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大县建设的措施成效及存在问题和建议
2013-01-23王成强
王成强
(甘肃省畜牧业产业管理局,甘肃 兰州 730030)
岷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西南部,洮河中游,属“高寒阴湿区”,有发展养牛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境内有22条常年流水河,水域面积宽阔,县内有连片天然草场19.3万hm2,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0.73万hm2,年总产鲜草58万t。是岷县养牛业生产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提供廉价饲草的宝贵源泉。当地人民历来就有传统的草食畜放养习惯,培养有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牦牛、黑裘皮羊、蕨麻猪等畜种。
2009年被省上确定养牛大县以来,在省养牛产业大县建设政策和资金扶持下,加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全县畜牧系统职工共同努力,全县牛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促进了全县养牛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规模养殖户达5 280户,暖棚养畜户4 993户,规模养殖企业13家,建成了东南部牛羊生产基地,牧业产值达2.1亿元。
1 牛产业大县建设的基本成效
1.1 规模化养殖水平逐步提高
通过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小区,积极推行肉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目前,岷县肉牛生产方式正在快速转变,全县肉牛规模养殖比重达40%左右。通过积极推广配合饲料、人工种草、饲草加工等适用技术,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肉牛个体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养牛产业实现了由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生产方式由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转变。目前,全县规模养殖户达5 280户,暖棚养畜户4 993户,规模养殖企业13家,建成了东南部牛羊生产基地,肉牛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肉牛生产与市场衔接日益紧密。
1.2 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
为把养牛业发展成为岷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岷县加大肉牛良种繁育建设力度,着力构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①是采取规范引种程序,加大对冻精、液氮和基础母牛的引进;②是因地制宜,建立肉牛良种母牛扩繁场;③是建立肉牛冻精改良网点,大力推广牛冻精改良技术,全县设立了10个固定配种点,配备专业技术人员20名,并对改良点的基础设施,改良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新,为实现养牛良种化提供了保障;④是建成县、乡、村三级肉牛品种改良体系;⑤是强化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和服务水平,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有效的措施,全面推动了岷县肉牛良种改良进程,逐步建立了适宜当地条件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1.3 牛产业发展迅速
自2009年省上确定为养牛产业大县以来,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优势区域肉牛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养牛数量持续增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据统计,2011年全县牛存栏11.2万头,牛出栏2.45 万头,比2008年增长16.4%,和27.6%。养牛业的蓬勃发展,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又促进了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对推动和促进全县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4 科学养殖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
以品种改良、暖棚养畜、饲草加工、肉牛快速育肥为重点的科研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并通过转化观念,深化改革,是科研和生产脱节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得到了提高,科学技术在畜牧业生产中应用得到了推广,科技进步成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1.5 屠宰加工能力不断增强
多年来,岷县牛羊无屠宰加工龙头企业,牛羊多以活畜低等级原始产品销售外地,无加工附加值,养殖效益低下。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积极筹建了“岷县牛羊营销协会”,在监督所的组织协调和协会的配合下,引进了两家外地客商筹建起岷县恒源清真屠宰场和岷县龙源屠宰场。形成了“协会+屠宰场”+农户的农牧民养殖增收增利的畜牧产前、产后服务模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辐射带动和激发了岷县及周边地区的农牧民养殖积极性。
2 牛产业大县建设的主要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岷县被省上确定为“牛产业建设大县”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围绕岷县草畜产业发展的实际,制定出台了《岷县年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实施方案》、《岷县财政扶持草畜产业发展办法》、《岷县设施畜牧业建设奖罚办法》等政策性文件,组织成立了岷县草畜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负责草畜产业开发相关政策制定,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督查指导工作进展情况。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带领畜牧、发改、财政、扶贫等部门负责人定期深入乡镇进行调研指导、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县直各有关部门、各乡镇围绕各自的职能,在资金投入、项目指导、技术服务等方面积极配合,形成了加快牛产业发展的合力。
2.2 建立目标管理机制,明确工作职责
