6]石宏.小儿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32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3,24(4):41-42.
[7]张瑛,张敏.小儿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状况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质,2002,10(2):136-137.
[8]吴勤如,何惠玲,蒋英.c一反应蛋白检测在儿童肺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3): 177-178.
[9]王立琼,叶燕青.肺炎支原体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系[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2):112-114.
[10]辛德莉,韩旭,李靖,等.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8):616-617.
R725.6
:B
:1671-8194(2013)04-02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