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护理
2013-01-21江静
江 静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中医或西医治疗中,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护理工作如何,直接关系到防病、治病工作的效果。
中医学理论体系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经络、六淫七情等为核心内容,中医护理就是依据这种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进行工作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护理目前尚无完整的规范和模式遵循,但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融合在整体医疗活动中。中医护理学既古老又年青,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谨和五味”、“食养尽之”的记载。名医张仲景、华佗等都十分注重护理。中医之所以强调护理的重要性,是同中医的医事活动,强调天人相应,强调整体综合作用,注重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诊疗、预防、保健、康复等作用密切相关的。对中医护理进行剖析,使中医护理事业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1 一般护理
1.1 观察病情方面
病情观察要及时、准确、细致,把握疾病的变化规律,抓住时机有效地进行护理。中医护理通过四诊观察患者的神志、舌质、舌苔和脉象等变化。中医护理在观察病情方面还具独特之处,就是很重视时间与病情的关系[1]。就一天来说,早晨阳气上升,病气衰微,病情常显示较轻;中午阳气旺盛,制服邪气,所以患者白天较安宁;黄昏时阳气衰减,病气开始活跃,病情加重;半夜阳气退藏,邪气弥漫,病情危殆。这些理论,在观察病情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于年老体弱病程长的患者,中医特别要求加强夜间巡视,主要是午夜的观察。中医还认为一日中23:00-3:00阴气最盛,也是阴尽阳生,阴阳交接的关键时刻,久病之人,多正气虚亏,机体难以适应这种变化而极易发生险象,故夜班护理人员应勤加巡视,重点观察,以防不测。
1.2 心理护理方面
中医护理重视患者的情志护理及心理护理,如情志失调可成为致病因素,精神内伤,可使气机升降失调、气血运行紊乱、五脏功能失调,从而引起各种病变。由于不同的情绪改变可导致不同疾病,如《内经》中记载“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等至今尚有一定实际意义。例如对癌症患者的疼痛,西医一般用止痛剂控制癌性疼痛,而中医认为痛觉受心理状态制约,与情绪状态密切相连,在消极心理状态下,往往痛觉较重,痛反应强烈。中医在精神护理上还有一套“五志过极”、“以其胜治之”的方法。如“喜胜忧”等,如患者过分忧伤时,护理人员可以说些高兴的事或笑话,让患者欢喜,以帮助克胜忧伤。
1.3 饮食方面
中医对患者加强饮食护理,不但要保持患者足够营养,而且主要是能配合治疗,达到治疗的目的。食物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而疾病亦有寒热虚实之辨、阴阳表里之别,所以中医在饮食护理上指导患者食物的性味必须与疾病的属性相适应,否则易起反应而影响治疗。根据患者体质、疾病的不同,选择不同属性食物,以符合“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
2 给药方法
有效的药物,还要通过正确的给药途径和使用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中药剂型、种类很多,给药方法也有自己的特点。如服药时间就有不同要求,以病位来分,凡病在上者宜饭后服,病在下者宜饭前服。以药性来分,凡发散药宜饭后服,补益药宜饭前服等。服药方法又有寒药热服,热药凉服之别。《伤寒杂病论》对患者服药后观察及饮食治疗护理论述得十分具体,如服桂枝汤后应食热粥,以助药力和温覆使之出汗。
3 辨证与辨病施护
中医学基础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从整体观念出发,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来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不学习和了解这些内容,在临床护理中就无法理解中医对疾病病因分析、诊断和治疗的原则,也就不能实施正确的护理。例如小儿肺炎,多因外感风寒失治、表邪入里化热所致。患儿在发生痰喘气急、壮热不退时,护理上应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并使室内空气湿化,室温维持18~20℃,多给患儿喝清凉生津饮料。通过上述综合措施并配合药物效能,使里邪透表而解,患儿的体温下降。在护理时最好不用物理降温(冰袋敷、酒精擦浴)以防腠理闭寒、邪遇于里、而里热骤升发生险证。中医是临证医学与辨证论治原则,护理上就要辨证施护。
[1] 杨巧玉.中医时间医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中国医药指南,2008,6(24):36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