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与储蓄率的关系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2013-01-21马润平苟伟超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储蓄率储蓄增长率

马润平,苟伟超,赵 钊

(兰州商学院 金融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1 引言

1.1 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GDP总额大幅增长,始终保持着8%左右的GDP增长率,2011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1564万亿元,实际增长率为9.2%,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末,东部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西部地区的3.02倍,占全国GDP的56.03%,而西部地区仅占17.32%.鉴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00年到2011年间经济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在10%以上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图1所示.高经济增长速度也伴随着高居民储蓄率,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居民储蓄占GDP的比率不断攀升,这一比率从1978年的6%上升至2011年的84%,其中2009年的储蓄率达到最高水平89%.

图1 2000-2011年全国和甘肃省经济增长率变化趋势图

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储蓄率呈现出齐头并进的趋势,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关系.大量的经济理论研究和事件都证明,一个处于发展初期的国家或地区,必须有充分的资本积累来推进其经济增长,而这一资本积累的衡量就是储蓄率.IMF在其于2005年组织完成的全球经济失衡研究中指出,储蓄大于投资的国家经常项目处于贸易顺差,储蓄小于投资的国家经常项目处于贸易逆差.换而言之,高储蓄的国家支持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平衡.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将大量的资本输出,积累起了大量的对外债权,而国内却频频出现资金供应不足的现象,限制了我国实体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呈现出高储蓄低发展水平的现象.同样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高储蓄低发展水平的现象更为突出.

在以上背景下,本文从欠发达地区所取得的成绩出发,为真正了解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与储蓄率的关系,即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间的关系.本文以甘肃省为例,结合其省情分析,并利用其历史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而对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2 文献综述

过往的许多文献指出储蓄占GDP的比例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支撑力量是高资本投入,并非储蓄率,储蓄只是资本形成的条件.而且关于经济增长与储蓄率的关系,早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中,就提出资本积累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而这一资本积累的衡量就是储蓄率,但模型中假定了储蓄等于投资,这里就暗含了储蓄向投资的完全转化的假设.而对于现实经济中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间的关系,国外、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

1.2.1 国外学者对经济增长与储蓄率的相关研究

Kaldor(1956)很早就研究了不同的储蓄行为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许多后续的研究也证实了储蓄行为与经济增长间的相关性;Jappelli和Pagano(1994)从金融市场的约束角度研究了储蓄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发现在信贷市场不成熟的条件下,储蓄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Krieckhaus(2002)通过对32个国家的一项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高经济增长是由高居民储蓄率导致的高投资带动.Sirri and Tu Fano(1995)认为通过拓宽投资渠道提高储蓄率转化为投资的比例可以影响经济增长.在中国居民储蓄问题的研究上,Modighani and Cao(2004)对中国的居民总储蓄率作了OLS回归分析,发现经济增长率、存在着较强的正向影响,并且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Louis Kuijs(2005)将中国2003年的数据与美国、法国、日本及韩国的2002年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中国的储蓄率很高(42.5%),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经济发展速度.

1.2.2 国内学者对经济增长与储蓄率的相关研究

肖红叶和周国富(2000)在其发表的《我国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有效性研究》中指出,我国应大力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直接融资市场,以提高储蓄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胡雅琴(2006)基于中国的数据运用VAR模型研究储蓄率、投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分别是投资率和储蓄率的格兰杰原因,但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王亚男(2009)通过对中国1952-2004年间的年度数据的实证分析,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依赖于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又依赖于居民储蓄,因此高居民储蓄率使得经济增长对储蓄率变动有着较强的敏感性.汪伟(2008)利用1952到2006年的样本数据,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中国储蓄率、投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指出了经济增长率、储蓄率、投资率之间体现出较强的当期相关性,同样也得到了经济增长与储蓄率不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芦东(2011)通过建立三期迭代模型,指出了收入增长率同居民储蓄率正相关,但是西部地区无此关系,西部地区的居民储蓄率惯性最大.

