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育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3-01-22

种业导刊 2013年11期
关键词:籼粳黄萎病突变体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教授课题组最近在《Cell》系列杂志、生物发育学国际顶尖期刊《Developmental Cell》在线发表研究论文《A Role for a Dioxygenase in Auxin Metabolism and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in Rice》。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和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完成。

水稻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在开花过程中受到植物激素生长素的精确调控。然而,生长素调控这个过程的相关分子机制尚无报道。

万建民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筛选到一个突变体材料,发现其在营养生长期与野生型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在开花期可导致突变体植株单性结实。科研人员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了该基因,命名为DAO。进一步研究发现,通过外源激素处理和促进内源激素含量增加均能使野生型植株表现出突变体的表型,体外酶活性试验和体内激素含量的测定都证实,DAO蛋白能够氧化生长素IAA为OXIAA,从而维持体内IAA的动态平衡。该结果首次报道DAO通过调控植物激素IAA的代谢来严格控制水稻的生殖发育过程。

万建民课题组长期从事水稻籼粳交杂种育性的基础研究,2002年以来相继发现4个籼粳交雌配子不育新位点和6个雄配子不育新位点,在相应不育位点上发现了广亲和基因。随后,又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图位克隆的花粉半不育基因pss1在禾本科作物中的进化和作用机理。DAO突变体的表型与籼粳交杂种败育相似,该研究成果也为进一步开展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材料基础。这也是今年万建民课题组继在《PNAS》、《PLOS Genetics》、《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Molecular Plant》等刊物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以来,又一次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展示了该课题组在水稻功能基因组基础研究方面的实力和水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网)

我国科学家攻克棉花“癌症”

一度令国际同行束手无策的棉花“癌症”——黄萎病,终被我国科学家攻克。由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等共同完成的“棉花抗黄萎病中植棉系列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课题,历经26年刻苦攻关,培育出的以抗黄萎病为主要特征的中植棉系列新品种已推广应用372万公顷,直接经济效益逾百亿元。

课题组创建了基于人工高压复合动态病圃筛选-分子标记辅助聚合的抗病种质创新、材料创制和育种技术体系,创制出我国第一个高抗黄萎病的棉花新种质中植372,并以此为骨干亲本,培育出新种质、新材料、新品系128个,选育出国审品种7个、省审品种6个。培育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我国第一个抗黄萎病、对枯萎病免疫和高抗棉铃虫的三抗棉花新品种——中植棉2号,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先后成为农业部和多省主导品种,彻底结束了我国棉花不抗黄萎病的历史。

(科技日报)

猜你喜欢

籼粳黄萎病突变体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水稻籼粳性特异分子标记的筛选与判别体系的建立
利用SNP标记进行水稻品种籼粳鉴定
CLIC1及其点突变体与Sedlin蛋白的共定位研究
拟南芥干旱敏感突变体筛选及其干旱胁迫响应机制探究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或可防治棉花黄萎病
利用程氏指数分类法对水稻恢复系籼粳的分类与评价研究
Survivin D53A突变体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深翻对长期连作棉田黄萎病防治效果的调查分析
磷酸三酯酶突变体H23A的真核表达及性质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