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商洛市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现状与特点调查

2013-01-22

浙江畜牧兽医 2013年4期
关键词:种猪场种猪母猪

(陕西省镇安县青铜关镇农牧站,陕西镇安 711505)

陕西省商洛市地处秦岭腹地,养猪业是该市传统的优势产业,是畜牧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生猪产业在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财政现代农业项目、标准化养猪场(小区)建设等项目支持下,按照“龙头做强、产业做大、链条做长、品牌做优”的思路,建基地、扶龙头,强政策、优服务,促科技、兴产业,全面加快生猪产业发展。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上下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生猪产业发展呈现出规模扩大、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为了全面了解和总结该市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情况,为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对全市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现将调查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1 发展概况

1.1种猪场发展分布情况 据调查,全市现有存栏50头以上种猪场243家,其中原种场1家、扩繁场16家、商品代场46家、自繁自育商品场180家;基础母猪存栏,其中纯种母猪909头、祖代6424头、二元21830头、父母代1579头,后备母猪6842头。2010年生产纯种12010头、二元93620头、商品代仔猪231091头、育肥猪184811头。原种猪场位于洛南县,扩繁场主要分布在洛南、山阳及商南,商品代场主要分布在商南、镇安、洛南。

1.2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全市所有种猪场圈舍主要按照正大或发酵床标准化模式建设,均采用钢架砖混结构,内外粉刷,兰色彩钢瓦屋面,猪场道路地面硬化、绿化达标;防疫消毒设施齐全,入场处设有车辆消毒池及人员消毒通道。场内配备建设兽医室、饲料加工室等附属设施用房;种猪场建设现代化,圈舍安装有湿帘、风机、自动饮水、照明、上料设备,限位栏、产床、保育设施一应俱全。

1.3基础母猪品种及生产经营情况 全市现存栏能繁母猪中以杜长、长大和大长二元为主,公猪以长白、大约克及杜洛克为主。近年来,该市规模养猪场发展快速,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饲养管理水平也得到很大提升。但生猪市场波动速度加快,幅度较大,生猪饲养成本逐年提高,严重影响了全市生猪生产的稳定、健康发展。2010年每头仔猪的生产成本约为200~230元,市场销售价为每头180~300元,每头母猪在价格最低点约亏损400元,在价格最高点约赢利1400元。目前每头仔猪的生产成本约为220~250元,市场销售价为每头470~530元,每头母猪年可获利5000~5600元,生猪养殖处于高利润时段。据调查,2010年58%的种猪场为盈利、23%为持平、19%为亏损。

1.4人工授精站建设及人工授精开展情况 全市生猪人工授精工作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受国家良种补贴项目、县及现代农业生猪产业项目的实施带动,洛南、丹凤和商南已建成了“县级供精中心—乡镇供精站—村级授精站”的三级生猪人工授精服务网络,人工授精工作开展较好。全市103个生猪人工授精站共存栏杜、长、大种公猪180头,年供精能力30万头份以上。 2010年,全市实施猪人工授精配种母猪8万头次。2012年前八个月,全市实施人工授精配种母猪4.45万头次,占全市发情配种母猪数量的53.2%以上。人工授精配种第1次情期受胎率80%~85%,第2次情期受胎率90%~92%,窝产仔数8~12头,最高达15头,平均9.7头。

