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变异与耐药的中医对策
2013-01-21陈书杰
陈书杰
舞钢市人民医院肝病科 (河南舞钢,462500)
慢性乙型肝炎 (CHB)在抗病毒治疗中,由于体质、环境、年龄等原因,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变异、耐药的机率和不稳定性随之增大,给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带来风险,如何提前干预,从中医治未病思想,体质学,阴阳平衡等理论中寻找中医对策,从而减少抗病毒治疗变异及耐药的风险,是摆在医生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1 西医对变异与耐药的认识及对策
CHB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抑制HBV复制,从而阻止或延缓肝脏疾病的进展,预防和降低终末期肝病即肝硬化失代偿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生。要实现这一根本目标,则需要通过长期治疗来加以实现,随着长期治疗策略的实施,核苷(酸)类似物耐药产生的风险必将加大,同时,随着药物种类及其应用的增加,HBV耐药变异的形成也将增加[1]。有效地管理核苷 (酸)类似物抗HBV治疗临床耐药,需要规范与耐药相关的概念,了解不同结构类型药物的耐药途径,正确、客观分析各个药物采用不同的监测人群,检测手段的分析方法得到的耐药数据,通过管理时间前移 (提前)的观念 (即从现在的“救援”治疗,前移到早期预测乃至起点预防),加强监测,有效干预,才能在临床实践中避免或延迟耐药的发生[1]。
西医目前防止变异和耐药的对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路线图方案、优化治疗、个体化治疗、“爬坡假说”[2]治疗思想和如何处理好肝脏自身的调节系统、免疫功能、病毒之间的关系。
2 中医对发生变异与耐药基本因素的认识
2.1 病因学 ①体质不同 (王琦教授归纳为9种体质),先天禀赋差异,影响治疗的全过程,疾病的从化与易感更主导了病症的发展方向;②环境、地域、饮食的不同,是造成体质后天差异的主因,如南方多湿,易伤阳气,西北多燥,易伤阴津;③年龄、性别、病程与治疗:年龄的大小,性别的差异,有了体质的不同,气血阴阳的变化;病程与治疗更是影响了症、脉、病的状态,使病机变得更加复杂,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异化;④情志与个体差异,肝主疏泄,体阴而用阳,情志不畅,不仅影响肝脏疏泄,更使体用失衡,影响整个脏腑的功能疏泄。个体的差异除体质因素,主要表现在治疗的某个阶段的表现。
2.2 病机变化 湿热瘀阻,正气虚弱,久病入络,易入难出,毒聚热灼,伤阴、伤阳,脏腑平衡失调,三焦气机失枢,变生他端,出现应激的亢奋、易变、从化。
2.3 治疗的影响 由于受原始疫毒传播途径、治疗思想的影响,治疗注重三焦、卫气营血,用药偏重清热解毒。过度清解,使正气抑制,元阳失展,无力激发、托毒。
2.4 毒的强弱、病程的长久 乙肝之毒,有四时六淫之毒感染与体质变化的易感与从化引起者毒;有饮食、七情、劳倦、地域、年龄、性别、治疗、病程变化引起脏腑失调的“内毒”(包括:痰、湿、热、瘀等);有特殊病毒感染 (乙肝病毒);以上各种原因之毒,因果互毒,相互加重,相互激发、间夹,出现变症、坏症、兼症,使毒变得更加复杂。
总的,究CHB的本质:湿热是变化的主要原因,正气虚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的根本,毒邪瘀阻经络、气血不畅,是引起阴阳长期不平衡的主要矛盾。郑亚红等临床研究发现:湿热中阻型和瘀血阻络型突变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型和脾肾阳虚型[3]。杨华升等认为“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位在脾,核心是由虚损导致的积聚”[4]。
3 中医对防治变异与耐药的认识和对策
祖国医学没有“变异及耐药”的概念,但从变异耐药实质,中医学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整体观念”、 “阴平阳秘”、“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瘥防复”,“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治疗的目的在于“平衡阴阳,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使不产生“变证、兼证、坏证”。