2 实证研究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如果储蓄率有效转化为投资,则就有利于资本积累,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以上研究均是基于整个国家的研究,研究中均是基于当期储蓄率与经济增长而展开的,并未涉及到经济体间的差异性以及储蓄率间的滞后影响因素.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地区间发展差距较大,为此研究局部经济增长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仍以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理论为基础,即储蓄率是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有效性影响储蓄促进经济增长的程度,研究欠发达地区的储蓄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选取甘肃省为研究对象,是由于甘肃欠发达地区之一,而且甘肃省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发展不均匀,未来的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因此,本文将在总结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基于对甘肃省这一欠发达地区经济体的现状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省情,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1 甘肃省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关系的简单分析

甘肃省现有7个地区、2个自治州、5个地级市、8个县级市、60个县和7个自治县,区域面积45.4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全省完成生产总值5020.37亿元,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00亿元,增长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88.7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3909.4元,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678.22亿元、第二产业2524.25亿元、第三产业1817.53亿元①.2000年到2011年间我省经济表现出来强劲的增长趋势,经济增长速度始终维持在10%以上且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当前正值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发生转变之际,我省应当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发展本省经济,缩小与发达地区间的差距.

图2 1990-2011年甘肃省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与资本形成总额的变化趋势图

图3 1990-2011年甘肃省居民年末储蓄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变化趋势图

从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甘肃省的经济增长、资本形成额、储蓄额均处于上升趋势,储蓄额始终大于资本形成额,两者间的差距逐渐拉大,2011年末这一差距达到1359.1亿元.显然,关于甘肃省生产总值与储蓄率或是资本形成之间的关系,并不能依据简单的折线图得出相应的结论,更不能将过往理论研究的结论生硬套用,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不同的经济结构和特色,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以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及其他优势已成为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出的主要承接地,但是在产业承接过程中资金支持问题始终是制约产业承接进程的瓶颈.因此,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对该地区历史数据作定量化的分析,才能够更为准确地描述甘肃省经济增长与储蓄率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对金融资源的流动与经济增长间的相互关系作出研究.

2.2 变量选取

在变量选取上,本文用结合国内外的一贯研究方法,本文选取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反映甘肃省的经济增长,用gt来表示;以各年城乡居民储蓄增加额与实际GDP的比例反映储蓄率,但由于我国的储蓄总额远大于实际GDP总额,如果继续使用上述储蓄率的定义就不会灵敏的反映出经济产出总值中转向储蓄的部分,故本文对储蓄率的定义为各年城乡居民储蓄增加额与实际GDP的比例,用st表示.本文的数据选取1978年至2011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甘肃省统计年鉴》等),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利用OLS估计法来研究储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率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2.3 回归模型的分析

本文分别建立了gt=a+b*st、gt=a+c*st-1和gt=a+b*st+c*st-1三种回归模型,并运用1978年到2011年的年度数据得到如表1的回归结果:

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只有模型(2)中的st-1的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st-1的t值1.984大于临界值1.96,DW值1.655在区间(1.514,2.0)内,说明模型中不存在自相关性,且拟合优度也高于模型(1);模型(3)可以看作是模型(2)中加入了新变量st,加入变量st后模型的F值下降,且两个变量变得不显著,所以模型中出现了多重共线性,模型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综上所述,模型(2)的拟和程度高,且变量st-1的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上年储蓄率每增长1%,经济增长率就上升0.047%.

表1 回归结果分析

2.4 因果关系的分析

为进一步确定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本文将作出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首先为检验所选时间序列经济增长率(gt)和当期储蓄率(st)的平稳性,本文对上述时间序列进行了单位根检验(ADF检验),得到结果如下表(表2).结果发现在1%的显著水平下经济增长率(gt)和储蓄率(st)均表现为一阶平稳,这一结果说明所选序列具备了做granger因果检验的条件(granger因果检验只能对平稳序列进行),初步避免了存在伪回归的可能.在此条件基础上,接下来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表3).

