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猪散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3-01-24岳密江辽宁省彰武县种畜禽监督管理站

中国畜牧业 2013年19期
关键词:圈舍规模化母猪

文│岳密江(辽宁省彰武县种畜禽监督管理站)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生猪养殖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生猪规模化养殖取得长足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家庭散养户的生存状况不断恶化,疫病流行成为家庭散养户最无法抗拒的亏损因素,养殖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和生猪价格的剧烈波动也使散养户的养殖风险骤升,加之政府的奖励、扶持政策又相对较少受惠,并在生猪销售价格上常处于劣势,使散养户的发展举步维艰。但就目前我国生猪生产的实际情况来看,生猪养殖作为我国农村传统的优势产业有其长期存在的社会合理性,散养户所具有的自给型的部分饲料资源和经营上的灵活性,使生猪散养也有其长期存在的经济和技术合理性。为此,在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给予散养户以及小规模养殖户一定的关怀和关注,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缓解生猪供给矛盾等方面仍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生猪散养问题分析

1.饲养方式落后。生猪散养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化程度、养殖技术、饲料兽药等必需品的组织供应等方面普遍存在着与规模化养殖场的发展差距,又因缺乏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加之较强的从众效应,极易在市场波动中蒙受损失。

2.环境控制能力弱。散养户周边人群密集,多种畜群混杂,且各种畜禽无论病死均可随意流动,养殖户自身又较少具有隔离和防疫消毒设施,所以在疫病防控方面就难以建立有效的防护屏障。

3.母猪繁殖率低。散养户饲养母猪,普遍存在着饲喂粗饲料过多和饲喂营养不全现象,这不仅影响产仔数、仔猪的初生重和成活率,而且还常引发母猪诸多疑难病症;因二元母猪发情常不如本地母猪明显,散养户较难准确掌握二元母猪的发情配种时间,给母猪适时配种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常因各种原因贻误母猪配种的最佳时间;种公猪应用方面,不合理使用现象更普遍,而且又基本饲喂营养不全,严重影响产仔数、准胎率。

4.生猪出栏率低。2012年我国生猪出栏率为146.6%,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其他如猪的饲料利用率、仔猪的存活率、防病治病成本等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近年来,我国养殖生产水平虽有提高,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归因于养殖品种的更新和现代科技的不断运用,所以主要还是来源于规模化养殖程度的发展,散养户的作用还很微弱。

5.畜产品质量安全无保障。生猪散养多为农户自发性行为,受到的约束极小,易对畜产品安全生产形成较大隐患。同时,他们对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病死猪也常舍不得销毁,而是想法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市场,严重威胁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和正常的市场秩序。

6.重要的疫源孳生地。标准化的现代生产方式,常能通过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加强日常管理等措施,有效避免诸多常见病和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而广大散养户受落后的养殖方式所限,往往易成为众多疫病发生的疫源地。

二、发展对策

1.逐步改变落后的饲养方式。第一,改造与完善养殖基础设施。应从生猪健康养殖的角度出发,对基础设施进行必要的改造与完善。如考虑针对自身养殖环境存在的主要缺陷,在现有圈舍条件基础上自行改造,增加必要的天窗、地窗、通风孔、风帽等设施来增强圈舍空气质量的调节能力,考虑选用塑料膜、热风炉、电地热以及卷帘机、棉被或草帘、喷淋设施等来增强圈舍温度的调控能力,还可考虑购置产床、保育床、保温箱、水箱、水嘴、漏粪地板等相应的设施。

第二,改良与更新养殖品种。优良的品种可以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性能、繁殖性能以及较高的饲料利用率和猪肉品质,是实现养殖利润最大化的关键。需要不断引入优秀的血缘改良或进行品种更新,并在养殖中注意不断加强选种选配,防止近亲交配。

第三,学习与应用养猪新技术。首先在圈舍的选址与建设上要尽可能趋于科学化;其次在充分考虑利用自有饲料资源的基础上,要注意做到饲料的合理搭配;另外,在饲喂上,要改一日1~2餐为一日多餐,每天固定饲喂时间,保证清洁饮水供应;在管理上,要改同圈饲养为分品种、分用途分圈饲养,确定合理的饲养密度,保证圈舍的清洁卫生,保证生猪健康,缩短饲养周期,加快出栏速度,确保养殖效益。

第四,逐步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在生产实践中,广泛树立以预防兽医学为主,临床兽医学为附的疫病综合防控理念,实行科学的检疫、免疫、消毒、驱虫、隔离制度,并鼓励采取自繁自养的办法,严格按要求做好预防接种,有效消灭或控制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同时,注意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管理,降低疫病发生风险;发生疫病后最好予以隔离和正确的对症治疗或淘汰,发生病死也要查明原因,并做到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的蔓延传播。

2.逐步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合作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举措。适度规模经营便于改善和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更有利于提升养殖主体对市场的应对能力,降低养殖风险和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效益。对于不能尽快实现规模发展的散养户,也应通过引导组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将部分家庭分散经营发展成合作经营,经组团措施实现生猪养殖的某个或某些环节的规模化发展,进而创造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逐步完善监管扶持措施。一是要通过逐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来加强监管,在生产中要逐步推行畜产品溯源生产,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要通过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来给予散养户更多的扶持;在技术革新方面,要通过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实现技术推广与养殖的有效衔接,加大畜牧科技转化贡献率;在防范养殖风险方面,要通过组织发展合作经营,有效规避散养户的养殖风险。三是在有条件的地区要鼓励发展村外集中养殖,或推行生猪养殖准入制管理,推行土地配额生产,实现污染物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圈舍规模化母猪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母猪补血的必要性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规模化育肥羊场免疫程序的探讨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
冬季发酵床与加温舍养猪环境观察
隧道LED照明规模化应用研究
部分漏缝地板的母猪圈舍可铺设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