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内血证辨治发微

2013-01-22李忠平黎小妮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3年3期
关键词:前房通窍玻璃体

李忠平 黎小妮

眼内血证是中医眼科的常见病,部分病证治疗棘手,因其病因复杂,必须依因辨证,依证选方用药才有可能奏效。 笔者借鉴张景岳辨治血证的气火学说,结合现代眼科检查,审因论治本病,使治疗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今对眼内血证的诊治思路及3 种具体眼内血证的辨治进行了梳理总结,是谓发微。

1 眼内血证的诊治思路

1.1 审因论治

近20 多年来,研究用中医药方法治疗眼内血证的热潮方兴未艾,成绩不菲,文献所见,主要是采用两种论治方法:一是分型论治,二是分期论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也能收到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对于分型论治,当证侯表现不典型时往往很难确定证型。 分期论治的问题在于各期之间是逐渐过渡演化的,不宜截然分开,并且不同解剖位置和不同病因的出血,其“期”的特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对于眼内反复出血的病例,新旧血并存,离经之血(瘀血)也可以成为第二病因,疾病转归复杂,给分期治疗带来困难。因此笔者更倾向于审因论治,亦即病因学疗法,根据血证的不同病因,分析其病机特点,然后辨证用药,往往可获良效。

笔者认为,在强调中医病因学疗法的同时,重视现代眼科客观检查的结果,把客观体征融会于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对于提高疗效必相得益彰。晚清岭南中西汇通派朱沛文曾说过:“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而西医“专于格物而短于穷理。”中西医优势互补,这是当今我国医学发展的主流。

1.2 张景岳气火学说

对于眼内血证的辨治,应该思考一条相对更为科学的、明晰的、可行的而不是机械的辨治思路,使之提高辨治的准确性。 笔者认为张景岳论血证的“火”与“气”说是辨治血证的纲举目张之论,符合临床实际,能指导眼内血证的辨证论治。 《景岳全书》云:“动血之由,惟火与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 张氏之言,道出了血证的核心病机无非是“火”与“气”的异常,眼内血证也是体内出血,前期为实火,后期多是虚火。“气为血之帅”,气实(滞)固然可以导致血瘀,气虚无力推动血行也可以成瘀,气虚不能摄血还可以使血溢于脉外。 至于实火、虚火、气实(滞)、气虚的判别,可据望、闻、问、切及现代眼科客观检查(五诊)而定。

1.3 “瘀”的辨治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对于眼内血证病灶的了解,无论广度与深度、宏观与微观,都已远远地超越了前人的水平。现代中医对于眼内血证的辨治,决不可以脱离眼部客观检查所获得的微观信息——“瘀”。 “瘀”的概念在眼内血证的辨治占有重要的地位。 也就是说,眼内血证的辨治思路要念好“气、火、瘀”三字经。 “气、火”侧重于整体;“瘀”侧重于局部。 局部寓于整体,整体包含局部,这也是明清以来眼科学家们所强调局部与整体并重的辨证观。

有必要指出,提出“瘀”的概念,并不意味着活血祛瘀法可以通治眼内血证。 现代中药药理提示了许多活血祛瘀药的作用机理,有些新发现对指导临床用药确有参考意义,但尚未能完全取代传统的中药学理论。 丹参与丹参注射液、三七与血栓通注射液、葛根与葛根素注射液、川芎与川芎嗪注射液、红花与红花注射液等,都不能视为同是一物。 大量事实证明,不按照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盲目治“瘀”,扩大活血祛瘀药治疗眼内血证的适用范围是十分有害的,失败教训屡见报导。 再者,视网膜血管是终末血管,瘀血的吸收非常缓慢,运用活血祛瘀药的效果不可能像治疗肢体瘀肿那样立竿见影。 如果是血管变性引起的出血,治“瘀”则更须谨慎。

