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究

2013-01-22易显飞廖小平

关键词:理论课共同体思政

易显飞,廖小平

(1.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究

易显飞1,廖小平2

(1.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学习共同体”具有“教”与“学”方式的多元性与互构性、“教”与“学”主体的自主性与民主性、“教”与“学”资源的流动性与共享性、教学实践的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一致性与兼容性等特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将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流动与知识分享,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提出了创设自主性的思政理论学习环境;构建激发与强化学生学习思政课兴趣的有效策略;设计交互式的“教”与“学”方式,实施协作学习;推进教育手段的信息转型,加强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探究思政教学过程的学习评价策略。

学习共同体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我国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带有普遍性的特征,是“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分离、学生与学生的分离。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主要采用大班教学模式,“教”与“学”的主体见面主要是在课堂;且往往采用的是 “填鸭”式的单向知识灌输,这一方面导致师生之间互动与交往的不足,学生缺乏思考问题的空间与时间,知识无法及时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缺乏进行平等、充分交流与沟通的渠道。这一状况的存在,严重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与教学目标的实现。[1]长沙理工大学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对学习共同体理论及一些构建学习共同体成功案例的深入学习与思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一定效果。

一、“学习共同体”理论概述

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肇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其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2]

与传统“教”与“学”模式相比,学习共同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征:

一是“教”与“学”方式的多元性与互构性。在学习共同体中, “教”与“学”过程与活动方式是多元的,可根据实际需要与条件,开展如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热点讨论、实践体验、网络论坛等多元的学习活动。[3]学习过程中,认识主体即共同体成员之间通过多向平等的人际互动,共同参与学习,分享经验。

二是“教”与“学”主体的自主性与民主性。学习共同体实际上就是一个共同的场所与组织,在这一组织中,“教”与“学”主体发扬高度民主精神,所有成员通过共同参与的方式来确定他们的目标与尚需解决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集体的行动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4]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每一活动主体在同一“范式”的推动下自主参与,平等对话,共同领悟。

三是“教”与“学”资源的流动性与共享性。“教”与“学”的共同体成员有着不同的价值观、隐性知识与经验,通过相互信息传递,不仅能实现知识与经验的分享,促成了隐性知识的外化,而且在碰撞过程中还推动了知识创新。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可以获得不同资源与信息,获得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与思路,从而促使他们通过进一步反思自己原有的经验与想法,建构或创造新的知识。

四是教学实践的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一致性与兼容性。在学习共同体中,既存在共同体的整体发展目标,成员个体亦有着自身的价值需求与目标。而共同体整体目标的设定,是以最大限度考虑和尊重个体的真实需求为前提的,因而能够较好地将个体目标整合进整体目标之中。[5]在学习共同体中,能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以及成员间的共享与合作,在共同努力实现整体目标的同时,使个体自身的目标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二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上述目标亦未能充分实现。总体上,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的主体作用彰显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双缺位”的现象。从“教”的主体来看,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少职业自信心和荣誉感,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缺乏激情;部分教师知识结构陈旧且单一,缺乏“持续学习”的理念与精神,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和简单,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从“学”的主体来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发展阶段。社会的转型发展不可避免地引起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的变化。当代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更容易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行为极端化现象比较严重。[6]部分学生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因而注意力更多集中在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和现实好处的专业学习上。还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主动性不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空洞的说教在学习上时间精力投入不够,应付考试的思想大有人在。

二是教学内容陈旧。一方面,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习和掌握的相关知识的衔接方面,由于大部分教师在备课以及授课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深入、广泛交流,因而对学生的“知识起点”的情况不够了解,导致在其教学内容中既存在着某些知识点的重复讲授,又存在某些教学内容过深过难而学生难以理解问题。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案例引用方面存在老化现象,在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势,结合教学所在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最新状况,结合所面对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思想的具体实际方面,做得不够。从而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心目中缺乏现实感与情境性,无法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价值。

三是教学方式单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性、政治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教师的“一言堂”现象还比较突出,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和唯一“表演者”。防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进行理论教学,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安排10%~25%的学时用于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为依据,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对社会实践广泛参与和体验,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优化的过程和方法。但是由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受到一些客观条件如经费和实践场地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对于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流动与知识分享。在思政课学习共同体模式中,“教”与“学”主体之间得到充分而广泛的交流与沟通,使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取向、现实需求与对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有了准确把握,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不同思政课教师之间能够实现教学经验、方法技巧的交流与共享;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单向“填鸭式”教学模式既不利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成长。思政课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首先要求思政课教师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创设各式各样的教学实践情境,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7]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基地教育、社会调查、阅读实践、研究实践、主题演讲、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等。要通过不断改革和探索,形成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体系。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去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选择典型单位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让学生获得实地感受;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带着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深入工厂、农村、城镇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加深学生对现实问题的了解。这一过程将极大地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实践:

