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灾害性事件后的心理治疗

2013-01-23瞿洋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灾害性受害者灾害

瞿洋

突发灾害性事件后的心理治疗

瞿洋

突发灾害性事件;心理治疗

突发灾害性事件,又称严重突发事件,是指一种使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并失去控制的情景,如地震、水灾、火灾等[1]。突发灾害性事件具有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严重、影响广泛等特点。受害者具有两个方面的特质,一是必须经历、目击灾害性事件;二是该事件包含真实死亡,或死亡威胁、或重伤、或对他人的伤害[2]。

1 突发灾害性事件对受害者的心理影响及表现

不是所有的创伤事件都会导致明显的症状反映。由于个体差异与社会文化等因素使受害者在灾后反映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生理、心理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常决定了一个人在灾后心理症状反映的严重程度[2]。生理与心理的易感性越强,越容易发展成相关的心理障碍。例如,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果一个人的家族有焦虑症的病史,那么他更易产生生理易感性,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性更大。此外,一个人如常伴有不可控感与不可预知感更易出现心理的易感性。而家庭稳定性与支持性的环境扮演着决定是否一个人会发展成灾后相关心理障碍的社会性因素。当个体面临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表现,主要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的心理应激反应,例如生理反应包括疲乏、头痛、头晕、失眠、噩梦、心慌等;情绪反应表现为悲痛、愤怒、恐惧、抑郁、焦虑等;认知反应表现为感知异常、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与理解困难、判断失误等;并出现坐立不安、回避、举止僵硬、拒食或暴饮暴食、酗酒等异常行为[3]。

1.1 抑郁 灾害性事件常常给当事人带来直接或间接的伤害或伴有丧失。当压力足够大时,受害者常有崩溃感,继而产生哀伤、心情低落、兴趣缺失、无助感、无望感、注意力不集中、行动与思维迟缓、甚至自杀等一系列抑郁症状。而抑郁导致情绪调节能力下降,面临应激状态下受害者更易产生思维紊乱、负性情绪强化等问题。此外,灾害性事件有可能会导致受害者发生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研究表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发生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的概率比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高4倍[4]。

1.2 焦虑 受害者在灾后常会表现出高度紧张、烦躁、易激惹、担忧、害怕等焦虑情绪。此焦虑情绪常伴惊恐性焦虑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脸面朝红、呼吸急促等,上述症状常常或混合或单独出现[5]。焦虑可以以急性焦虑发作或慢性焦虑发作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一些受害者在灾后呈现出极度焦虑状态,心悸、过度换气、出汗、濒死感体验等惊恐发作症状。而一些受害者虽没有反映出急性焦虑发作的症状,但其不安全感与不确定性在灾后增加,展现出不特定的担忧与恐惧特征。而焦虑与恐惧密不可分,焦虑可被视为“非理性”的害怕,是对刺激的条件化害怕。例如,经历过地震的受害者可能对出现的任何与地震相似的声音表现出高度的敏感、烦躁或恐惧。

1.3 应激性障碍反应 创伤后应激反应为受害者在灾后最常见的症状表现,具有十分普遍的代表性。创伤后应激反应包含反复体验创伤事件、回避与情感麻木以及过度警觉3组主要症状表现,同时它作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诊断标准[6]。(1)灾害性事件的重现感。受害者有可能在脑海中会反复重现当时灾害的一切,包括当时灾害的情境、画面、过程、声音、感觉以及当时的想法等。这种灾害的重新体验以“闪回”或侵袭性强迫思维等不同形式体现。灾害的重现感有时会出现幻听、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此外,当受害者处于与灾害相近的情境中会引起强烈的心理与生理痛苦。(2)持续性地回避任何与灾害性事件相关的刺激或反应麻木。灾后的回避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包括一切能让受害者唤起灾害的想法、人、地点、行为等。同时,受害者还有可能在灾后出现解离状态,即对所经历的灾害全部或部分的遗忘,以此试图回避灾害所带来的痛苦。在情绪反应上可能出现麻木状态,对未来产生悲观无望感。(3)持久性的高唤起或敏感。主要表现为易受惊吓,对周围环境的过度警觉与不安,情绪上易怒,注意力难以集中,入睡困难或过长等。