3.1 从“体”——脏腑阴阳入手 ①《内经》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瘥防复;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导引阳气,疏其气血,令其条达;②《伤寒论》从六经辨证传变入手,对于变证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③《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④秦伯未[5]谓:肝病的治疗以调整肝脏生理功能平衡为要;⑤刘渡舟[6]认为:肝病治疗a、疏通气血,条达为要,b、体用结合,补泻适宜,c、整体结合,疗养兼顾;⑥关幼波[7]认为:慢肝病程长,重点要预防,久病体自虚,气血要注意,病情多复杂,辨证要详查,调理脾、肾、肝,中州要当先,活血再化痰,化瘀要软坚,扶正需解毒,湿热要彻除。
3.2 从“病”——毒入手 首先明确乙型肝炎之毒为“肝瘟”“疫毒”,既有“疫”的可变性,又有毒邪深伏血络的特殊性,毒之重者,以热聚为主,毒之瘀络者,以毒为主。所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是湿热痰瘀之毒瘀阻经络,病邪蛰伏,病在络。应从肝、从血、从络、从脏辨证。周仲瑛[8]指出:难病多毒,久病多瘀,久病入络;何廉臣[9]认为:清解血毒,宣畅气机,为治疫毒第一要义。
3.3 从“变”入手 结合患者体质、年龄、性别、地域、治疗情况,把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及络病辨证诸法融汇与一体,形成独特的肝病辨证法,辨毒入血之新久;正气强弱;九种体质及易感与从化;脏腑功能、气血、三焦气机的调达及治疗过程。结合“毒-肝-微循环-免疫-内环境”变化与中医“毒-血分-肝着-脏腑功能失调-三焦气机失司-气机紊乱-元气损伤-托毒无力-正虚邪留”的变化实质,整体论治,分期立法;一法为主,多法联用;在消除症状的同时,减少从化,易激;平衡脏腑功能,恢复正气,清除病毒;消除变异、耐药的可变因素,同时保持平和的体质、稳定的情绪、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使内环境处于稳定状态。
4 中医对变异与耐药的治法及方药运用
主要体现逐邪,扶正,恢复脏腑平衡。
4.1 逐邪 ①毒:从毒的性质、本质,治疗重点在于使毒郁(瘀)发之。按毒的特点,结合体质、各期变化等,毒久伤阴,伤阳,聚久则形成易凝、易变、易亢、易抑、入络的特点,故又有凉血解毒,化瘀、通络解毒,清热、化痰、化湿解毒,温阳托里解毒之分。有体质、从化、易激等因素的,结合肝病辨证,防止毒聚重为热,聚久瘀重之变,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方能防患于未然。因毒在血,故运枢机,清肝络,通胃气,疏其血气、令其调达。方用五味败毒饮,升麻解毒汤(《金匮》方),解毒清血汤 (王清任方)、三甲散 (吴鞠通方)等。②络:CHB邪在厥阴血分,病邪深伏,久病入络,毒瘀络脉。治疗重在“透营通络”,使入络之毒透解清除,是防止变异耐药的根本。络病易入不易出,应从络病的实质,结合肝病的特点,找出病邪出络的途径。而温病透毒的条件在于:中焦胃气的宣畅流通;三焦腠理开阖条达;肝胆气机升降有序。从《内经》、《伤寒论》及《温病学》的认识,卫气营血辨证中络病在营血;三焦、六经辨证中,三焦、少阳是络病出入的藩篱,络病在厥少二经。《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起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伤寒论》:小柴胡汤证:气弱血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小柴胡汤升发透达,疏理气机,扶正驱邪,清解三焦少阳。所以,少阳为经脉之枢,营卫气血之枢,元气之枢,脏腑之枢。《金匮要略》: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所以络病出入的途径在三焦的气机流畅,少阳升发,表里透达。升降散为杨栗山治疗温病的祖方,周仲英教授把它作为治疗络热血瘀的总方,并认为,升降散虽为温病主方,却非专事寒凉,而是重在“开导”,并通过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其疗效。结合叶天士络病治疗:虫类走窜,辛润、辛香、辛温通络思想。那么清络毒的整体用方:小柴胡汤加升降散加虫类走窜加辛通的方剂,搜邪并给毒邪以出路。
4.2 扶正 ①扶正托阳、导引阳气。CHB的治疗,主要是能量的较量,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脾、肾为能量的本质和源泉,而内环境的调节在肝。邪伏的主因是正气不足,所以说:应激是变异的本源,而正气不足,是耐药的根本。激发元气,扶助正气,同时,凉血、透毒、清毒、托毒,减少应激,是因势利导,阳气导引,恢复正常的主要途径。方如:圣愈汤、小建中汤、小柴胡汤等。②虚劳论治,久病入奇。虚损是毒积之根,毒瘀为积之本,久病入络、入奇,呈慢性、消耗、进行性变化,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更加血肉有情之品,辛香,虫类之品,邪去而正安。方如左右归饮,吴鞠通三甲散等。③平衡阴阳气机。恢复脏腑平衡。脏腑失调的表现:肝失疏泄,三焦气机失输,气血紊乱。重点在畅三焦,平阴阳,调气血,方如四逆散、小柴胡汤、桂枝汤等。
