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肉牛产业发展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3-01-23王磊
王 磊
(甘肃省张掖市畜牧管理站,甘肃 张掖 734000)
张掖市农业生产条件优势明显,发展以肉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历史悠久,优势明显,养牛业在西北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张掖把草畜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常抓不懈,肉牛产业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增收潜力最大的特色优势产业和经济增长的“新名片”。
1 张掖肉牛产业发展成效
1.1 肉牛饲养量突破百万头
2008年以来,张掖在建设“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工程”的强力推动下,肉牛产业驶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2012年,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100.3 万头,年出栏突破26.1万头,牛业产值达到18.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养牛的收入达71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7310元的9.7%,养牛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支柱作用日趋明显。肉牛产业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
1.2 肉牛规模养殖持续扩大
近几年,张掖市大力实施“十乡百村千户”肉牛示范工程,建成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乡10个,示范村100个,示范户1 000户,大力培育母牛专业村、养牛专业大户和规模化养殖小区,肉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一批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和养殖大户正在涌现。在示范乡、村、户的带动下,全市已建成肉牛养殖小区299个,其中:全市千头以上肉牛养殖场(小区)25个、百头以上肉牛养殖场(小区)养牛大户150 户,1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2 500户、5头以上肉牛养殖户3 500户。
1.3 良种繁育体系健全完善
张掖市五县一区相继被列入全省牛羊产业大县,利用省上下达的扶持资金,在新品种推广、优质冻精引进、养殖技术集成示范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断扩大肉牛规模养殖优势。我市采取了“五统一分”(统一圈舍标准、统一引进良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疫病防治、统一组织销售,分户经营管理)的方式,不断健全完善良种繁育体系,累计建成肉牛人工授精点248个,在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建立了以西门塔尔为主的基础母牛群,引进以西门塔尔、荷斯坦、安格斯等为主的优质奶肉牛冻精进行改良授配,优质肉牛良种率由2008年的88%提高至目前的95%。
1.4 龙头加工企业发展壮大
长期以来,张掖市委、市政府将以肉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作为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以政府扶持、农户参与、企业主体的方式积极打造“张掖肉牛”品牌,“张掖肉牛”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目前,张掖现已建成甘州牧沅、山丹高原龙、临泽祁连、高台博峰肥牛、草原惠成等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和活牛交易市场[1],畜牧主管部门积极支持甘州牧沅、高台博峰、雨润3户企业申办甘肃知名商标,争创名优品牌。
1.5 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从2009年开始,张掖市的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被列为全省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中的肉牛大县,每年争取补助资金一千多万元。市政府出台了扶持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的优惠政策,整合资金两千多万元,用于活犊补助、养殖大户补助、新建青贮氨化窖补助、人工授精点建设补助、冻配人工费补助。各县区相继出台保护和发展基础母牛的政策措施,如甘州区对能繁母牛实行“零费用”配种;高台县对当年购买母牛5头以上的养殖户,每头贷款2 500元,贴息3年。通过各类扶持政策的出台,为稳定牛源、扩张总量创造了条件。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肉牛业正处在传统生产向现代养牛业生产的转变,面临新形势、新挑战,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2.1 基础母牛养殖薄弱
由于母牛饲养成本高、周期长、效益低,规模养牛户大部分以架子牛育肥为主,一家一户小规模散养户经济实力有限,主要是零星饲养母牛繁殖牛犊[2],养殖户养殖母牛的积极性不高,很少有养殖户规模饲养母牛,造成全市肉牛自繁自育能力不足。
2.2 秸秆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张掖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32万t,发展草食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受饲养条件、养殖规模等因素制约,致使秸秆饲料生产成本高、加工利用率低,秸秆资源优势未能充分体现。
2.3 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屠宰加工企业的产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年设计屠宰量远大于现在的屠宰量,并且不时会停工。龙头企业的产品大多为初加工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更少,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
2.4 疫病防控形式依然严峻
由于口蹄疫病毒的易变性,发病无规律性,使口蹄疫防治难度越来越大[3]。此外,从外地引入架子牛没有严格进行彻底隔离观察和有效的病原检测就直接投入生产,由活畜流通引发重大动物疫病的风险不断加大。
