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力资源现状与管理策略探讨

2013-01-23李海宇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8期
关键词:全科医师社区卫生医疗卫生

刘 赟 李海宇* 王 伟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88)

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力资源现状与管理策略探讨

刘 赟 李海宇* 王 伟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88)

分析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现状,探讨其新形势下的管理策略如下:①加大社区卫生中医护人员的合理配置比例;②为人才在社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③加快医疗改革属地化管理的步伐,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④有效推进医师多点执业;⑤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收入分配改革;⑥加大社区中医药和针灸康复等的建设。

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强基层”医改的深入,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蓬勃的发展起来,2009年起,中央财政安排资金470多亿元,支持近3.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启动了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安排3.6万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参加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有效夯实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本文就社区卫生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予以分析并探讨管理策略。

1 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现状

人才是决定基层卫生服务水平的关键,我国基层医疗卫生的“软件”建设相对薄弱,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特别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进一步改善基层卫生服务和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水平的“瓶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发[2009]12号),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了《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师,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资源要求,大力吸引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和优秀医疗卫生人才下基层。健全各类对口支援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高素质人才到基层服务。但如何鼓励高素质人才到基层服务,如何让高素质人才在基层发挥作用是摆在我们领导者面前的任务。

2011年8月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发布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 》医院级别上,一级医院满意程度较低,仅11.46%,还不到三级、二级医院平均满意率(19.84%)的三分之二,医院所在地区上,乡村医院工作人员对执业环境的满意度最低,其中不满意的比例高达59.86%,满意的比例仅为5.44%,满意度还不到城市和县城平均满意度(18.04%)的三分之一。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缺额多、服务内涵广、工作压力大,人才政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全科医师培养尚未形成长效机制,由于人员少、任务重,只能采取“救急”措施,如转岗培训、资格培训、能力培训等。如公共卫生任务应由专业人员去做,不该由社区医师大包大揽。长期把社区医师当成“无所不知,什么都要干”的人使用。另外一方面,全科医师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尊重和满足感没有充分得以体现,待遇低、不被尊重、职业有逐渐“被低端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了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粗略计算北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要上报60余种表格,约有20 个左右部门给社区卫生机构下达任务[1],且多与绩效考核挂钩,职责不明、职能不分、行政干预、多头管理、非业务任务来源太多,且有些任务往往不能切合实际,动辄要求几千份,直接导致社区普遍上报数据不实,业务开展积极性不高。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单位小,相对分散,随着近年来社区卫生建设的迅猛发展,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新建机构,管理制度尚在摸索阶段,如何更好的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使各级各部门分工明确,责权利清晰,避免“朝令夕改”,上级的政策精神更好的执行,更好地传递到每个基层医务人员的心里,激发每个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

2 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讨

社区卫生原有底子薄,人才基础薄弱。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加大社区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力度,鼓励城市医师、各医学院校毕业生下基层,协助社区及镇村医务人员提高疾病预防和诊治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民生工作,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发展社区医疗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社区医疗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

2.1 加大社区卫生中医护人员的合理配置比例

要让人民群众信得过,真正满意,就要把时间还给医师,让其有足够的时间提高业务,服务于居民群众。否则做实做精业务将是一句空话,“健康守门人”的重任也只能是一句口号。在欧美发达国家,医师护士的比例高达1∶8.9,有的甚至达到1∶14,我国仅为1∶4,而社区约为1∶1,医师大量做的是医助和护士的工作,只有让社区医师踏踏实实专心做业务,集中时间精力服务群众,才能把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安康的社区卫生工作做好做实,要加大社区护士、健康管理师等人员的配置比例。

2.2 为人才在社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北京市和各区县相继启动1151人才工程等,加快卫生系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学学术与技术水平,评选引才爱才先进单位等,为社区卫生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社区卫生原有的人才基础相对薄弱,社区医疗管理体制改革亟待加强。近年来引进的大量人才如果沿用原来固有的管理体制进行管理势必造成人才的浪费,社区卫生能否搞好需要靠社区卫生工作者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更要靠知识,靠技术来解决来群众的病痛。要在社区中形成“由社区卫生服务促专业技术学习,以卫生专业技术促服务质量提高”,形成科学严谨的社区卫生发展之路,单位要创建惜才护才的良好环境留住人才,使社区基层和乡镇卫生院得到发展[2]。让社区卫生中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带动整个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为高素质人才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在社区医改中摸索前进,建立适合社区发展的医疗体系,“以事业留人”,是关系到社区卫生能否良好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问题。