1.4 心身反应 心理与生理的关联密不可分。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强烈情绪反应有可能导致生理或躯体症状。这些反映包括了心身反应与转换障碍反应。前者表现为多样化的症状,例如,不同部位的疼痛、胃肠道不适、神经系统疾病症状,但不具有生理病理机制,无法从医学角度解释;而典型的转换障碍反应包括瘫痪、失语、耳聋、失明、中风等躯体功能性失常或缺失,同样不具有生理病理基础,而是由心因性所致[4]。

1.5 应激精神病性反应及其他 受害者在经历灾害后可能会出现短暂的精神病性症状,包括妄想、幻觉、言语紊乱等。其特点为发病快,经历创伤或灾害后快速发生,并且与灾害性事件有着因果关系,持续时间短(在一个月以内),且功能完全能恢复到先前水平。

此外,灾害性事件还可能会引起分离性神游、分离性遗忘、多重人格等分离性障碍。另外,在经历灾害或创伤事件后,并不少见的是受害者使用酒精试图麻醉自我,从而减少由于灾害所带来的痛苦。因而灾害性事件也会导致物质滥用的问题。

2 对受害者的心理治疗

2.1 提供安全感 灾害性事件往往使受害者致于危险境地,引起焦虑、恐惧等情绪。如果受害者不能感受到自己正处于安全环境中,也将难以放下自我防御与治疗师进行有效交流。如上文所述,经历灾害性事件的受害者往往存在明显的不安全感,并且对周围环境潜在危险保持高度警觉与敏感的状态。因而,让受害者感受到安全是心理治疗能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安全应包含生命安全与心理安全。它分别指至少包括没有身体危险、心理上粗暴对待或拒绝,在治疗过程中不会感到被批评、伤害、嘲笑等[4]。例如,地震的受害者可能对自己所处的房子是否安全非常担忧或对外界的声音特别敏感。因而受害者只有感受到安全才有可能来处理与灾害性事件相关的情绪、思维等。

2.2 心理教育 受害者在经历创伤性灾害之后往往处于高度情绪困惑之中,时常陷入对所发生灾害情境的反复闪回与思索之中,但主观上回避一切可以唤起灾害的任何线索。如果治疗开始便聚焦在对灾害的情绪体验等暴露干预上,不但会引起受害者强烈的抵触,甚至会使其情绪崩溃。同样,由于受害者在灾后常处于高度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之中,治疗开始便试图进入认知校正,受害者常难以以平静心态思考自己所经受的灾害,甚至会导致情绪的恶化。在治疗的初期如果能针对灾害本身特性、预防相应灾害的知识等提供给受害者一些直接有效的方法会给其更大的帮助。例如,在治疗开始时教给地震受害者如何在地震中更有效地逃生比上来就让受害者进行灾害的情绪体验更有帮助。

2.3 打破回避与想象暴露训练 由于灾害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心理痛苦与心灵创伤,当受害者回想起灾害当时的情景或一切与灾害相关的线索时会引起强烈的负面情绪,因而受害者经常回避一切与所经历灾害相关的事物。受害者经常压制他们自己对灾害的记忆与唤起,试图让自己忘掉所经历的灾害,它是自动发生的并且是无意识的[7]。然而,受害者在经历灾害后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灾害以不同形式的重现感,被称之为闪回。强迫自己不去想或转移注意力并不能使受害者从灾害性事件中摆脱,相反还会加剧灾害情景出现的频率。因而,在帮助受害者对灾害性事件进行梳理与澄清并且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后需要让受害者意识到回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并且促进与所经历的灾害性事件接触的意愿。在临床上,我们可以采用想象暴露技术。通过彻底地反复想象重现与灾害相关的内容、情景,以及所联结的情绪感受,从而使受害者削弱由于灾害性事件所引起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以地震灾害为例,可让受害者对于地震中的灾害性情景进行反复回想,例如,地震时的感觉与感受、房屋的坍塌、人员被砸等一系列亲身经历的灾害性事件。通过反复想象亲身经历的灾害性事件片断并且体验这种高度焦虑的情绪,将会有效地减少记忆中的恐惧从而使灾害所引发的心理压力不再是“压倒性”的,从而最终减缓对于地震的压力反应,减少因灾害引起的心理后遗症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在灾害情景的回想中配以自我放松以及深呼吸的训练以对抗想象暴露中所引起的负面情绪。

