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腹膜后肿瘤11例临床分析
2013-01-22杨柳黄晓燕房芳
杨柳 黄晓燕 房芳
盆腔腹膜后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临床上较少见。由于腹膜后解剖部位的特殊性,该部位肿瘤往往在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时,肿瘤与卵巢或子宫肿瘤较难鉴别,易导致误诊。本研究对2004年1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腹膜后肿瘤11例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1例,年龄20~65岁,中位年龄41岁,病理分类:良性肿瘤7例(皮样囊肿3例、脂肪瘤2例、腹膜后单纯性囊肿1例、平滑肌瘤1例);恶性肿瘤4例(恶性纤维瘤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多数患者早期无自觉症状,肿瘤增大时常见临床症状有腹胀、腰骶部隐痛不适,尿频、里急后重感。查体肿瘤,质地呈囊性或实性,活动度均差。
1.2 诊断 术前诊断腹膜后肿瘤6例(占54.5%),卵巢肿瘤4例,子宫肌瘤1例。11例患者全部进行B超检查,明确诊断腹膜后肿瘤4例。2例CT检查、4例MIR检查均明确诊断腹膜后肿瘤。
2 结果
11例患者全部进行手术治疗,良性肿瘤7例切除彻底,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随访无复发。1例平滑肌肉瘤手术彻底切除,术后给予化疗6个疗程,随访2年,恢复良好。2例腹膜后恶性纤维瘤1例术后失访,1例术中大出血,肿瘤临近髂血管切除不彻底,术后复发,反复手术3次,最终死于肿瘤转移。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术中因与髂血管、输尿管关系密切,行肿瘤部分切除,术后转相关科室治疗。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腹膜后肿瘤在临床上较少见,由于腹膜后间隙的解剖位置的特殊性,部位较深,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肿瘤体积小时,多无自觉症状,而在查体时偶然发现。当肿瘤体积长大时,因肿瘤生长部位不同出现不同邻近脏器压迫症状,常见有膀胱、直肠压迫症状及下腹痛、腰骶部隐痛不适等,且临床症状与肿瘤生长部位及受累的脏器有关。但极少伴有月经异常[1]。妇科检查:多在子宫一侧或子宫后方扪及肿块,呈囊性或实性,肿瘤多固定,如果肿瘤较大时,查体时往往扪及整个盆腔被肿块占据,子宫位置发生改变,宫颈暴露困难。
3.2 临床诊断 由于盆腔腹膜后肿瘤较少见,妇科医师对该类疾病缺乏认识,往往易误诊。因此,临床医师应详细询问病史,对盆腔子宫外包块应多方面考虑,尤其对活动度差,有或无明显粘连,但有压迫症状的包块应考虑到有腹膜后肿瘤可能。妇科检查除了双合诊外,三合诊很有必要,体会:肿瘤位于盆腔,与盆壁关系密切,固定不动,同时可排除直肠、子宫肿瘤。B超、CT、MRI是重要检查手段,尤其CT、MRI是诊断腹膜后肿瘤最有价值的影像学定位手段[2]。可明确肿瘤部位、大小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鉴别腹膜内、腹膜后肿瘤。在11例患者中,有2例进行CT检查,4例进行了MIR检查,均证实为腹膜后肿瘤。
3.3 治疗 腹膜后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由于盆腔的解剖特点使得手术时暴露、止血、切除均有一定的困难,能否彻底切除肿瘤与肿瘤的性质、大小、生长部位、对周围脏器是否有浸润情况密切相关。本组有1例患者术中因肿瘤与髂血管关系密切,手术未能完全切除,术后给予化疗,肿瘤反复生长,先后进行3次手术。当腹膜后肿瘤较大时,血运较丰富,易导致临近脏器损伤及大出血。本组有两例患者,因为恶性肿瘤,体积较大,生长部位位于髂血管周围,术中虽然未伤及髂血管,但是由于创面广泛渗血,出血量达1500 ml左右。因此对此类手术术前应有充分的准备。采用全身麻醉,手术切口要足够,充分暴露视野,直视下进行操作。其次,术中注意局部解剖结构,不可强行分离,必要时可邀请有经验的外科医师同台手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术中出现创面广泛渗血时,不可盲目钳夹、缝扎止血,可采用纱布垫或纱布条压迫止血并保留腹腔内。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行纱布取出,也可收到良好效果。
[1]孙迎春,王晓燕.腹膜后肿瘤误诊卵巢肿瘤3例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6):701.
[2]李奕钊.52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价值分析.中外医疗,2008,29(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