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年制高职问题学生转变模式探析

2013-01-22姚雪明

终身教育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管理者心理高职

姚雪明

一、关注五年制高职问题学生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的发展也非常迅速。1994年国家正式批准开办五年制高职教育,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也可以进入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入学门槛的降低,使高职院校中问题学生的比例也随之增高。这部分学生主要表现为:入学成绩差,行为习惯差,与教师、父母关系差,同学之间相互打架,逃学等。这些行为表现的背后与他们自身的心理状态和之前所受的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随着问题学生逐年增多,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问题引起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和重视。问题学生是指个体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没有得到应有的张扬,不能或基本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对象。这样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思想品德低劣,或有违法乱纪行为,或经常违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学习成绩差等等[1]。从心理学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学生是指在思维模式、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方面与众不同,他们大都不被学校、同学和社会所认同。[2]问题学生就是指学业、行为、心理、生理和情绪上存在着偏差与不足,并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3]。

问题学生的转变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前途,也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研究讨论问题学生背后的心理原因和问题学生转变的方法,对做好全校学生工作有重要意义。

二、问题学生心理成因分析

为了探究问题学生的成因,寻找转变他们的路径,笔者调查了部分五年制高职学生中的问题学生。从调查对象的分布上看,总体表现出男生多,女生少,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的趋势。从日常表现看他们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自卑心理比较明显,人际交往存在困难,耐挫能力较差。

问题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受社会认知的影响,他们认为进入高职学校就是学习一门技术,忽视理论与基础学科的学习。二是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自制力差,仍然在约束和督促下被动学习。三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适应高职阶段的学习方式。

调查发现,造成问题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有:问题学生总爱把自身的弱点与其他同学的优点对比,对比后心里失去平衡、心态消极。这时在学习、处事方面就不能放开,出现学习效率低,人际关系差,不愿参加班级集体活动等自卑表现。为了寻找心理满足,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他们就设法在另一方面表现自己,比如打架、抽烟。调查的问题学生中所有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中长辈及父母一方面对他们非常溺爱,另一方面对他们要求很高,但是由于父母教育程度的原因他们采取教育的方式普遍是专断蛮横。心理学研究发现溺爱型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以自我为中心,自傲、依赖心理严重,独立意识和能力不强。专断专横型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内向的性格和蛮横甚至暴力的行为。调查还发现,这部分问题学生中有部分是单亲家庭,这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每当教师与同学提起父母时,这部分同学往往会回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问题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问题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出现退缩、逃避、敌对等防御心理,很少主动和同学、老师接触,以至于逐渐变得孤僻、冷漠、不合群、不信任他人,最后导致人际关系差。但调查发现,其实这部分问题学生的内心是渴望与人交往的。他们关心集体,但又怕参与后显得无知而被别人笑话;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于是他们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很狭窄的范围内,不同他人交往。对同学与老师的好意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即使与他人交往,也常带着强烈的戒备心理,总是有意无意地与他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问题学生的耐挫力较差。在校园活动中,问题学生屡屡经历失败和挫折,如得不到老师关注,参加活动得不到奖,没有特长等。久而久之,学生在成败归因上存在着障碍,他们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败归于稳定的、不可控的内部因素,如智力低、能力差;而把偶尔的成功归于运气、任务容易等不稳定的外部因素。另外问题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肯定和爱护,在校园与班级活动中常遭排斥、歧视,归属、接受、支持和爱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安全感便出现了危机,这样便形成高度自卑、敌对、偏执等各种心理体验,从而导致课堂上的破坏行为、敌意行为、消极情绪,以及对其他学生,甚至对整个学校的否定态度。最终导致问题的发生。

三、问题学生转变模式探讨

1.利用学生档案表了解学生状态

及早了解和关心入学新生,是减少问题学生出现的前提。学生管理者可以设计一份新生档案调查表,一般在学生进入学校三周左右已基本适应学校生活的情况下进行调查,这样了解下来的情况比较真实。学生档案表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基本信息情况,包括基本情况、家庭情况、成功与失败经历、自我评价情况、当前困惑与烦恼、现状、个人优势与劣势,在校目标。第二部分通过心理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选择两份可信度比较高,应用范围比较广的问卷。一份是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樊富珉、王建中修订的《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通过这份量表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早期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必要的治疗。第二份量表可以选择由上海铁道医学院吴广源引进修改的《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具有内容广、反映症状丰富、能准确反映心理的病情与严重程度特点。通过这个量表可以了解学生在人际关系、忧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睡眠及饮食状况。这项工作完成后,管理者基本能对全校新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发现有问题的学生也能及时干预。

