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更年期干眼症90例
2013-01-24王春兰丛淑平
王春兰 丛淑平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264400)
干眼症是常见的眼病之一,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眼球表面水质、黏液和脂质分泌异常造成泪液质和量失去平衡而发生的一系列症候群。临床表现为干涩感、异物感、痒感、畏光、眼红、视物模糊、视力波动、视疲劳等,属中医学“燥证”范畴。我科2010年10月~2012年12月采用中药煎服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更年期干眼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9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0例,女80例;年龄45~65岁,平均52.6岁;病程1~4年,平均1.6年。主要表现为眼干涩、异物感、痒感、畏光、眼红、视疲劳等。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中药口服,期间教授患者自行配合穴位按摩治疗。
中药方用:黄芪6~9g,薏苡仁8~9g,白芍3~6g,当归6~9g,熟地黄6~9g,菟丝子3~6g,黄精4~6g,五味子5~6g,玄参6~9g,生地黄3~6g,牡丹皮3~6g,百合3~6g,沙参3~6g,麦门冬3~6g,玉竹3~6g,甘草3~6g。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药煎2遍,共煎200ml,早晚分服,15d为1个疗程。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共治疗2~5个疗程。
穴位按摩:①揉上睛明:以两手拇指指端分别按揉眉头下眼眶上角处的两侧上睛明穴,并四指散开如弓状支撑前额部。按揉时,在上睛明穴上做定点旋揉,动作幅度不宜过大,不可触及眼球,每日早晚各做1次,每次1~2min。②揉四白:以两手食指指腹分别按揉两侧四白穴(眼眶正下方1寸),拇指置于下颌角作支撑,余指如握空拳状,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2min。③按太阳穴和轮刮眼眶:两手如握空拳,以拇指指腹按压两侧太阳穴,用屈曲的食指指节外侧缘分别从眼内角沿着眼眶上下缘轮流刮至眼外角处。轮刮上下眼眶时注意不要触及眼球,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2min。④挤捏睛明:以食指与拇指相对,挤捏两侧眼内角近鼻根处的睛明穴。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2min。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每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根据患者主观症状进行判定。治愈:原有症状完全消失,不需要依赖任何药物;有效:原有症状减轻,但仍需部分依赖滴眼剂等药物;无效:患者原有症状程度无改善。
结果:经2~5个疗程治疗,治愈53例,有效31例,无效6例(含1例失访)。总有效率93.3%。
讨论
干眼症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女性。更年期患者由于内分泌功能失调,导致各种腺体分泌减少,泪液分泌减少,泪液的质和量失去平衡。中医认为是体内脏腑失去平衡,导致肝的藏血、疏泄功能减退,肾主骨生髓、纳气功能失调,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及肺的滋润功能失调,机体津液不足,出现干燥症。
采用上述中药方治疗干眼症,其中黄芪性味甘、温,归肺、脾经,功效补气、生肌、消肿、利水,含多种微量元素,补诸虚不足,具有补而不腻的特点,有增强机体网状系统的功能;薏苡仁性凉,味甘、淡,具有健脾渗湿、清热排脓、除痹、利水的功能;白芍味苦、酸,性寒,功效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熟地黄味甘,性温,归肝、肾经,功效补血滋润、益精填髓;菟丝子功效补肾益精、养肝解毒;黄精性味甘、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功能;五味子性味温、酸、甘,归肺、心、肾经,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玄参性寒,味苦、甘、咸,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解毒、养阴软坚;生地黄性味甘、苦、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牡丹皮性微寒,味苦、辛,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百合甘凉清润,主入肺心,功效清肺润燥、清心安神定惊;沙参性味苦、微寒、无毒,具有滋阴生津、清热凉血之效;玉竹性味甘、平,入肺、胃经,功效养阴、润燥、除烦、止渴;甘草味微甘,为补益药,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上述中药方以养肝益肾、清热凉血、滋阴润燥为治疗原则,临床上常根据不同证型辨证施治,再配合按摩眼周穴位,消除用眼疲劳,并指导患者远离电脑、电视等电辐射时间2个月以上,结果有效率达93.3%,治愈率为58.9%。本法操作简便易学,易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