2.3 加快医疗改革属地化管理的步伐,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医疗属地化管理,就是在基层医疗机构与公立大医院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纵向联动”,形成区域医疗的联合体,让区域内的基本诊疗规范化和均质化。在这个联合体内,打破原有的单位界限,各级医疗单位人员可以上下流动,充分整合医疗资源,大医院负责组织设计和执行居民整体疾病管理方案,负责一、二级医院的人才培养、诊疗技术规范和疾病治疗流程的制定等;三级医院对基层医院拥有管理权、培训权、业务指导权,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打破目前一、二、三级医院各自为政、职能不明的局面,根据所属区域将医院重新“打包”,整合公立医疗资源,使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也为更好的发挥人才的作用创造广阔的舞台,赢得人们对分级诊疗体系的信任,以更高的效率为市民提供医疗服务。

2.4 有效推进医师多点执业

政府要加强基层医疗和服务机构、人员队伍的建设,只有当基层医疗服务条件和人员队伍壮大充实,老百姓才可能逐渐恢复或建立在社区看病的信心。目前社区多聘请各级医院退休的医务人员在社区工作,卫生局从政策到经费均予以扶持。大医院医务人员也要求与基层卫生机构形成对口支援。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到各省市中医局及各区县卫生局开展国家级和北京市级及各区县名老中医专家师承工作,向社区医务人员开放,北京市中医局开展了名老中医社区服务示范点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社区医疗的发展。好的医师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再怎么强调容许医师多点执业都不过分。容许他们在社区以自己的品牌、旗帜为标杆,建立自己的多点执业队伍,深入到社区,以他们为中心、基础、旗帜,建立他们自己开业的临床社区诊所。同时,社区的医师也可以在大医院按自己的特长出诊,真正实现人尽其才,三级医疗网络上下联动。医疗的属地化管理,打破原有的单位属性,对促进医师多点执业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5 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收入分配改革

北京社区普遍执行的是收支两条线管理,医师和护士及后勤人员收入差距没有真正拉开,没有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钻研业务,提高服务质量的氛围。鼓励医师以自己的专业技术来提高收入,随着医改的推进,取消药品加成,取消挂号费和诊疗费,收取医事服务费,按照患者需求,开药和各层次就医分开收费,逐步实行才能真正避免以药养医。

2.6 加大社区中医药和针灸康复等的建设

由于中医强调“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全科诊疗”,中医、针灸、康复由于不依赖大型诊疗设备,业务开展普遍较好,且由于医师特长的不同,擅长治疗方面的不同而各具特色,甚至很远的患者慕名而来。而西医系列的全科医师由于医疗水平和各种检查治疗手段的限制,所接诊患者多为直接要求开药,部分患者还要转诊到大医院,医师业务难以提高,钻研业务的动力和积极性较差。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在2010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指出,“规避以药养医,中医有天然优势”。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定的2010年工作规划中,也提出将建立试点,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地点执业,鼓励名老中医到基层和社区去开诊所;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院,推进符合条件的药店举办中医坐堂诊所。为提高全科医师规范合理使用中成药能力,北京市卫生局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联合在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常见病讲师团、全科医师合理使用中成药培训工作等,为社区医疗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3]。

随着国家医改各项政策的落实,社区医疗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人力资源方面的变化更是令人瞩目,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为社区医疗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基础应是社区今后改革的重点。

[1]叶林书,刘喆,张杰,等.社区全科医生资源现状研究及其路径策略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2):122-124.

[2]徐小红,陈文华,申忠信,等.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状况与管理对策探讨[J].江苏卫生保健,2010,12(4):26-27.

[3]叶林书,刘喆,张杰等.社区全科医生资源现状研究及其路径策略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2):122-124.

R197.2

:C

:1671-8194(2013)08-0380-02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全科医师社区卫生医疗卫生
医学人文融入全科医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探讨浙江省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患者对亚专长全科医师的认知和需求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口腔全科医师执业范围(讨论稿)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农村社区卫生机构试试“托管制”
全科医师团队在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