2.做好预警工作,树立制度意识

加强制度教育,是防止问题学生出现的基础。学生出问题有一个从偶然到必然,从轻微到严重的过程,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就应该认真做好预防工作。学生入学后,马上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进行测试,检验学习效果。同时开学初可以邀请法院少年庭庭长举行法制教育专题讲座,组织班级召开法制教育班会,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遵守校纪校规、做文明学生的重要意义,明白违纪违规违法的严重后果,从而预防学生在行为上出现问题。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管理者可以同时把之前转变的问题学生邀请到学校给新生谈谈他们在校的历程,让新生感悟到整个学校生涯可能经历的各种历程,充分看到自己可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从而对自己的校园生活有一个初步的规划。

3.正确面对问题,合理处理学生

对于已经出现问题的学生,管理者应该本着严肃慎重的态度和犯了错误就必须让学生承担责任的原则,分析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整改的措施和办法。对于问题特别严重的学生,则会同系主任、学生及家长座谈,对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大家心里都有个认识,同时给予犯严重错误的同学处分。处分一律采取书面方式,并做好记录档案。而宣布处分的方式则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必须全校通报,有的可能只需要系部和本人知道。特别是处理像涉及个人隐私的违反校纪校规的,应该小规模化,避免更多人知道,以减轻问题学生的心理压力,对日后的转变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4.利用爱的教育,主动转化学生

处分学生不是目的,而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方式,转化问题学生,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从行动上改正错误,才是根本的目的。而转化问题学生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工作过程,为此,管理者要用爱心与自身的人格去教育转化学生。

管理者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充分的尊重他们。请他们到办公室,主动邀请他们坐下,然后共同谈论学生面对的问题。管理者在谈论前,可以先调阅学生之前档案中填写的情况,对这个学生有个初步的认识,这样很快就会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同样,管理者应该把学生当成朋友,在谈话中充分寻找并提出他们身上的优点,让问题学生产生信任感,为转变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对于问题学生的爱,更多的应该从一些细节方面入手,如对于单亲家庭,管理者应该更多地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如记住该学生的生日,并且在生日时送上祝福。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很大的熏陶感染作用。这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却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身正”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教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个性教育学生,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不迟到,自己就应该在上课铃响时到。做不到的事就不说,说到就一定要做到。教师的这种示范表率作用在学生的身上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动力,教师也能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比如我们跟问题学生约好什么时间谈话,自己最好提前5分钟到,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人格,这无形中也会对学生的转变起到积极作用。

5.主动提供途径,真正转化学生

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如果从心理上转变,却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新的生活方式,那这部分学生很有可能会重返问题学生。为此,学校应该主动给问题学生提供一个新的校园生活方式。某问题学生曾多次违反校纪校规,处分达到留校察看,在笔者接触这个学生后,积极主动转变该学生,发现该同学篮球水平比较好,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就申请让这位同学加入学生会体育部,跟其他同学共同组织全校篮球比赛等活动,事后发现这位同学对自身的要求高了,日常也能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结交的同学面也广了。在对问题学生的转变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寻找问题学生拥有的优势,然后通过各种学生组织,让他们在组织中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真正意义上摆脱问题学生这顶帽子。

在任何学校中,问题学生总是会存在的,作为学生管理者,应该直面问题学生,不要怕这类学生的出现,应该主动积极地去预防与转变,而不是出现问题后才去制止。

[1] 袁振国.当代教育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2.

[2] 杨怀甫.对当代问题大学生个性缺陷的若干思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122-125.

[3] 薛浩.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教育,2005(3):4-5.

[4] 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夏丏尊,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95.

猜你喜欢

管理者心理高职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做个有爱好的管理者
管理者须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管理者被“偷”走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