为落实好岷县牛产业建设大县建设工作,加快牛产业发展步伐,结合《岷县养牛产业大县项目实施方案》,将任务进行细化和分解,并层层靠实工作责任。同时根据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制定各项工作措施,狠抓落实,每个乡镇确定1~2名技术人员进行包乡蹲点,并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每个示范点有包点技术干部,每乡镇都有联系领导,层层靠实责任,严明奖罚制度,有力地调动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项目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做到了人员、技术、物资三到位。
2.3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养牛科技支撑水平
围绕“五良”技术大抓畜牧科技的推广应用,①是实施技术人员整乡承包蹲点工作。县畜牧兽医局抽调28名畜牧技术人员参与畜牧科技整乡承包蹲点工作。实行定期和不定期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帮助养殖户确定生产经营项目,拟定生产经营计划,有效解决了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一步增强了畜牧科技人员为农服务的实效性;②是完善实施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强化服务成效;③是强化畜牧科技培训工作。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阳光培训工程,畜牧局抽调15名技术人员,深入到乡、村、组,轮回开展畜牧科技培训工作,共举办畜牧科技培训讲座72 场(次),培训人数达18 600人(次),散发科技资料1万份。
2.4 大宣传力度,普及科技知识
局充分利用广播、有线电视等宣传媒体,进养殖现场,入养殖农户,制作牛产业发展专题讲座,新闻报道牛产业发展,在定西市“两会”期间的特刊上制作了岷县牛产业发展专栏;在近年闾井镇牲畜及商品交流会期间,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咨询服务团,为养殖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咨询和宣传,现场解难答疑,并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标语、会期咨询人数达到2 100人/次。通过进行积极的宣传报道,为“牛产业大县”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5 加强信息管理,做好配套服务
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组织专人做好每年的器械更新、冻精液氮购置,并按月配送到牛改站(点),做好统计与信息采集,及时向上级业务部门汇报工作进度,做好信息服务。春、秋季动物防疫期间,利用包村兽医进村入户打防疫针的有利时机,对全县能繁母牛养殖情况进行普查,并登记造册,建立母牛电子信息档案,便于品改员掌握母牛发情动态。品改员每次配种后,必须填写配种登记表,标明畜主、配种时间、与配品种、预产期等信息。配种记录表每月汇总1次,并及时向县推广站汇报配种进展情况。对已经配种的母牛,品改员主动做好查孕、健康检查、分娩护理、犊牛保健、饲养管理、疾病诊治等一系列的综合配套服务。县牛改整体推进领导小组经常下乡检查指导工作,对各罐点配种服务情况以简报的形式每月通报一次。
2.6 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发展模式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初步探索出了“政府重视、创新机制、龙头带动、基地发展、搞好服务”的岷县肉牛产业发展思路,探索了岷县肉牛产业化发展,推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银行支持、协会管理、农民参与”的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企业+金融+协会+农户”五位一体运作新模式,使养牛业依靠市场配置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3 存在的问题
岷县肉牛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肉牛良种发育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肉牛的良种化程度还不高;畜牧科技推广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还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畜牧科技推广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力量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4 岷县发展养牛业的方向和建议
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农民增收“六大行动”和县委、县政府实施养牛产业大县建设的要求,今后岷县发展肉牛产业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养牛产业大县建设为锲机,大力推进农民增收重点工程行动计划,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要求和农户抓繁育、小区吊架子、大户抓育肥、龙头企业抓加工、各级政府抓防疫的养殖模式,加快良种扩繁、饲草基地和养殖小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规模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通过政策配套,推行标准化生产经营方式,强化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养殖,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岷县肉牛知名品牌,力争在几年内,把岷县建成全省优质肉牛生产大县,把肉牛生产发展成为岷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实现牧业强县和农民大幅增收的目标。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4.1 建立长效扶持机制,保持政策连续性
建议县上出台长效扶持政策,并将其作为一个长期,稳固的政策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地组织实施,以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肉牛生产的工作积极性。
4.2 坚持扶优扶强,重点发展的原则
对发展优势明显的乡镇、村社和农户,除全面落实好有关扶持政策外,建议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项目资金重点投向规模养殖小区、养殖户和龙头企业,支持其进一步扩大规模。
4.3 加大投入,切实保障产业发展的资金需要
充分发挥养殖户投入的主体作用,通过项目争取、招商引资、银行信贷支持、政府扶持、社会融资等多渠道增加投入。积极推广农户贷款、政府贴息的办法,加大政府资金的扶持力度,引导养殖农户不断增加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