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37例
2013-01-24沈道成
沈道成
(山东省枣庄市中医医院,277100)
过敏性紫癜又称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或许兰-亨诺紫癜,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由于机体对某些过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高,是一种较常见的免疫血管性疾病。临床表现除皮肤紫癜外,常有皮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炎、腹痛及肾炎等症状。属于中医学中的“血证”、“肌衄”、“斑疹”、“葡萄疫”范畴。我院皮肤科以疏风清热、祛湿解毒、凉血消斑化瘀方药为主,配合西药治疗过敏性紫癜67例,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所有67例患者均来源于2008年3月~2010年8月我院皮肤科门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7~25岁;腹痛14例,关节肿痛12例,血尿7例,便血2例,呕血1例,血管神经性水肿1例。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7~25岁;腹痛12例,关节肿痛11例,血尿4例,呕血1例,便血1例,血管神经性水肿1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临床表现差异无显著性(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皮肤病学》中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1]。②患者治疗前2周未用过糖皮质类固醇激素。③非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患者。④能遵照医嘱完成治疗者。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卧床休息,避免与致敏原接触,酌用抗生素5~7d;口服依巴斯汀每次10mg,每日1次;西咪替丁每次200mg,每日2次;芦丁片每次40mg,每日3次;维生素C每次200mg,每日3次;维生素E每次100mg,每日2次。12岁以下儿童酌情减量。7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组加服中药,以自拟化癜汤为基本方加减:紫草、金银花、蝉蜕、防风、荆芥、丹参、水牛角、牛膝、生地黄、当归、白茅根、棕榈炭、延胡索、车前子、甘草。气虚加黄芪、太子参;阴虚加阿胶、女贞子、黄柏。水煎服,每日1剂(根据年龄体质不同,酌情用量)。
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紫癜及全身症状消失;好转:紫癜、紫斑明显减少,全身症状减轻。无效:皮肤出血点及全身症状均无明显改善。并追踪观察临床治愈者1年内有无复发。
结果:治疗组治愈32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3%,平均治疗15d;1年后随访:治愈36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14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约86.7%,平均治疗15d;1年后随访治愈25例,无效5例。两组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
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过敏性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炎,其特征为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由细菌、病毒、食物和药物等作为抗原或半抗原与抗体反应后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激活补体,导致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及其周围产生炎症,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从而出现皮肤黏膜瘀点、瘀斑,或伴关节痛、腹痛及肾脏的改变等一系列临床表现。西医治疗主要寻找并清除致病因素,一般采用抗组胺、降低血管通透性的药物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机制是:中药主要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从而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加速皮疹紫癜的吸收,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调节免疫功能及抗感染,进而消除外源性致病因子,协助阻断疾病的发展,此外尚可加速血栓溶解,降低血液黏滞性[2]。化癜汤方中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金银花清热解毒;蝉蜕疏风活络、散瘀解痉;防风、荆芥祛风止痛、通经活络;丹参活血化瘀;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定惊;牛膝引药下行;生地黄滋阴凉血;当归活血补血;棕榈炭止血;延胡索理气止痛;车前子利尿消肿;甘草调和诸药。过敏性紫癜在中医学中属于“疹”和“发斑”的范畴,多系血热伴有风邪引起,治以散风清热、活血化瘀。“化癜汤”是融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为一方的汤剂。本方加减通用于各型过敏性紫癜。西药则用抗组胺、抗凝疗法:依巴斯汀、芦丁维持血管弹性,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其脆性与通透性,并促进其细胞增生和防止血细胞凝集,也有抗炎和抗过敏作用;维生素C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血管代谢;维生素E是自由基清除剂,又是脂质过氧化作用阻断剂;近来研究证实,人类皮肤血管有H1和H2组胺受体,而西咪替丁为强力的H2受体阻断剂,配合以上西药对过敏性紫癜有较好的疗效。五联用药能阻断本病发病机制的多个环节,使全身弥漫性血管炎症减轻,调节细胞免疫功能,避免了长期使用激素的弊端,缩短了疗程,提高了治愈率。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具有疗效高、不易复发、无副作用、价格低廉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另外,在过敏性紫癜前期阶段,由于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惹,产生超敏状态,对动物蛋白质异常敏感,即使是以前不过敏,此阶段多数亦能加重病情。因此,忌食动物蛋白2~3个月是保证疗效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保持大便通畅,使邪毒有出路,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环节。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6-157.
[2]毛徳西,赵国兴,丁樱,等.内儿科疾病新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4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