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丛矮病的特点及防治
2013-01-22杨海威
杨海威
(平舆县高杨店镇农业服务中心,河南 平舆 463400)
1 病原及危害症状
小麦丛矮病病原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属植物弹状病毒组。染病植株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增多,植株矮缩,呈丛矮状。初期症状为心叶有黄白色相间断续的虚线条,后发展为不均匀黄绿条纹,分蘖明显增多。冬小麦播后20d即可显症,冬前染病植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染病较轻植株返青后分蘖继续增多,生长细弱,叶部仍有黄绿相间条纹,病株矮化,一般不能拔节和抽穗。冬前未显症和早春感病的植株在返青期和拔节期陆续显症,心叶有条纹,与冬前显症病株相比,叶色较浓绿,茎秆稍粗壮。拔节后染病植株只有上部叶片显条纹,抽穗的籽粒秕瘦。小麦丛矮病在我国分布较广,发病较轻麦田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
2 传播途径
小麦丛矮病毒主要由灰飞虱传毒。灰飞虱在平舆县一年发生3~4代,2~3龄若虫在杂草根际或土缝中越冬。翌年3月中旬开始活动,集中危害新返青的杂草嫩叶。4月上旬,冬麦返青或春麦出苗后由田埂转至麦田,靠田埂的虫口密度高,后渐向田中扩散。4月下旬是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6月下旬第一代成虫出现。小麦成熟后,灰飞虱转至秋作物及田边杂草,再繁殖1~2代,于11月份迁移到田埂等杂草丛下土中越冬。
灰飞虱1~2龄若虫易获毒,成虫传毒能力最强。最短获毒时间12h,最短传毒时间20min。获毒率及传毒率随吸食时间延长而提高。灰飞虱一旦获毒可终生带毒,但不经卵传播。病毒在若虫体内越冬。在冬麦区,灰飞虱秋季从带病毒的越夏寄主上大量迁飞至麦田,造成早播秋苗发病。越冬带毒若虫是毒源,翌年迁回麦田危害。
3 发病条件
套种土地不能全田耕翻,田间绿色作物和杂草为灰飞虱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灰飞虱极易从相邻的作物和杂草上转移至刚出土的麦苗上,导致小麦丛矮病。早播麦田麦苗出土时正值灰飞虱成虫活动高峰期,遭受传毒危害时间长,因而发病比适期播种和晚播的麦田重。若麦田杂草多或邻近草坡、杂草丛生的地边、沟边及秋作物秸秆堆放地等灰飞虱栖息、繁殖场所则麦田发病较重。另外,夏秋多雨有利于灰飞虱繁殖越夏,冬暖有利于灰飞虱越冬,春季寒潮降低了小麦的抗病力,丛矮病往往发生较重。
4 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加强田间管理,小麦播种后,及时清除田边地头、沟渠杂草,减少侵染源,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
4.2 化学防治
小麦丛矮病毒主要由越冬灰飞虱传播,因此防治重点是冬前灰飞虱若虫。可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20%吡虫·噻嗪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800~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喷药时,田边杂草也要喷洒,以减少虫源。对早春有虫麦田要进行全面喷药,以防重复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