3 对策及建议
3.1 实施能繁母牛补贴制度
要保持肉牛产业可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要重视牛源数量和质量问题。要研究制定发展能繁母牛数量的措施,包括对全部基础母牛进行身份登记、出台限制宰杀能繁母牛和后备母牛、实行“宰一补一”等制度,严格控制能繁母牛的出栏,杜绝滥宰母牛的事件发生。以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3个肉牛产业大县为主,建设试点村和试点规模养殖场,由县区财政拨出专款,对试点村和试点养殖场的能繁母牛每头每年补贴养殖费100元,加大能繁母牛补贴力度,保证牛源数量的稳定增长。同时,大力推广相应的繁育技术,提高母牛繁育效率。
3.2 加大玉米秸秆的开发力度
充分发挥农作物秸秆在养殖业中的天然饲料功能,大力发展秸秆养牛,构建种养链条,不仅能降低养牛成本,实现对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还能有效改善环境污染[4]。张掖市现有的大量玉米秸秆如能充分开发利用,可为肉牛养殖提供充足的饲草原料。
1)将青贮窖的建设和养殖小区的建设结合起来,大规模推广秸秆青贮技术。
2)示范推广先进的饲草料加工技术,配套购置秸秆青贮料收获机、揉丝机、打捆包膜机、全日粮搅拌配料机等先进机械设备,集成推广秸秆机械化收获、揉丝、打捆包膜青贮、玉米带穗全株青贮、生物发酵等一体化技术,切实提高玉米秸秆的利用效率,有效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3.3 探索畜产品销售加工新渠道
畜产品加工业不能仅停留在几个加工企业和现有的加工销售层面上,应以培育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以创建名优产品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加工层次,提高肉牛加工企业产品加工的深度和精度,开发特色牛肉制品,加强副产品开发加工力度,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市场销量,使肉牛产业步入产业化发展轨道。同时,建立和完善专业市场、流通组织和龙头加工企业的市场网络,加大种牛、育肥牛、商品牛及牛肉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促进产品流通增值,提升肉牛产业链整体价值[5]。
3.4 开展牛肉品质检测与评定
牛肉品质是决定消费者购买意向和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进行牛肉品质检测并根据牛肉嫩度进行品质分级,对满足消费者需求及促进牛肉生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6]。世界发达国家均有自己牛肉质量系统评定方法和标准,标准的制定对促进这些国家的肉牛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内不少肉牛主产区经过系统研究,也建立了自己的评定标准,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张掖肉牛生产于甘肃省河西绿洲农业区,肉质细嫩,风味独特,但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针对张掖肉牛的品质评价体系,风味独特在什么地方,品质优良的指标达到多少等都没有经过系统研究。因此,要尽快制定具有张掖肉牛胴体质量评价体系和牛肉品质评价体系,拿出一整套具有说服力的科学评价指标,确保肉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3.5 加快肉牛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
质量追溯系统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已经得到了充分证明。与猪禽等相比,肉牛的总量少,单头价值高,实现质量追溯的成本低,操作相对简单。前期可先从规模养殖场入手,建立全程质量跟踪追溯体系,从母牛繁育、肉牛生产、投入品管理、疫病防控等生产管理环节建立质量监控和追溯体系,全程实行条码标识管理,使每个环节都能够追溯到产品来源,实现从精液发放、繁殖培育、肉牛育肥、疫病防治、屠宰分割、终端销售等全程追溯和适时监控,建立从产地到餐桌的追溯体系。通过对肉牛生产与流通全程质量安全追踪与溯源管理,可提高肉牛生产现代化水平,促进肉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强牛肉产品国际竞争力。
3.6 加强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要提高肉牛产业科技水平,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张掖市具有完备的畜牧技术推广体系,技术人员力量雄厚,但调查显示多数成员属于中年,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不足,开展科技服务的能力欠缺。因此,要加强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传帮带作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特别是老专家和学科、技术带头人要担负起培养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职责。另外,可依托相应的科研教学单位,举办产业技术培训,更新现有知识体系,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娴熟的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梯队,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1]邵彩萍,田春花.张掖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的成效、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建议[J].中国牛业科学,2012,38(1):28-30.
[2]赵兴友,张芙蓉,朱跃明.甘州区肉牛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牛业科学,2012,38(3):73-76.
[3]魏玉兵,魏玉明,张翠花.张掖市规模化肉牛场疫病防控体系的建立和推广[J].中国牛业科学,2011,37(5):61-63.
[4]任影平.从循环经济谈秸秆养牛的重要意义[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1):90.
[5]彭 涛,卢凤君,杨世柱,等.张掖市甘州区肉牛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J].中国畜牧兽医,2010,37(2):214-217.
[6]陈坤杰,秦春芳.牛肉品质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9,30(7):27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