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病毒与抗肝纤维化治疗并重的理念
2013-01-21施维群
施维群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 (浙江杭州,310005)
近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的临床探索方兴未艾。治疗肝病的方法和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如针对乙型或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法、β-阻滞剂预防出血、内镜治疗和肝移植技术等日新月异,但一些流行病学统计则显示[1~3],这些医疗技术的进步虽能有效解决部分肝脏疾病,但却无法有效阻止肝纤维化的发生、进展,肝硬化的并发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
中华医学会2005和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4,5]都指出慢性乙型肝炎 (CHB)治疗的总体目标: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者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活时间。2004年中华医学会制订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6]也指出:通过抗病毒治疗,清除体内的丙型肝炎病毒,或持续抑制体内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以根本改善或减轻肝脏损害,阻止其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指南制定的总体目标是十分切合实际的、科学的,因为迄今为止抗病毒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复制,促使肝病缓解。但是干扰素和各种核苷 (酸)类似物,并未能解决所有存在的问题[7]。HBeAg甚至HBsAg血清转换不等同于治愈CHB,即使在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的HBsAg转阴患者中,也仍有50%左右其血清中存在HBV DNA;经抗病毒治疗的HBsAg阳性转为阴性的患者中,血清和肝内存在HBV DNA的不在少数[8]。从目前资料来看[9]:HBsAg阴转而HBV DNA仍呈阳性的原因包括:①病毒变异;②检测技术问题;③病毒动力学的改变和免疫功能变化;④病毒整合在肝组织中;⑤外源因素如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等。更有不少肝硬化的患者经治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病毒学转阴,仍有并发门脉高压等。研究发现在对照组与干扰素治疗组之间,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0]。
对于CHB患者生化学正常、血清HBV DNA转阴而肝纤维化持续进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共识。
1 病毒因素
HBV DNA的复制过程,是在肝细胞内以cccDNA作为复制的原始模板,由于其半衰期长,不易自然降解,故抗病毒药物对cccDNA无作用。HBV除了存在于肝细胞,目前已证实还可以存在于胆管、胰腺、淋巴细胞甚至脑组织等处并复制,而抗病毒药物却很难到达这些部位。不少患者往往有数十年慢性HBV感染史,此种感染使得肝脏经受慢性损害或病毒在肝组织内整合,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2 宿主因素
我国乙型肝炎病例多来自于母婴垂直传播,婴幼儿机体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感染了HBV后,机体无法识别病毒,病毒逐渐和肝细胞发生整合,成为高免疫耐受状态的慢性病毒携带者。这一类在我国占感染人群90%以上的转氨酶正常的HBV携带者,并无抗病毒治疗的指征,亦无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无论是α干扰素还是核苷类似物,都把转氨酶升高作为治疗的重要指征)。然而事实上,转氨酶正常不一定代表肝脏组织结构正常,很多研究发现转氨酶正常的CHB患者肝组织学检查有轻度炎症改变,其后发生肝硬化和肝癌者并不少见,而临床上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在病史中也不一定有转氨酶升高。
3 其他因素
即使是接受抗病毒治疗中的患者,也存在不少未卜因素,个体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对治疗医嘱的理解或遵从度,一些并发疾病对治疗的干扰或影响等等,都是值得关注并引起高度重视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副反应而迫不得已中断治疗的病例也多有报道,其中以干扰素治疗的CHB和丙型肝炎多见。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共同途径,也是肝硬化发展的必经之路。CHB的发展过程与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有密切关系,肝内细胞外基质 (ECM)进行性增加,胶原组织大量形成,形成纤维间隔,肝血循环障碍,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肝结节形成,形成不可逆转的肝硬化。阻断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就是防止疾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然环节。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活化是肝纤维化的核心机制,HSC活化存在两条途径:一是由病因刺激损伤的肝细胞、Kupffer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合成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激活HSC合成ECM成分的“旁分泌途径”;二是HSC活化后合成各种细胞因子,自我进一步激活的“自分泌途径”,而自分泌途径一旦开放,即使没有病因的进一步刺激,肝纤维化仍然能够主动进展。因此原发病治疗去除病因并不能够替代抗肝纤维化治疗。