表2 g和st的ADF检验结果

表3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在滞后长度为1时,原假设“储蓄率s不是实际经济增长率g的Granger原因”的相伴概率为0.0779,“实际经济增长率gt不是储蓄率st的Granger原因”的相伴概率为0.7689,这说明甘肃省的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影响,即在10%的显著水平下储蓄率st是经济增长率gt的Granger原因.但是在滞后长度为2时,原假设“st不是gt的Granger原因”和“gt不是st的Granger原因”的相伴概率都大于0.5,均拒绝了原假设.由此可知,无论是滞后长度为1还是2,经济增长率均不影响储蓄率,但是在滞后长度为1时,存在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率的显著Granger影响,这就说明前期的储蓄率有解释的推断经济增长率的能力,储蓄率的增加有一部分体现在了经济增长中,体现了两者间的正相关关系,储蓄促进和推动经济增长.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3.1 基本结论及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计量分析我们得出两个结论,其一,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滞后一期的储蓄率之间有着显著的线性关系,上年储蓄率每增长1%,经济增长率就上升0.047%;其二,甘肃省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滞后一期的储蓄率之间存在单向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即在10%的显著水平下储蓄率st是经济增长率gt的Granger原因.这两个主要检验结论均具有重要的经济政策启示:储蓄增量和储蓄率促进并推动着经济增长,但是储蓄增量和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现出弱影响性;甘肃省目前储蓄当中形成有效投资的能力极弱.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3.1.1 无差异化的信贷管理制度使得储蓄金在银行中沉淀,阻碍了储蓄金向投资的有效转换,进而使得投资乘数作用降低.在当下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东部地区的饱和产业相继西移,转移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多数转移产业多属衰退性行业,难以符合国家“绿色信贷”政策理念,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追随“大客户”而轻视中小企业,单一“大客户”的资金需求量大,但是多数“大客户”选择内部融资;中小企业的融资多以外部融资为主,商业银行贷款是其首选的外部融资手段,但是中小企业的资质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相背离,使得其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从而造成了储蓄资金的沉淀,进一步阻碍到了储蓄资金向投资转化的途径.

3.1.2 甘肃省属于欠发达地区,开放程度低,居民储蓄意识过强.储蓄作为一种延迟的消费,是以降低消费需求为代价来增加投资需求的替代,但若是在储蓄到投资的转换当中出现障碍,或者出现过低投资收益,此时储蓄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变弱.甘肃省是我国欠发达地区之一,在改革开放后没有吸引过多的外来资本流入,且地区开放程度不高,居民思想相对保守,投资观念落后,银行储蓄是居民首选的投资.同时,由于没有较为健全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导致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挤出了居民的部分实际消费需求,居民消费需求变低,低消费需求必将导致投资利益降低,最终导致生产者因投资信心不足而减少投资,这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3.1.3 投融资渠道狭窄,阻碍了储蓄转化为有效性投资.甘肃省金融机构的分布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占56%,目前尚无外资银行进驻甘肃,金融机构中国有经济成分占比过高,分布不均,机构单一,商业银行占了绝大部分;截至2011年底,甘肃省共有担保机构46家,1家证券公司、2家证券分公司、59家证券营业部、1家期货公司、6家期货营业部、1家境外期货持证企业;金融业在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最低,仅为6.32%.除此之外,大部分金融机构分布地域不均,截至2012年4月,兰州市设有33家证券营业部,占全省证券营业部总数的55.93%,全省有7家期货公司,其中就有5家设在兰州市.

3.1.4 甘肃省产业结构单一,处于低经济梯度.地区产业结构的单一造成了储蓄到投资转移过程中的重重障碍,导致投资风险与收益间的反差大、投资需求低,投资结构落后,最终使得储蓄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效率降低.甘肃省处于低经济梯度,目前仍处于区域建设的初始阶段,大部分的投资在基础设施项目中得到沉淀,而这类投资并非生产性投资,并且未计入地区生产总值中.从经济总量来看,2011年末甘肃省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1%,中西部西部地区工业发展速度快于东部.2004-2011年,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6%和16.4%.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1.8万亿元,占全国的14%,比2002年提高2.9个百分点,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的贡献率由2004年的11.3%提高到2011年的18.5%.

3.2 政策建议

3.2.1 争取差异化金融政策的制定权,完善有针对性的信贷管理制度,妥善解决资金沉淀商业银行的问题.我国金融政策多以全国为标准设定,区域间的差异化并未体现在金融政策制定中,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西部地区,处于低经济发展梯度,更应该向上级争取差异化金融政策的制定权,当地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着实鼓励商业银行支持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如减免商业银行在西部欠发达机构的营业税收,降低商业银行的赋税成本等.金融机构应根据甘肃省经济发展新形势,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政策和资金倾斜,加大对本省经济的支持力度,尤其是第五个国家级新区落户甘肃兰州,更需要资金和政策的支持,金融机构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积极扶植本土、本地区企业扩大发展规模、着实鼓励外来企业加大投资力度,进而促进本省经济快速发展;金融机构还应结合本省企业的特点,依据其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分类、分地区信用授信制度,从而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信贷管理制度,用以解决相关企业投融资难问题,同时也减少储蓄资金在银行中的沉淀.