2.4 快速眼动治疗 快速眼动治疗是一种对创伤障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综合了想象暴露、认知治疗、精神分析与躯体治疗的元素,应用了认知心理学双重注意的原理,是一种集多种疗法为一身的治疗手段,其核心要旨是帮助受害者在想象灾害场面时进行注意力的分散从而使负面记忆与情绪得到不断淡化[8]。仍以地震灾害为例,首先帮助受害者找出造成痛苦的具体原因,如亲人逝去、房屋被毁等;然后让受害者想象亲身经历的灾害并且从中感受此刻的负面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与暴露疗法不同的是不用去具体回想灾害时惨烈情景,而是找出具体的自己所经历的灾害性事件并且集中在因灾害导致的情绪体验上,并且此刻想象自己所持有的关于地震的负面想法,例如,曾想到自己可能会在未来的余震中失去生命、孩子老人无人照料、家园何时能重建等自己曾考虑过的一系列压力事件。与此同时,受害者自己或找到一位帮助者在受害者面前左右缓慢晃动食指并要求受害者随你手指的移动而转动眼珠。有点类似于催眠暗示,每次可进行20~30秒,反复多次进行。要点是负面的想象与转动眼珠同步。手指移动是一种外部刺激,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外部刺激让当事人去感受,如声音的刺激。不断反复加以此项训练,可以让接受帮助的受害者在想象负面事件与不良情绪体验时逐步达到心理意识虚空的状况。当不良情绪反应得到很大弱化时,可以要求受害者进行可能的正面结果的想象并以此来代替负面想象,例如自己获得援助、家园不久被重建、坚信自己定会安然无恙等。将这些未来可能发生好的结果依照利好从小到大的进行依次排序并加以真切的想象,从而体验正面的、快乐的情绪,如此反复训练使积极的信念及情绪得以强化。

2.5 认知治疗 该方法是帮助受害者去调整一些不合理信念以及树立应有的,但可能被忽略掉的信念,从而使受害者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灾害性事件。一是受害者还是需要找出压力源,以地震灾害为例,如亲人遇难、家园被毁等。二是受害者常为灾害的发生而产生自责与内疚感,例如如果当时要是如何如何,结果可能将改变。需要帮助受害者对于他们自我概念化的因果关系进行分离,即并不是由于受害者的过失而导致亲人遇难。即使作为可能结果仍然是一样的。需要让受害者了解到面对天灾单个人的抗争能力渺小得可以被忽略,从而淡化其自责与内疚感。此外,需要淡化受害者的无望感。从治疗师角度需要帮助受害者找出本人的不合理信念以及所导致的推论。例如,分清受害者的自我概念化想法是别人的想法,还是自己想当然的自动思维,以及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实践对自己认知进行调整。

突发灾害性事件发生后及时进行心理治疗,是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个体、家庭度过困难时期,减少创伤,恢复身心平衡的有效措施。可帮助受害者最大限度地利用积极应对技能面对和经历痛苦过程,尽快完成善后事宜,提高善后工作的效率。心理治疗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投入。当前在专职心理医师缺乏的情况下,加强对各类救援人员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内能迅速发现和评估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治疗,让所有遭遇心理危机的人都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帮助,对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是非常必要的。

[1]张理义,施建安,李光耀,等.灾难性事件对遇难者亲属躯体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干预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3):89-91.

[2]Barlow DH,Durand VM(2005).Abnormal Psychology:anintegrativeapproach(4thedn).Stamford,CT:Thomson Wadworth.

[3]明 星,周 立.突发灾难性事件后幸存者的心理行为反应及干预[J].上海护理,2008,8(5):94-96.

[4]Briere J,Scott C.心理创伤的治疗指南[M].徐凯文等,译.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9:3.

[5]邓明昱.急性应激障碍与灾难心理危机干预[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9,6(1):3-9.

[6]童辉杰.常见心理障碍评估与治疗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05-108.

[7]Hayes SC,Strosahl KD,Bunting K,et al(2004).What is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In SC Hayes &KD Strosahl(Eds.).A practical guide to Acceptanceand CommitmentTherapy(pp.1-30).New York:Springer.

[8]Solomon RM.Utilization of EMDR in crisis intervention[J].Crisis Intervention and time limited treatment,1998,4(2):239-246.

(收稿:2012-12-31修回:2013-01-16编校:齐 彤)

R 493

A

2095-3496(2013)01-0066-03

100029北京,北京国奥心理医院健康心理工作室(瞿 洋)

猜你喜欢

灾害性受害者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和精细化服务对策分析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基于视频图像再融合技术和灾害性气候监测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监测及预警分析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儿童雾霾的长期受害者
短文改错
2008年年初吉安市低温雨雪冻雨灾害性天气过程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