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咬尾症的发病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2013-01-23李奎,王海燕
猪咬尾症又称“反不适应症”,是应激综合征的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猪程度的不断提高,发生猪咬尾症的现象逐渐增多,且一旦发生难以制止,引起微生物入侵和细菌感染,常可引起跛腿、瘫痪等,严重者常可引起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1 发病原因
1.1营养因素 日粮营养不平衡或缺乏,常可引起咬尾现象的发生。日粮中粗蛋白质水平偏低或必需氨基酸(蛋氨酸或色氨酸)不足,能量/蛋白比不平衡时,常会影响体内蛋白质代谢,导致出现兴奋,打斗、咬耳等异常行为。据观察,生长猪饲喂含粗蛋白质12%的日粮4-6周,咬耳、咬尾现象明显高于饲喂粗蛋白质15%日粮的猪群。矿物质与B族维生素与猪的行为异常有着密切关系。日粮中钙、磷、钠、铁、锌、镁、铜以及B族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与细胞代谢、内外渗透压密不可分。如日粮中食盐不足,钙磷比例失调,其咬尾、咬耳的频率明显增加,还可能出现异嗜癖,如食粪、啃泥等。若日粮中B族维生素缺乏,则会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引起代谢紊乱,味觉异常,导致异嗜癖和内分泌失调。
1.2环境因素 猪舍环境卫生条件差及猪群冷、热应激,光线过强、噪声太大、圈舍内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都可引起猪群的烦燥不安,诱发咬尾;秋冬和冬春交替时节或高温高湿的梅雨季节等咬尾症有多发趋势。
1.3管理因素 猪群饲养密度过大,猪只运动受到限制,就会感到烦燥不安,增加打斗可能。如果猪群个体大小不一,强弱不分,并栏过于频繁,就会出现剧烈打斗,以致发生严重的咬尾、咬耳等。
1.4其它因素 猪群体表患有寄生虫,皮肤刺痒,引起摩擦皮肤出血或皮肤发红,则可导致猪只舔咬;体内寄生虫,如蛔虫,线虫,胃肠炎,贫血,佝偻病,气喘病及尾尖、耳尖坏死等均可诱发猪的咬尾、咬耳症。
2 预防措施
2.1提供全价饲料和充足饮水 断奶仔猪应保证供给营养全面的优质全价配合饲料,及时补充适量青绿饲料。若发现猪群出现咬尾现象时,饲料中可添加适量矿物质和维生素,供给充足饮水等。
2.2合理组群 断奶猪组群饲养时,应将来源、体重、体质、毛色、性格等相近的猪只组合在同圈饲养。如发现有伤及皮肤出血的猪只,应及时隔离治疗,以防血腥味而引起猪群打斗、咬尾。对刚转入保育栏的猪只特别容易发生应激反应,应注意观察,一旦发生咬尾或咬耳现象,要及时调圈、隔离。
2.3适当调整饲养密度 一般以每群饲养10~12头为宜,2~3月龄猪每头占地面积0.5~0.6 m2,4~6月龄猪0.6~0.8 m2。
2.4定期驱虫 驱除猪体内寄生虫,一般可用伊维菌素。分别于30~40日龄、 70~80日龄、100~110日龄时各驱虫1次。
2.5调教饲养 可在断奶仔猪栏中放置一些玩具, 如旧轮胎、木头、砖块、圆球等,以分散仔猪的注意力;也可在栏杆上悬挂两条铁链, 高度以仔猪仰头能咬到为宜, 以满足仔猪好动、贪玩的需求。对有恶癖的猪只,应及时挑出单独饲养。仔猪出生后应及时断尾,去除乳牙,以防止咬尾。
另外,还要搞好猪舍环境卫生,降低舍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避免湿、热、冷、光线、噪声对猪群的过度应激。
3 治疗方法
对存在轻微咬尾现象的猪群,可用白酒或碘酒稀释后对猪群进行1~2次喷雾,可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被咬伤的猪只应及时用高锰酸钾清洗伤口,涂上碘酊以防止伤口感染, 咬伤严重的猪只则应用抗菌素及时治疗。
李奎,王海燕
(浙江省畜牧技术服务中心 3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