3.2.2 合理控制储蓄总量,有效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逐渐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通过本文的结论可以得出,储蓄增量和储蓄率对实际经济增长率呈现出弱影响性,甘肃省目前储蓄当中形成有效投资的能力极弱.因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不应将重点单一的放在引导储蓄的增加或储蓄率的提高,储蓄增量并不是促使甘肃省资本增加的唯一途径,相反,我国目前储蓄率已经处于全球最高水平,这与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人们的预防性心理密切相关.对于甘肃省而言,由于地处西部,以及其地理劣势、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等原因造成其经济发展缓慢,而相对于可以享受到较好社会福利的发达地区而言,甘肃省居民享受不到较好的养老、医疗等保障,因此其居民的储蓄意识加强.所以,本文建议政府应着力逐渐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借鉴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引导储蓄的流动,着力提高资金有效利用;同时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提振消费信心,提高消费能力.从国家政策层面出发,我国从2005年以来,就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作为基本国策,其综合效果必然是降低储蓄率;从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出发,也可通过扩大省内需求,进一步促进储蓄、投资的有效转化.

3.2.3 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快甘肃省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提高资本流动性.从甘肃省目前的分布的金融机构来看,大部分以银行机构为主,且多为国有经济,其严重竞争不足,应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积极引入多方竞争主体,着力改善甘肃省金融机构分布不均的现状,有效发挥金融市场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功能,提高资本流动性;从当前甘肃省各级政府的融资情况来看,普遍缺乏新型融资手段,过度依赖借款和土地转让收入,融资结构失衡,融资风险加大,应积极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引导国有优质资产通过上市实现直接融资,还应结合本省自身情况,积极借鉴国外先进融资模式,进而实现本省融资方式的多元化,最终促进本省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目前国家鼓励支持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甘肃省应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运用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短期融资券、项目债券及资产证券化等新型投融资手段,筹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了本省居民的投资渠道,而且还能缓解本省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3.2.4 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支持甘肃省产业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甘肃省而言,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核心产业主要集中在农业、工业、制造业等较为基础的行业,而像金融业、服务业、信息、电子等行业则较为落后,2011年金融业在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最低,仅为6.32%.应制定相关的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如减免商业银行在西部欠发达机构的营业税收,降低商业银行的赋税成本;对商业银行的信贷倾向进行干预,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展支持产业的低利率贷款服务,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补偿给商业银行,以建立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从而促进甘肃省经济发展,建立起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导向制度.甘肃省还应通过扩大消费内需来增加经济增长的动力,以支出型政策为主,注重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增加农村地区及弱势群体的收入为目标.政府在积极引导储蓄向消费转移的同时,还应着力于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吸引更多闲散资本投入市场,扶持发展本省优势产业,进而促进本省经济发展.具体而言,政府应积极抓住产业转型的时机,以金融支持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发展本省优势产业,缩小与发达地区间的差距.这样不仅可以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注 释:

①数据来源于甘肃省统计信息.

〔1〕Kaldor.Alternative Theories of Disribution [J].Review of Economic Suudies,1956.23(2).

〔2〕Modigliani,Cao. 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4.42(1).

〔3〕Kuijs,Louis. Investment and Saving in China[J].World Bank China Office Research,2005(5).

〔4〕刘金全,郭整风.我国居民储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2(2).

〔5〕胡亚琴.储蓄率、投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1978—2004年间的数据分析[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5).

〔6〕李扬,殷剑峰,陈洪波.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J].财贸经济,2007(1).

〔7〕王弟海,龚六堂.增长经济中的消费和储蓄[J].金融研究,2007(12).

〔8〕汪伟.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1952-2006年的数据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8(2).

〔9〕叶祥松,胡剑峰.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1978-2008年间的数据分析[J].创新,2010(5).

〔10〕江春,翁强.经济增长、人口结构、金融市场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分析——基于修正的生命周期模型的实证分析[J]. 区域金融研究,2009(4).

〔11〕扬长汉.中美储蓄率差异的金融原因分析[J].中国外资,2012(2).

〔12〕芦东.人口结构、经济增长与中国居民储蓄率基于迭代模型(OLG)和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11(1).

猜你喜欢

储蓄率储蓄增长率
2020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19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
居民持久收入水平对储蓄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