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蜂群虫蜂比

2013-01-23周建良

中国蜂业 2013年1期
关键词:内勤相匹配哺育

周建良

(浙江宁波市金钟酿造有限公司,315809)

近日,蜂友阿军和阿明在探讨蜜蜂繁殖过程中的最佳虫蜂比时,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对方。争议的焦点是:阿军认为,蜜蜂在繁殖过程中,存在蜂王最大产卵量与蜂群最佳哺育力正好相匹配的状况,即最佳虫蜂比,可以在养蜂生产中加以把握及应用。阿明则认为,蜜蜂在繁殖过程中,客观上无法对蜂王产卵量和哺育蜂的数量加以确认,尤其是哺育蜂,如果连虫蜂的数量都确定不了,那又怎样来把握最佳虫蜂比,并在生产中应用呢?

笔者觉得阿军是过于从静态角度来看待蜂群繁殖过程中所出现的、短暂的最佳虫蜂比,欲以此来推广应用;而阿明则过于从动态角度否定了蜂群繁殖过程中所出现的、短暂的、不被养蜂者所把握的最佳虫蜂比,两者均存在片面性,应该动静结合地来认识蜂群繁殖中的虫与蜂的比值。

“虫蜂比”一般是指蜂群中幼虫数与成蜂数的比值相对数,即幼虫数/成蜂数=虫蜂比(幼虫数为分子,成蜂数为分母)。每个蜂群都有一个大于或等于零的虫蜂比值,这个数值除蜂群断子期为零外,其他时间均为正数,是两个在不停变动之中的变量。“最佳虫蜂比”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一般是形容蜂巢内幼虫数和内勤蜂的饲喂、哺育能力正好相匹配的一种状态。若要计算蜂群中的幼虫,这倒还有办法,可以用5×5cm网格来测量当时蜂群中的幼虫近似数值,但对内勤蜂如何测量计数?笔者愚钝,久思不得其解。

世界上任何物质的运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蜂群繁殖同样在一定时空中进行。一般来说,蜂群不能左右气候、蜜源等外部环境因素,总是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刺激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运动轨迹,为此形成了多样性的春季复壮、夏季强盛、秋季渐减、冬季停产(一般地区)的繁殖和群势的变化,蜜蜂的哺育能力也波动在平均每只蜂哺育1~4个幼虫这个区间。为适应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蜂群总是要不断地调整内部结构,除断子期外,巢内的幼虫数量与内勤蜂的哺育能力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也许能在某个瞬间达到正好相匹配的状况,幼虫数量与内勤蜂的哺育能力这两个变量将始终沿着“不相匹配-相匹配-不相匹配-相匹配”的轨迹运行。当巢内虫蜂比不相匹配时,蜂群会自我调整到基本相匹配,这是蜜蜂为适应自然环境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例如,在春末夏初的新王群中,经常能够发现蜂巢中的幼虫数量多于成蜂数量,并且幼虫水灵、发育良好。在一般情况下,相似的群势,蜂群在秋季的子圈却没有春季的大,蜂群哺育能力不足,蜂王就会减少产卵,反之蜂王就会增加产卵等,这些现象基本反映出蜂群在不同阶段比较相匹配的虫蜂比。

塔兰诺夫的《蜂群生物学》第108页讲到:当蜂群重量达到1.6~2.0kg以后,蜜蜂数量与被哺育的蜂子正比例遭到破坏。很明显,1.2~1.4kg重的蜂群,按蜜蜂重量单位计算,趋向于减少所培育的蜂子数量。在这样的蜂群,每增加100g蜂,每kg蜂平均每天哺育幼虫便减少25个。

由此可见,蜂群重量未达到1.6kg前,巢内蜜蜂数量与被哺育的蜂子存在着一个正比例关系的区间,养蜂者在蜂群繁殖期需要把握并应用的正是这个区间,完全没有必要再去寻求这个区间中的被称之为“最佳虫蜂比”的静态数值。一般来说,在浙东地区,王蜂指数在1.23左右,即每群约有8000多只蜂的单王群,按蜜蜂单位重量计,每kg培育的蜂子较多,而高纬度地区王蜂指数则在0.8左右,即每个单王群约有蜂12500只时增长最快,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季节存在着各不相同的较快的繁蜂群势。但是这种弱群培育的蜜蜂寿命较短,采蜜的载运量较小。像这样的虫蜂关系比较相匹配的蜂群,在春繁或组织交尾群时较普遍存在,但当蜂群重量达到1.6kg以后,蜜蜂数量与被哺育的蜂子正比例就被破坏,或又不是最佳虫蜂比了。为此,有经验的养蜂者大多会根据气候、蜜源、地理位置等外部因素以及蜂群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繁蜂措施,把握基本的虫蜂比值,在蜂群繁殖季节,大多是让蜂群的哺育能力略大于消耗数或使哺育能力略有过剩,不会刻意地去寻求所谓的“最佳虫蜂比”。

一位田姓蜂友说得好:“蜂群具备自我调控的能力,前提是未被人为打乱内部秩序,所以养蜂者对蜂群的管理一定要遵循蜂群生长的规律。”强群秋繁、强群越冬、强群春繁、强群生产,这或是养蜂者提高收益的基方法。

猜你喜欢

内勤相匹配哺育
基层检察机关内勤队伍规范化建设探讨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捕头
母亲哺育我 我报慈母恩
母亲哺育我 我报慈母恩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捕头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9 STEP BY STEP随堂通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7 STEP BY STEP随堂通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6 STEP BY STEP随堂通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8 STEP BY STEP随堂通
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