2 工作特点

2.1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通过调研发现,凡是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工作开展较好的县区,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如商南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财政、畜牧、农业、经贸、环保等18个部门为成员的畜牧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畜牧兽医局坚持不懈地抓良繁体系建设,从资金投入,人才培训,组织实施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发展管理办法,制订了《商南县良种繁育场建设标准》、《商南县人工授精站建设标准》等技术标准,项目实施中按照“合同约束,动态管理、先建后补、责任追究”的原则,种猪场建设之初,统一选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图纸、统一建设和排污建设标准,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猪场。畜牧兽医局领导班子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乡镇,乡镇干部包猪场的三包责任制,在引种、防疫、饲养管理等各个环节,均跟踪指导服务到位。制定了《商南县畜禽引种技术规范》,严格引种审批程序,详细审核种猪供种场家各项资料,确保引进健康无疫、种质优良的种猪。成立了“种畜禽质量鉴定技术小组”,对所有引进的品种除前期审核把关外,进行进一步的鉴定验收,并张榜公示,验收不合格的一律不予奖励、补助。洛南县为了有效改善生猪品质,提高良种饲养率,政府实施了大批引进良种二元母猪、更换母本的重要举措,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按种猪价格1/3~1/2贴资近1000万元,扶持养殖户从河南引进良种二元母猪1.1万头。2010年以来,县政府又每年列支200万元二元母猪引种补贴资金,继续扶持群众引进良种二元母猪,财政资金的大力扶持,使全市能繁母猪的良种率得到大幅提升,良种二元母猪比重占到55%,为生猪品改工作水平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2.2制定优惠政策,强化投入保障 近年来,该市各县区相继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畜牧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规模养殖大户在饲料用粮、圈舍用地、建筑用材等方面都作出了优惠规定。如商南县从2006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拨款50万元扶持畜牧产业发展,2008年调整为200万元,2010年又调整为2000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畜牧产业标准化圈舍建设和引种两个关键环节。对二元母猪场的标准化圈舍每m2补助200元,引进的二元母猪每头补助500元,引进的原种猪每头补助1000元。洛南县政府对来洛建设原种猪场的企业给予150万元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建设扩繁场给予30~5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并从水、电、路、用地等方面出台了多项优惠扶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实施财政补贴扶持政策,有效调动了各种资金投入标准化、规模化、环保化养猪场建设的积极性,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效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3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为了加快良种体系建设,狠抓规模养殖技术培训,特别是母猪养殖技术和人工授精技术培训。各县区都邀请畜牧专家授课,举办不同类型、不同饲养阶段的养殖技术培训,从而使所有养殖户改变养殖观念,实现从零散饲养管理到大规模饲养管理的转变,从传统饲养方式到现代化饲养方式的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扩张型的转变。在2013年生猪市场大好的形势下,新发展的良种猪场不仅满足了本地养殖户饲养三元仔猪的需求,也为西安、渭南、南阳等地的养猪户提供了高质量的三元仔猪,深受养猪户好评,同时种猪场也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入。

3 存在问题

3.1三元杂交肉猪的“三群一站”良种繁育体系不配套、不健全

核心群:现有种猪的品种退化、性能下降、质量不优,标准化程度较低,不适应市场对瘦肉型生猪品质的需求。目前市场需要的是瘦肉率高的三元杂种猪,特别是“外三元”杂种猪。但实际上,全市尚无完善原种猪场,无法有效开展配套繁育,无法提供标准化、高质量的纯种亲本,导致种猪供应不配套,纯种和杂种、祖代和父母代种猪代次不清、层次不明;同时,社会引种、留种混杂。

繁殖群:二元杂交母本即基础母猪群。由于供应体系尚不完善,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在购买良种猪时享受不到国家良种补贴政策优惠,加之自身经济能力影响,造成广大群众良莠不分,见母就留,导致种猪性能、质量下降,达不到种质要求,最终导致生产出的肉猪不符合质量标准,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不受消费者欢迎,市场竞争力弱。

生产群:生产的三元杂交育肥猪。由于全市现有的三元杂交猪不够标准,60%以上第一母本、第二母本和第一父本、第二父本都不标准,加之能繁母猪严重不足,且已年龄老化、品质严重退化、性能下降,难以达到种质标准,所以很难生产出标准的三元杂交商品猪;生产群的生产能力不足,每年从外地引进商品仔猪既浪费资金,又带来动物疫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安全隐患,影响了整个生猪生产链。

同时,人工授精站设备设施不齐备,技术人员相对老化。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全市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3.2依法治种的管理力度不够,管理不规范 虽然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种畜禽管理条例》,农业部相继出台了实施细则,2006年又颁布实施了《畜牧法》,但由于执法队伍、工作经费、证照管理收费等问题无法落到实处,加上县乡机构改革等因素,行政调控手段乏力等,造成对种猪的生产、经营、质量、宣传等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违规生产、盲目竞争、虚假广告、以次充好等现象时有发生。

