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指要赋》浅悟*
2013-01-23刘智艳
智 勇,于 苗,刘智艳
(1.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通玄指要赋》又名《流注指要赋》,由金代窦汉卿所撰写。赋文以五输穴的应用为重点,强调毫针治病的重要性,同时诠释和总结了经典验穴的使用,可作为临床选穴的参考。
据史料记载,该赋文首载于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后收入窦默针书《针经指南》。元代杜思敬《济生拔粹》收载,题为“窦太师流注指要赋”;明代徐凤《针灸大全》收载,题为“通玄指要赋”;楼英《医学纲目》收载,题为“通玄赋”。[1]此外,后世诸多针灸用书及综合医著涉及针灸者,常常收录此赋。
本赋列举的治疗方法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千百年来经过千锤百炼得出的箴言。笔者选取部分常用的方法来做讨论交流,临床针灸医师根据实际病证选择一二,往往事半功倍,效果奇特。
1 赋文举例
1.1 行步难移,太冲最奇
步行艰难,多是由于肌肉、筋膜、骨质、气血损伤。肝在体主筋,藏血,肌肉筋骨的正常功能依赖肝血的濡养。因此肝血荣盛,筋骨才能强健。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输穴,有濡养肝血,通经活络之用。
1.2 人中除脊膂之强痛,神门去心性之呆痴
感受风邪或急性腰扭伤等,均可导致腰脊强痛。督脉循行过脊柱,人中是督脉与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的交会穴。用人中穴治疗腰脊的急性疼痛,有着独特快速的效果。神门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心主神明,《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若心神受损,则会出现呆痴,精神抑郁,喜怒无常等症状。原穴可治疗经络所属脏腑疾病,因此用神门穴疗效显著。
1.3 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
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主动而善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其他淫邪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风府是督脉与阳维脉的交会穴,位于后发际正中上一寸。风府对因风所致的项强以及中风半身不遂等疾病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风池是足少阳胆经的腧穴。头晕目眩,称之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此病多因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者长期恼怒,气郁化火所致。肝胆互为表里经,风池位于项部,无论从辨证还是局部选穴来看,风池穴都是最佳之选。
1.4 耳闭须听会而治之,眼痛则合谷以推之
听会是足少阳胆经的腧穴,具有聪耳明目的功效。耳闭多由肝胆火盛,在治疗中选用此穴可以清肝胆之火,若因其他器质性病变则效果不佳。眼痛有发热目赤肿痛,麦粒肿等原因。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具有清热、止痛、祛风通络等功效。
1.5 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脑昏目赤,泻攒竹以偏宜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中有太阳病误下候,邪热内陷,有两个不同的转归,即结胸和身黄[2]。涌泉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具有通利行气、泻热除湿的作用,应用此穴可以使结胸的水热从小便而去,使致身黄的湿热消散。当然临床上针药并用效果更好。攒竹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具有祛风明目、活络泄热的功效。脑昏目赤多因肝胆火旺或感受风邪,故用攒竹来祛风邪热,配合合谷、风池等穴疗效甚佳。
1.6 太白宣导于气冲,阴陵开通于水道
气冲在此是作为一个症状,即“奔豚气”。太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原穴,阴经输原合一,具有调和脾胃、宣导气血等作用。在治疗气冲时,运用太白穴,降逆平冲,可起到气顺而和,气冲得愈的疗效。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具有温阳健脾、利水渗湿的功效,因此水道不畅、水液失常的疾病,如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都可以收到显著的疗效。
1.7 期门罢胸满血膨而可已,劳宫退胃翻心痛亦何疑
期门是足厥阴肝经之募穴,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活血的功效。“胸满血膨”多因气滞血瘀、肝脾失调等原因。肝藏血,主疏泄,因此用期门治疗此病有明显的疗效。胃翻心痛是指胃中烦热,嘈杂不舒,胃脘当心而痛,此心痛指的是胃痛。劳宫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荥主身热,具有清热止痛、调理气机的作用。心包经属于火,因此用火经的荥穴来泻胃热,效果独特。
1.8 髋骨将腿痛以祛残,肾俞把腰痛而泻尽
髋骨即是环跳穴,属于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是胆经和膀胱经的交会穴。胆经循行于大腿外侧,膀胱经循行于大腿后侧,临床常见坐骨神经痛、外伤以及中风后遗症导致的疼痛,都可以用此穴止痛,或者帮助恢复正常功能,效果显著。腰为肾之府,肾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膀胱经循行过脊柱两侧,无论腰痛是外伤还是内损,从局部和辨证取穴来讲,都有理论依据。若配合温针灸,效果更好。
2 讨论
从赋文的整体来看窦汉卿的医学思想,用简短的赋文将前人的学术观点总结的非常全面。
着重强调五输穴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五输穴是现在临床治病最常用的穴位,效果明显,常常有针到病除的作用。赋文中对五输穴的应用方法不胜枚举,“但见苦两肘之痉挛,仗曲池而平扫”、“三里却五劳之羸瘦,华佗言斯”、“行间治膝肿目疾,尺泽去肘疼筋紧”等等无不渗透五输穴神奇的治疗功效。
治病用针少而精。赋文中都是用一针来治疗疾病,针下后而应验。充分展现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辨证能力,不是日积月累,勤于思辨怎能有如此精美妙言,后人得益如此,屡试不爽。同时鞭策今时之人,要想在针灸上有所造诣,务必夯实中医基础理论,博览古今,深谙经络系统,明辨思路,方能有所成就。
灵活取穴的方法,近取和循经远取辨证取穴相结合。作者在治病上不拘一格,敢于创新和思辨。“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但见两肘之拘挛,仗曲池而平扫”都是局部取穴的典范。循经选取的技法,如“人中除脊膂之强痛,神门去心性之呆痴”、“咳嗽寒痰,列缺堪治”。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如“且如行步难移,太冲最奇”、“牙齿痛,吕细堪治;头项强,承浆可保”在赋文中比比皆是。
强调神在针灸治疗中的作用[3]。针灸的治神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医者治疗过程中要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在针上;另一方面,医者要观察患者,要其心平气和,感受针下之传感。本赋中“巧运神机之妙,工开圣理之深”就是讲精巧的技术能调节人体的机能状态,擅长针灸的医生要把针灸的技术发扬光大。《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勿忘其神”,《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粗守形,上守神。”这些都说明了“治神”是针刺治病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方法和要领。赋文中承前启后的发展了这一思想。
重视针灸在治疗疾病中的独特优势作用[3]。赋文中“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强调了用针法的必要性,针刺法治病具有不拘时间地点、见效快、用料省等药物治病所不具备的优点。考虑到作者所处的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百姓到处逃亡,医药十分匮乏,因此针法更有了其独特的使用背景。文中“外取砭针,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阳而倒阴”,说明了针灸能够驱邪扶正,能够调整阴阳寒热,治病神奇。
总之,窦默的赋文都是他和前人总结的经验,用赋文的形式也方便了后世医者的诵读和记忆。其赋文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后人多有引用和诠释,几经沉淀,愈久弥香,最终形成了近代针法治病的经典,造福天下苍生。
[1]李会敏,董尚朴,邓国兴.窦默医著内容与版本考[J].河北中医,2002,24(5):392 -393
[2]唐锁彬.诠新针经指南[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95
[3]刘红菊.窦汉卿的针灸二赋学术思想分析[J].甘肃中医,2009,22(7):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