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酸梭菌活菌散辅助治疗24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分析
2013-01-23毛昌林
毛昌林
(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湖南 岳阳 414000)
酪酸梭菌活菌散辅助治疗24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分析
毛昌林
(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湖南 岳阳 414000)
目的 探析酪酸梭菌活菌散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240例高胆红霉素血症新生儿,将240例新生儿划分成116例实验组与124例对照组,给予两组患儿相同的常规性治疗,并且以此为基础,对实验组患儿辅加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每天3次进行口服,每次0.25g。对两组患儿的第2天以及第7天的住院时间和血清胆红素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在持续治疗3d和7d后,实验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的要比对照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要低,两组之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的要比对照组要短,两组之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中,对酪酸梭菌活菌散加以应用,有着非常确切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以及推广。
新生儿;酪酸梭菌活菌散;高胆红素血症;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新生儿期疾病,患儿的血清胆红素特别是间接胆红素偏高会在不同程度上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甚至还可能会危及到患儿的生命健康,即便是存活者也极易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认知障碍,亦或是听觉障碍、耳聋等[1],对新生儿的健康及生命构成了极大的危害,对新生儿今后的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分析了我院应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辅助治疗的情况,并且取得了理想的的治疗效果,现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24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所有的患儿的病症均与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合。导致黄疸的原因包括:4例ABO溶血,6例母亲产前使用催产素,10例头颅血肿,24例母乳性黄疸,30例早产,36例原因不明。将24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划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患儿124例,56例女性患儿,68例男性患儿;最大胎龄为42周,最小胎龄为35周,38.57周的平均胎龄;最大出生体质量为4.02kg,最小出生体质量为2.35kg;最长日龄为18d,最短日龄为1d。对照组患儿116例,60例女性患儿,56例男性患儿;最大胎龄为42周,最小胎龄为36周,41.32周的平均胎龄;最大出生体质量为4.06kg,最小出生体质量为2.38kg;最长日龄为19d,最短日龄为1d。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在胎龄、性别、年龄、入院日龄以及出生体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均不存在任何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给予出生早期发病的患儿蓝光照射,给予换血于溶血者,分2次口服5mg/(kg·d)的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分3次口服100mg/(kg·d)的尼可刹米,对1g/(kg·d)的清蛋白进行静脉滴注,对酸中毒加以纠正,给予感染者抗感染治疗,对原发病予以积极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前提下,对实验组患儿辅加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肠道微生态制剂,每天3次口服,每次0.25g,直至消退黄疸为止。
1.3 检测指标
于治疗后的第3天和第7天分别抽取两组患儿的静脉血,对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血常规以及血生化等进行检测及比较,详细的记录两组患儿的血清总蛋白值、血液红细胞计数、血液白细胞计数以及血清总胆红素值,统计治疗总有效率,并且比较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包SPSS10.0对所得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的差异为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实施治疗之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所存在的差异并非明显,而在治疗后的第3天和第7天,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差异显著,实验组明显的比对照组要低。实验组为(5.24±2.16)d的平均住院时间,而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49±2.24)d,两组相比,其差异尤为显著且具备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导致新生儿黄疸发生的一项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肠肝循环的特殊性。随着胆汁的流动,形成于肝脏中的结合胆红素排入到机体肠道中,在葡萄糖醛酸酐所产生的作用下,一定量的结合单胆红素成为未结合胆红素,并且很快被肠道吸收至肝脏中,然后融入血液循环。通常新生儿肠腔中的胎粪大约含有800mg/L至1000mg/L的胆红素[2],一旦延迟排出胎粪,那么就极有可能会导致回吸收胆红素血症的增加,明显的加重了肠肝循环的负荷。由于新生儿的肠道中并不存在细菌,无法还原结合胆红素为粪胆原及尿胆原,进而经肾脏或者随着粪便排出体外,这便将胆红素的重吸收增加,明显的加重黄疸,这是导致黄疸出现的主要原因。所以,促进建立正常的倡导菌群,进而推动胆红素在新生儿肠道中的排泄及转化,是防范以及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研究所采用的酪酸梭菌活菌散是一种活菌制剂,有着相对较为丰富的酪酸梭菌活菌含量,并且酪酸梭菌活菌散属于革兰阳性菌,可以对胃酸进入肠道加以耐受,能够推动肠道有益菌诸如双歧杆菌的正常生长,还原结合胆红素为尿胆原或者粪胆原,从而随着尿液或者粪便排出体外。当酪酸梭菌进入到机体的肠道中后,便会有酪酸的产生,将肠道内的pH值降低[3],进而有助于醛酸苷酶β-葡萄糖活性的降低,将结合胆红素向未结合胆红素的分解竞争性阻断,将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少。酪酸梭菌能够产生酪酸,有助于肠蠕动的促进,有助于顺利排便,与此同时,酪酸还能够分解肠道内结合胆酸为游离胆酸,将肠壁对胆酸的重吸收减少,有助于胆汁淤积的消除。本研究充分的表明,实验组患儿在治疗3d和7d后,其血清胆红素水平比对照组明显要低,住院时间也比对照组明显要短。由此可见,在常规性治疗的前提下,辅助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治疗,有着非常确切的治疗效果。由相关医学研究报道可知,酪酸梭菌活菌散对许多抗生素有着一定的耐药性,因而能够同时与各种抗生素共同服用。
酪酸梭菌活菌散是全新的一种微生态制剂,该药物的有效成分主要是CGCC0313-1酪酸梭菌菌株,CGCC0313-1酪酸梭菌菌株可以将大量的酪酸特异性分泌出来,而酪酸是肠黏膜生产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有助于新生儿肠道的成熟发育以及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正常生长[4],借助于酪酸菌素的分泌,能够对有害菌的生长产生抑制,通过分解多糖为低聚糖,从而为肠道有益菌的繁殖提供充足的营养因子,促进新生儿将肠道正常菌群快速的建立起来。除此之外,酪酸梭菌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直接补充不同,其有着非常高的稳定性,而且口服后有着相对较高的生物利用度,有助于新生儿胆红素浓度的降低。总而言之,酪酸梭菌活菌散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辅助治疗,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具备着理想的用药安全性,并且临床不良症状相对较少,由此可见,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治疗中,辅助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有着非常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主治医师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且加以推广应用。
[1] 梁克荣,黄慧蜂.柳氮磺胺吡啶联合酪酸梭菌活菌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4):14-15.
[2] 程红珍.酪酸梭菌活菌片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1,31(8):77-78.
[3] 王梅琴.酪酸梭菌活菌片防治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67-68.
[4] 张学锋.匹维溴铵联合酪酸梭菌活菌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厂矿医学,2004,17(1):36-37.
R722.1
B
1671-8194(2013)23-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