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定位后桡动脉穿刺术在新生儿临床中的应用
2013-01-22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杭州310009
裴 宇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 杭州 310009
超声定位后桡动脉穿刺术在新生儿临床中的应用
裴 宇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 杭州 310009
新生儿 超声定位 桡动脉穿刺术
随着血气分析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血气分析已成为急、危、重症患儿的抢救和治疗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高标本采集的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保证血气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笔者就超声定位桡动脉穿刺术与传统桡动脉定位穿刺术在新生儿临床的应用进行了比较观察,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2年9月—2012年12月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笔者在该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住院的新生儿(包括足月儿、早产儿)36例为观察组,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为出生后30min~28天,平均8.2天;体质量1800~4500g,平均2850g;另选择同期住院的新生儿11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59例,女51例,年龄为出生后30min~28天,平均9.7天;体质量2150~4460g,平均2970g;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分布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观察组按超声定位后桡动脉穿刺术:充分暴露患儿前臂,衣袖要宽松,使用philips IU22彩色超声诊断仪器,频率7.5MHz,在患儿前臂明确桡动脉走行及内径,选择最佳穿刺点,并用记号笔在患儿腕部及前臂画出桡动脉长轴位置,并测量距体表距离,此过程中避免皮肤牵拉,必须轻柔,且前臂摆位与穿刺时相同。对照组按传统桡动脉定位方法进行穿刺。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33例,成功率91.7%,其中1例因患儿肥胖,皮肤定位点与桡动脉距离增大而穿刺失败,2例因患儿病情危重,周围循环差而改为股动脉穿刺。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73例,成功率66.4%。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2 并发症 观察组发生血肿5例,并发症发生率13.9%。对照组发生血肿31例,并发症发生率28.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4 讨论
桡动脉穿刺术为随时、快速采集标本,动态观察血气提供了方便。传统的采集定位方法包括传统解剖定位法、十字定位法、连线定位法、一字定位法及目测定位法等[1]。但传统的定位方法需熟练掌握桡动脉远侧段的解剖学位置及走行,且并发症多,最常见的为桡动脉痉挛和损伤,引起血肿。超声定位后桡动脉穿刺是一种科学、安全、高质量的穿刺方法,可以减轻患儿穿刺时痛苦和减少穿刺后并发症的发生。
桡动脉位置表浅,容易触及,容易定位,穿刺时不易损伤大血管或神经,穿刺损伤性小,并发症少故被临床广泛应用于血气分析的采血部位。传统桡动脉穿刺定位的不足:动脉为肌性血管,血管壁厚,易滑动[2],传统的穿刺方法直接穿刺,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估计穿刺针外径与桡动脉内径之间的关系,容易发生痉挛而使穿刺失败,多因采血进针角度不好导致穿不中血管或穿破血管,或因多次采血导致桡动脉痉挛[3]。如果桡动脉与穿刺针外径几乎相近,不但会引起穿刺过程困难,穿刺后引起血栓闭塞的几率大大增加,甚至桡动脉离断,而引起巨大血肿。本组资料对照组采用传统桡动脉穿刺方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仅66.4%,这可能与穿刺者手法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体表穿刺点与血管的关系不明确,易导致术者穿刺失败。且多次进针而损伤血管。血肿发生率达28.2%,明显高于超声定位后桡动脉穿刺法的血肿发生率。
超声定位后桡动脉穿刺的优点:超声定位后桡动脉穿刺可以避免穿刺针外径与桡动脉内径的不一致之间的矛盾,准确找到穿刺点,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最大程度避免了反复穿刺导致的血肿。也避免家长看到患儿穿刺部位血肿时的恐惧,有效减少医患矛盾。
[1]陈华英,蔡益民.桡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1,18(2A):7-10.
[2]张芸,宋艳霞.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导致桡动脉痉挛的防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2(9):918-919.
[3]杨英金.桡动脉穿刺采血在儿科的应用[J].微创医学,2008,3(6):674-675.
201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