4.3 处理原则
4.3.1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湿热是引起应激变化的主要原因,清除湿热稳定症状,不仅是稳定病情,也是防止复制、变异、耐药的有力措施。肝病而实脾,是中医整体观的最大体现。脾胃居中焦,为后天之本,主升降,运化,脾胃健,则升降有序亦即五脏六腑得养。若升降失司则三焦阻滞,运化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生湿化热,变生他端。所以,脾胃是内环境稳定的基石,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意义亦即在此。
4.3.2 整体立论,分期立法 治病求本,邪去则正安;正虚为本,既为虚劳,又为疫毒;肝病辨证,去症状,调体质,和阴阳,调平衡,清毒邪,防变异、耐药。在分期立法中,要注意中医症、病、脉、证,阴阳虚实的变化,把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及外感辨证融与一体,这样,虽然肝病病机复杂,辨证多样,变化万端,但通过分阶段的分析立法,使复杂变得简单有序,而能准确地把握病机。
4.3.3 药物的选择 毒久入络,聚久易变,充分表现出了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入络、久病入奇的特点。邓铁涛老中医曾教诲:从辨证分型发展到抓主要症候 (主要矛盾),其他随证治之的辨证自由,则是辨证的更高境界,是辨证分型的发展和升华。以主方为主,进行辨证加减,真正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精华。这也是仲景《伤寒》、《金匮》的精髓。如以升降散或升麻解毒汤等组成基本方,药如升麻、苍术、雄黄、青黛、大黄、赤芍、当归等,注重毒伏、湿阻、入络、入奇、扶正气,抗耐药注重激发元阳,抗变异注重凉血,减少应激。并根据各期的变化组成套餐,气虚加圣俞汤等;痰湿加小陷胸汤;三焦湿热加甘露消毒丹或三仁汤等;热入营血加犀角地黄汤等;少阳不舒加小柴胡汤等,并结合时病论治,根据各期变化加减调整,因人、因时、因地,审时度势,结合三焦、卫气营血辨证,抓住毒的本质、属性、特点、传变,把握元气、三焦、气机及肝脏生理功能的调节,处理好每个阶段的变化,及毒与脏腑、湿热瘀的关系,注意中药抗毒在各病程阶段、序贯先后、配伍变化、药量之不同,及古代对抗疫毒药物应用的原始态、配伍、用量规律及精华,在消除症状的同时,协调脏腑功能,伏其所主,先其所因,稳定内环境。
[1]任红.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管理的新概念[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8,5(16):329-330.
[2]王福生,张纪元.HBV感染免疫应答和免疫治疗新进展 [J].传染病信息,2012,4(24):193-197.
[3]郑亚红,王灵台.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客观化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5,1(15):62.
[4]杨华升,钱英.对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点认识 [J].传染病信息,2012,6(25):129.
[5]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4.
[6]刘渡舟,刘渡舟,杨波,等.肝病源流论[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7]关幼波.关幼波临床经验选[M].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54-77
[8]周仲瑛.周仲瑛议论选 [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99-413.
[9]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6.
[10]周仲瑛.淤热论-淤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1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