2 三种眼内血证的辨治方法

2.1 外伤性前房出血应止血与祛瘀同步

外伤性前房出血临床上较多见,中医眼科学称为血灌瞳神或瘀血灌睛,多由于眼球钝挫伤引起,眼科手术有时亦可致前房出血。 前房出血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当受伤后即出血者为原发性出血;受伤后2~5 d 才出血者为继发性出血。 前房出血的程度按照Oksala 分级法分为3 级,Ⅰ级的前房出血,血色新鲜,通过卧床休息,双眼包扎,适当的止血药治疗,一般可在1 周内吸收。 Ⅱ级~Ⅲ级的前房出血量较多,血色暗红,对于继发性前房出血者要特别注意,若不能及时控制可出现前房反复出血。大量的前房出血或反复前房出血可致角膜血染、继发性青光眼,此时治疗难度较大,有些患者因疼痛难忍,最后不得不摘除眼球。

钝挫伤引起的前房出血是因外力撞击眼球,使具有丰富血管组织的虹膜和睫状体血管破裂,血液流入前房形成。 中医学认为撞击伤目,必伤气血。 伤其气则气滞;伤其血则血瘀,气滞瘀血内生,迫血妄行,致血溢于脉外而积于前房。根据张景岳气火理论应属于实火和气实(滞)的范畴,因此应用止血、理气、活血、消瘀和适量的清热药最为切合,方用除风益损汤合失笑散加减。

除风益损汤为明代倪维德所著《原机启微》中治眼“为物所伤之病”的名方,为现代治疗前房出血的常用方剂。笔者的临床体会是,该方熟地黄宜改为生地黄,白芍宜改为赤芍,意取凉血止血。 要注意该方藁本、前胡、防风等所谓风药切不可省去。 因为当眼受伤之后,气血逆乱,瞳神变形,舒缩呆滞,荣卫失守,易招致风邪乘虚而入,故发散、疏导、理气之药不可缺,且方中有川芎配合,更能通经走络,活跃气机,促进消瘀。

失笑散止血消瘀止痛的作用较强,可促进前房积血吸收。方中蒲黄既有收敛止血作用,又有活血祛瘀之功;五灵脂以活血散瘀见长。失笑散合除风益损汤可谓相须为用,既可促进出血吸收,又可防止反复出血。 但失笑散着重于活血祛瘀,行气之力不足,若单独应用于前房出血则有失偏颇。

2.2 玻璃体积血应着重治“气”

玻璃体积血实际上是一种继发病变,该病多数较难治疗。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其自身没有血管,吸收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能够引起玻璃体积血的疾病十分复杂。 从根本上说,如果原发病仍然存在,玻璃体再发出血的可能性则不可能排除。若是邻近组织疾患引起的玻璃体积血,由于玻璃体99%是水分,没有血脉,其代谢只靠气化,因此初步认为要治其积血,当应强调治气。 当然,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强调治气并非惟独治气,况且津血是同源之物。

玻璃体积血量多,视力骤然下降至看不见物体时,中医眼科学可称其为暴盲;如出血量少,患者仍有一定的视力,血液在玻璃体内游动,自觉眼前如云雾飘荡,则称为云雾移睛,亦可称为珠中气动。 外伤性玻璃体积血的中医病机与前房出血相同,即气滞血瘀,亦可用除风益损汤合失笑散,后期可用桃红四物汤加理气药。加入理气药是激发眼内气机、促进出血吸收的重要一环,不可忽略。因自身眼疾引起的较大量的玻璃体积血,如是玻璃体邻近组织炎症引起,则多为气虚失摄致血瘀神膏。 当病情延久,五脏虚衰,或气虚,或阴虚,致血络不固,都可致反复出血,血液机化之后,令神膏如织如絮,神光受到遮蔽,终至瞽目。因此对玻璃体积血的治疗,涉及气与火的方方面面,首先应当明确原发病的诊断,然后依据五诊结合出血的新旧,判断其为气滞血瘀或火热迫血妄行,或虚火上灼血络,或气虚摄护无权。 一般来说,当血止之后,为使玻璃体积血尽快吸收,可以试着按照“玻璃体属肺”的观点进行辨治,也就采用补气、益气、养肺阴、理气豁痰等治法,建议把补气、益气放在重点,当全身辨证为中气下陷者,可用独参汤治之。

玻璃体内的血块停留过久,血液的分解物会对视网膜产生刺激,或机化牵拉视网膜使其脱离,西医主张及早施行玻璃体切割术,这就增加了中药保守治疗玻璃体积血的责任风险。但依笔者的临床经验,对于一些黄斑部尚无严重损害的单纯玻璃体积血,予益气、养阴、除痰、活血药物,再用补法善后,仍有部分病例获得较为满意的视力,避免了手术治疗的风险。