3.3技术服务及管理队伍不健全,生猪良种及技术应用程度低 良种需要优良的饲养管理、标准的饲料日粮、适宜的生活环境,才能在各代次种猪及商品代肉猪中有效发挥良种的资源优势。但是目前,全市农民和广大养殖业主大多素质不高、科学养猪观念不强、技术落后;部分畜主为了追求短期利益,饲养利用种猪不科学,实施掠夺性生产,种猪超期服役现象严重;仔猪也因早期补饲、管理措施跟不上而成活率低,影响了良种繁育体系的质量和数量。

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推广服务及管理力量薄弱,技艺不精,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先进适用的良种及实用技术难以宣传推广到用户手中。

3.4资金投入不足,各地支持不够均衡

一是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国家实施了能繁母猪补贴,但每头100元的补贴对母猪饲养户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县政府则每年拿出部分财政投入,但投入的项目仅限于一次性存栏在100头以上养猪户的以奖代补,而90%以上的养猪户是享受不到的。

二是项目投入不足。从国家级的项目投入来看,属于全市规模化养猪收益的每年只有200万元左右,虽然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但绝大多数养殖户还是望洋兴叹,望梅止渴而已。

三是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生猪良种培育、科学研究经费缺乏,各项良种及技术研究无法开展。

四是技术推广服务及管理经费严重缺乏。缺少培训费、试验费,大量的科技推广及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3.5饲养管理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效能低 大多数良种场没有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日常生产管理全部由场主或有一些养猪实践经验的养殖工人承担,缺乏系统的防疫、防病、消毒、营养及生产管理知识,致使科学的管理方法、优质的饲料原料不能在生产中应用,无法发挥应有的生产效能。

3.6供销渠道不畅,抗风险能力差 养殖使用的饲料原料选购、产品(仔猪)的销售等环节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无法保证使用的饲料优质、生产的性能稳定。仔猪的销售没有顺畅的渠道、更没有专业的营销人员,受市场影响严重。

4 对策建议

4.1加大资金扶持 良种的生产供应是养猪产业突破发展的基本保障,各级各部门应将有限的产业扶持资金和相关的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地用于扶持良种场的建设和生产上,加大对饲养种猪的政府补贴,提供更优惠的贷款、贴息政策。

4.2加强生产监管 对照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标准要求,制定统一的良种生产技术规范,从场址、圈舍、品种、规模、技术、防疫等各方面严格规定良繁场的建设,规范其生产经营,加强政府对良种生产的监督和管理。

4.3强化技术培训 加强《畜牧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等相关种畜禽生产经营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养殖户的依法经营意识。加强市场观念、养殖理念及饲养管理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及经营管理水平。

4.4疏通信息渠道 建立专门的供求信息网络,搭建种猪供需信息平台,实现种猪生产场户与商品猪育肥场户的对接,疏通产、供、销各环节的通道,将最新、最优的市场、品种资源信息最快的传递到产业的每个角落,最终发展种猪订单供应。

4.5严格仔猪调入 仔猪的调入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大量存在,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对仔猪调入的管理工作,严把调入关口,杜绝带病、非良种的仔猪进入。

4.6建设生猪人工授精技术推广体系 要充分认识畜禽良种繁育工作的重要性,摒弃畜禽良种繁育依靠市场、依靠企业推广的意识观念,综合利用各项资金建设以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财政拨款为主的畜禽良种繁育机构,充分发挥乡镇畜牧站、村级防疫员作用,进一步真正形成“县级种公猪站——乡镇供精中心——村配种员”的良种精液配送程序,真正从源头抓起。

猜你喜欢

种猪场种猪母猪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中国种猪场引种指南》手册2022 版征集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中国种猪场引种指南》手册2022 版征集
《中国种猪场引种指南》手册2022 版征集
陕西丹凤:大型现代化种猪场投产运营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母猪补血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