(一)创设自主性的思政理论学习环境

在通过实证调查和个案访谈,深入调研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现状、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我们有针对性地通过如下方式构建自主性地思政课程学习环境:一是学习主体的中心环境构建。有效的教与学始于学习主体的“背景知识”。 学习主体的中心环境试图帮助学生把“背景知识”和当前的教学目标关联起来。二是知识中心环境构建。从“协作学习”的角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整合已有教学力量与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课兴趣,帮助其进行“编码知识”和“非编码知识”的构建,实现教与学相互形构。自主学习环境中应该包括教材教辅资料、课外辅导答疑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无纸化网络学习效果测评系统等。三是共同体中心环境构建。在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构成不同层次、功能各异的共同体“群”,围绕共同教学目标,在本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新旧经验资源,通过多元而平等的对话、沟通和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应有效果。[8]

(二)构建激发与强化学生学习思政课兴趣的有效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足够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自发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我们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中心,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与实践。坚持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努力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解决学生关心和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样才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不同,基于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各阶段特点来设计恰当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来引出相关知识;通过课堂上的讨论与协作,与学生一起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从抛出问题、讨论、研究探索、总结评价整个完整的过程如何在课堂和实验教学中安排都经过反复思考与科学设计。

(三)设计交互式的“教”与“学”方式,实施协作学习

基于“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过程中,在学习小组内成员之间的注重交流和相互启发,鼓励学生从获得知识过渡到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了成功实施协作学习,包括教师专业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我们从学生个体特征分析入手,寻求小组人数、分组方式、对话方式等最佳组合方案,以求学习效果得到切实提高。学习共同体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相关研讨和实践活动,如多媒体演示、演讲稿、心得体会、情景剧等学生集体作品,从而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创造性与丰富性。[9]这种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建构与被建构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既实现了增长学生知识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即达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浑然一体的境界。[10]

(四)推进教育手段的信息转型,加强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我校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搭建“网络课堂”,开辟互联网教学新模式,让网络成为师生课外交流的新平台,这个新平台也成为了一种基于现代技术的新的“学习共同体”。“网络课堂”使师生交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等落到了实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纲、教案、课件、资料库、习题库、参考文献等,全部上传到教学互动平台,为学生学习、教师备课、教师进行作业批改与辅导答疑提供新的平台,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共享。

(五)探究思政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策略。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一个重要内容是改革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要改革考试目标,既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又着重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评价实践中,重视形成性评价,明确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作用,考虑综合能力和课程参与度,设计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跟踪,最终实事求是地给每个学生一个公正的成绩。通过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法,我校将过去单一的闭卷、闭卷+开卷等考核方法变为机试+笔试+口试+论文+讨论+社会实践+平时成绩的考核方法;我校推行的思政课无纸化考试的组卷方式,提高了考试的公正公平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善了考风,而良好的考风必将带动形成良好的学风;无纸化考试内容,主要是思政系列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这引起了学生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提高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纸化试题涉及知识点的重点性与全面性,也将进一步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无纸化成绩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关键指标之一,这都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等方面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在其他考核环节或过程中,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参加答辩等系列实践环节,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受到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并通过文字表达(论文等)和语言表达(口试等)形式,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

[1] 王越英.打造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4,(3):45-46.

[2] 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0.

[3] 李兵帅.构建“《基础》课”学习共同体初探[J].皖西学院学报,2011,(1):35-37.

[4] 南腊梅.试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J].现代教育论丛,2010,(2):37-41.

[5] 范 彦,金 鑫.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4):99-101.

[6] 易显飞.用科学实践观引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教学[J].科学时代,2009,(7):9-10.

[7] 莱斯利P. 斯特弗: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8] 余 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双向驱动模式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5):157-159.

[9] 张化东: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审视学习共同体[J].现代教育技术,2006,(5):12-14.

[10] 邵龙宝:“学习共同体”与创新人格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7,(1): 90-93.

A Study of the Instruction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Based on Learning Community Theory

YI Xian-fei1, LIAO Xiao-ping2

(1. School of Marxism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114, Hunan, China; 2.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Unlike the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model, the new model based on “learning community” has quit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diversity and mutual-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s, autonomy and democracy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ubjects, mobility and communion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ources, coherence and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whole teaching goal and the individual goal, and so on. The spreading and sharing of knowledg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eachers and teachers, students and students would be improved by forming “learning community” through the teaching practice, which also would boost their implementing ability. The educational refor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instruction could be develop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setting a autonomous academic environ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excogitat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inspiring and consolidating students’interes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constructing a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moting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education mean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education platform;and exploring well-established mechanisms for evaluating the practi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instruction.

learning commun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educational reform

G642.0

A

1673-9272(2013)01-0152-04

2012-10-11

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例”(编号:JG1130)。

易显飞(1974- ),男,湖南醴陵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科技哲学;廖小平(1962-),男,湖南邵阳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等。

[本文编校:李浩慧]

猜你喜欢

理论课共同体思政
爱的共同体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