2.3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急宜通玄府

眼科玄府学说首创于刘河间,后来楼全善在《医学纲目》中进一步解释:“诚哉,河间斯言也。 目盲耳聋,鼻不闻臭,舌不知味,手足不能运用者,皆由其玄府闭塞。”后世眼科医家对这一学术见解不断有所发挥,认定玄府对于眼科生理确有其特殊意义。

中医眼科学认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眼部玄府阻塞,致肝气不通于目,或因气滞致血瘀阻于脉道。症状可有肝气不和之象,如眼胀不适、头昏头痛、情志不爽,脉或弦或涩。 治法以舒肝通络为主,方用逍遥散选加细辛、桂枝、郁金、香附、石菖蒲、生姜。若为老人或体弱之人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而致瘀阻脉道,这是本虚标实之证,治法当宜益气祛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细辛,并口服水蛭胶囊,以加强祛瘀之力。

本病应属中医眼科学所称暴盲范畴。 《证治准绳》指出这种“外不伤轮廓,内不损瞳神,悠然盲而不见”的单眼无痛性视力丧失是一种“否塞关格”之病。并特别强调,“忿怒暴悖”、“悲伤思竭哭泣太频”、“久患热病痰火”可以诱发。我们应该理解“否塞”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眼底的一切改变均是因“否塞”所导致。我们一切的急救措施都应该旨在由“塞”变“通”。

尽管“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已为实践所证明,但从目前中医救治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实际效果来看,因受制剂和给药途径等因素的制约,解救视网膜动脉阻塞于顷刻之间尚有相当的难度,吸氧、扩张血管、控制血压、按摩眼球等仍是急救时的重要治疗手段。

传统治疗方法救治本病有难度,不等于中医药在急救时毫无作为。 从近年中医眼科学人的实践来看,从急通玄府,也就是从理气活血的角度入手,急煎中药浓汁给药,仍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目前比较认同的方剂是通窍活血汤。笔者还主张加细辛、生姜,以酒水各半同煎或煎后加酒一汤匙。

麝香在救治本病中起到通玄府的作用,是重中之重。 《本草纲目》谓本品“通诸窍,开经络,”该药辛香走窜,有极强的通窍开闭作用,具有“导弹”功能,能直击病所,目的在于把引起阻塞的栓子推向血管的最末端。 麝香的剂量在本方中用到0.15 g,煎时用绢包,当药液煎至预定量(约150 ml)时,去渣入麝香煎三沸即成,切勿久煎。

本方加细辛之义。 因细辛也是通窍之品,《本草纲目》云:“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上达巅顶,通利耳目。”麝香在细辛的协同作用下,加大了通窍开玄府的作用。 细辛的剂量可用至5 g,煎时应先于麝香1 min 入煎。 至于本方加生姜亦用之有据。 《本草纲目》称生姜“破血调中,去冷除痰”。生姜是一种辛温通达之物,据现代生物化学分析,它含有一种类似水杨酸的有机化合物,该物质的稀溶液是血液的稀释剂和防凝剂,具有降血脂,降血压的作用。中医学谓姜枣相合,可以鼓舞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并非虚谈。

如果是气虚瘀阻,则应重用黄芪60~90 g。 笔者重温王清任之《医林改错》,通书用黄芪之方频率甚高。 但四首逐瘀汤和一首通窍活血汤并不使用黄芪,是因这几首方是针对实证而设,补阳还五汤却重用了黄芪,是因其方证为气虚瘀阻,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形成血瘀,是一种虚实夹杂的病机,此时重用黄芪亦甚为关健。王氏之通窍活血汤与补阳还五汤原并非治疗暴盲,将其二方重组加减移用于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是王氏理论在当代中医眼科领域里的伸延。

猜你喜欢

前房通窍玻璃体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感音性耳聋大鼠HMGB1/RAGE信号通路的影响
高频超声在玻璃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非接触广角镜联合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预后
变异性鼻炎应用通窍鼻炎片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的效果观察
化瘀通窍中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及处理疗效观察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青光眼术后患者浅前房的护理体会
鼻舒通窍合剂制备工艺的优化
青光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观察及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