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中药汤剂疗效的因素
2013-01-22周垂福
周垂福
对于中药汤剂临床疗效日趋下降这一情况笔者浅谈一下影响中药汤剂的几点因素。
1 中药饮片质量下降
中药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中药多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等。近年来中药资源的减少和其来源的复杂性都导致了中药假、劣、伪产品的存在,真正的优质饮片,其成分能充分溶出,作用于患处,充分发挥治疗作用。如果使用假的或劣质的中药饮片则会导致患者病情的恶化,贻误病情,使患者身心俱损。
2 汤剂的方药组成
临床医生的处方的药物组成是影响汤剂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熟练掌握中药性能、剂量及其方剂的运用,必须针对患者病情辩证分析,合理组方用药。否则将影响汤剂对病情的疗效。
3 中药调配不合理
中医诊断疾病用药必须进行辩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的强弱、居住的环境、季节的变化、病程的长短、病情的轻重、等等综合考虑后为患者开药,并严格控制药物的用量,保证每一位中药都在允许的用量范围内,然而实际上很多医疗单位药剂人员在调配处方时常常有随手抓药的习惯,不用秤称量,或随意称量造成中药的剂量不准等不负责的现象,更甚的是有的药剂人员在短缺某味药的时候未经医生同意自作主张随便更换处方中的药物及剂量,或短缺的药不告之也不补,造成医生处方的剂量及组成与实际不符,因而导致药物组成的改变从而引起疗效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疾病的疗效。
4 中药的保存
中药饮片的保存很重要,中药饮片在药房及药库的贮存不宜过久,贮存中药饮片的量不宜过大,尽量保证不积压货,因中药饮片贮存的好坏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中药汤剂的疗效。但中药无论保管的多好,都难免有压货,时间过长,丢失气味之嫌。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改善中药库房的设施,使其通风、干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近年来由于中药市场的放开,药农为谋求利润不按收获季节采收药材,或以次充好等等,影响了药材的质量。
5 煎药方法不当
历代医家对汤剂的煎法都非常重视,认为:“凡煎药并忌铜、铁,宜用银器、瓦罐…”。煎药一般用砂锅最好,搪瓷器皿次之,但千万不要用铁锅或铝锅等金属器皿。一些医生或药剂人员因为工作繁忙或疏忽没有详细的告诉患者如何煎煮中药,甚至在患者询问如何煎煮药物时,没有耐心的详细告之,而是敷衍患者,导致患者的不正确的煎煮汤剂,从而降低了汤剂对疾病的疗效。中药有的需要先煎,有的需要后下,有的需要包煎,煎药时,一般先将将单药放入药罐,加水至超过药面,浸泡30 min后置于火上,煎药时要掌握“先武后文”,即先用急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20 min。煎药时间,如孙思邈所说,“为病须快利,所以少水而多取汁;为病须补益,所以多水而少取汁”。滋补药煎煮间须适当延长,小火煎煮1~2 h使其成为浓汁。再如矿石类、介壳类和毒性药物(乌头、附子、生南星、生半夏等)应先煎,气味芬芳易挥发的药物易后下,贵重药品应另煎,胶质药物宜烊化等。若不小心把药物煮焦了,则不能服用,因为煎糊的中药会产生很多有害的物质,服用后可以对人体的器官造成很大的伤害。只有掌握正确的煎煮中药的方法,才能保证中药汤剂在临床中的疗效。
6 中药合理的服用方法
中药的用法是否合理,对其疗效也有一定的影响。目前临床上有不少医药人员,对用法重视不够,很少对患者交代服药的温度、时间、剂量、药引以及禁忌等问题,使患者服药不得法,而影响了临床疗效。在临床上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2-3次;而病情较重的患者,可根据病情的需要,每日可多次服用,以保证药力持续作用于病体,有利于患者更快地缓解病情,早日康复。安神药宜在临睡前服用;补益药宜在饭前服用;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以饭后服用为好;服用清热解表药后注意保暖不宜着凉,应密切注意患者基础体征的变化;泻药、驱虫药应在空腹时服用,服后注意避免油腻的食物的摄入和观察大便的变化;调经药应在经前服用。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服用汤剂的同时,擅自加服西药或成药,使之与汤剂之间的关系很难确定,不只是产生拮抗作用还是协同作用,这也对中药汤剂临床疗效产生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7 讨论
综上所诉,影响中药汤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还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地探索和改进,以提高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只有对影响汤剂疗效的相关因素加以把握,才能提高汤剂质量,增强汤剂疗效,使汤剂在临床应用中更好的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