其他肝病也同样面临着去除病因的严峻问题,许多肝病在病因得到解决后仍有炎症和纤维化继续发展,这也就需要考虑进一步抗肝纤维化治疗。有关CHB抗病毒治疗的研究发现,肝纤维化存在时干扰素的药效发挥往往受限;而肝纤维化进展速度较快的患者用拉米夫定治疗后YMDD变异较快出现,这种现象与肝窦毛细血管化有关。只有通过抗肝纤维化改善肝脏内的微循环,使血液中的抗病毒药物成分更多更好地与肝细胞接触,才能充分发挥药效。提示抗病毒和抗肝纤维化联合应用,事半功倍。
根据HSC活化的机理,抗肝纤维化治疗应该包括:治疗原发病防止肝脏受到进一步损伤;通过减轻肝细胞炎症避免刺激HSC活化;下调HSC的活化功能;刺激HSC的凋亡;增加ECM的降解。王宝恩教授曾说:许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到抗病毒治疗上,他们的理解与认识是:对于CHB患者抗病毒是基础、主要的、或者说是唯一的治疗,而包括抗纤维化的其他综合治疗可有可无。在这种情况下抗肝纤维化治疗还有必要吗?答案是很有必要!2008年的一项研究对298例HBsAg已被清除的患者进行中位随访时间8年的追踪观察,在第5年分析154例Fibroscan检查的结果,发现其中呈明显肝纤维化的发生率50岁以上为29.5%;50岁以下为7.9%。29例肝活检的结果:44%表面抗体 (+)、100%HBV DNA(+)、79%ccc DNA(+)、34.6%肝纤维化、9例发展至失代偿期、7例发展至肝细胞癌[11]。这就是为什么仍然需要抗肝纤维化的有力佐证。
逆转肝纤维化成功的标志是:有效控制了炎症反应,抑制介质对HSC的活化;调控HSC,减少ECM的基因转录;提高肝组织胶原酶活性及水平,促进胶原组织的溶解和吸收。但治疗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抗肝纤维化治疗不可能一蹴而就。抗病毒治疗与抗肝纤维化治疗两者之间不能够互相替代,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抗肝纤维化治疗能够和抗病毒治疗起协同作用,两者相得益彰,既有利于病毒的抑制与清除,也有利于肝组织病理损伤的改善与修复,延缓或者阻止肝硬化的形成。应该说病因治疗是抗纤维化的基础,抗纤维化治疗针对肝纤维化形成的病理过程。美国肝病学会创始人Hans Popper指出:“谁能阻止或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谁将能治疗大多数慢性肝病。”这是对肝病界从事抗肝纤维化医务工作者的鼓励和鞭策。
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炎有一定的优势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辨证论治的证型过多、可变因素可控性差、无法保证大样本的相对均一、临床疗效判定和科研统计困难等仍难以尽显其优势。作为一种个体化、随机化明显的诊疗体系,辨证论治有赖于微观辨证的研究、方药筛选及机理探讨与宏观相结合。近十年来探讨证型与病理组织、生化、免疫功能、细胞因子、血液流变学、微量元素和病毒动力学等有何内在联系的研究十分活跃。不难预见,在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方面,中医药业已显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特色,把握好辨证论治的方法,加强对“病-证-效”的研究,将现代医学抗病毒、保肝、抗炎症反应、免疫调节、促进肝组织再生等多环节的干预、以及中医清热利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和扶正化瘀等集为一体的治疗方法,在防止慢性肝炎向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发展方面将大有可为。
[1]朱科伦,朱郇悯,曾文铤,等.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J].广州医药,2010,41(4):1-2.
[2]陈文光.7119例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5):655.
[3]杨西萍.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研究[J].广西预防医学,1999,5:44-45.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9(1):8-18.
[5]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14(2):81-89.
[6]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4,20(4):197-203.
[7]徐克成,危北海,姚希贤.慢性乙型肝炎的现代治疗[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1999,8(4):301-308.
[8]BLACKBERG,J,KIDD-LJUNGGREN K.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after acute self-limited infection persisting for 30 years without sequence variation [J].J Hepatology,2000,33:992.
[9]徐克成,危北海,姚希贤,等.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困难和出路[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6):323-324.
[10]MAN-FUNG YUEN,CHEE-KIN HUI,CHI-CHUNG CHENG,et al.Long-term follow-up of interferon alfa treatment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The effect on hepatitis B e antigen seroconver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rrhosis-related complication[J].Hepatology,2001,34(1):139-135.
[11]YUEN MF,WONG DK,FUNG J,et al.HBsAg Seroclearance in chronic hepatitis B in Asian patients:replicative level and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Gastroenterology,2008,135(4):1192-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