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坏疽性脓皮病患者的护理
2013-01-21宗世琴
杨 蒙 宗世琴
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PG)是一种少见的非感染性嗜中性皮病,常伴有潜在的系统疾病。本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以40~60岁最常见,少见于儿童。现多认为免疫机制在其发生中起了主导作用[1].。本病临床上少见且病因不明,但病情较严重,因此护理措施的适当与否对本病起关键性的作用。2012年7月我科收治了1例坏疽性脓皮病患者,经过两周的精心护理痊愈出院。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男性,59岁,自诉8年前无明显诱因左足出现红疹、破溃,溃烂面积逐渐扩大至鸡蛋大小,检查血糖及结核杆菌均阴性,换药(具体不详)1个半月愈合。之后患者无明显诱因在躯干、四肢部位陆续出现红疹,初起黄豆大小,之后红疹逐渐扩大,中央渐发黑溃烂伴疼痛,并向四周蔓延,溃烂部位可见坏死组织和脓性分泌物。门诊以“坏疽性脓皮病”收入院。查体:右大腿外侧可见1处约30cm×40cm大小不规则暗红斑,中央愈合,留有色沉斑,周边可见约15cm×3cm大小条带状潜行性溃疡,溃疡表面可见黄色分泌物,边缘呈炎性红晕;躯干、四肢可见溃疡愈合后大小不等色沉斑及增生型瘢痕。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60×109/L,红细胞3.98×1012/L,单核细胞百分 比15.7%,IgA 5.20g/L,IgM<0.17g/L,补 体C 30.87g/L;肝肾功能、电解质、抗自身抗体、葡萄糖测定、C反应蛋白、血沉均正常;免疫固定电泳(血)发现异常M带:IgA-λ型。分泌物细菌培养阴性。病理检查:真皮浅中层可见弥漫性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核尘,胶原间可见嗜中性粒细胞,伴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真皮内血管管壁可见纤维素样物质渗出。患者入院后即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非特异性抗炎和活血通络治疗,皮疹处给予清创处理、红光治疗及中药(黄连膏加拔毒生肌散)换药。经以上方案治疗2周后,患者伤口愈合出院。
2 护理
2.1 皮肤换药的护理
患者溃疡面积大而深,且覆盖有较多分泌物和坏死组织,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给予分层彻底清创后,用红外线照射30min,2次/d,然后用自制的黄连膏加拔毒生肌散外敷于患处,再用无菌纱布包扎固定,1周后溃疡面渗出明显减少,周围可见新鲜肉芽组织,触之易出血。在每次换药时,彻底清除分泌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医源性感染和交叉感染。该患者经多次换药后,创面已被新鲜肉芽组织覆盖,出院时溃疡面愈合,有少许结痂。
2.2 饮食护理
患者由于疼痛不适等原因进食明显减少,造成营养不良,从而影响溃疡面的愈合。患者入院后告知家属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鸡汤、鸭汤、蔬菜汤、黑鱼汤等[2],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刺激、高钠等食物。忌烟、酒。
2.3 疼痛护理
由于溃烂面积大且深,在清创和换药时,患者会疼痛难忍,根据患者疼痛的性质和能忍受的程度,在操作过程中,动作尽量轻柔、迅速,必要时在患处局部喷洒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患者卧床休息时取舒适卧位,保持环境安静,教会患者转移注意力,如看小说、听轻音乐等,必要时给予患者双氯芬酸钠塞肛以缓解疼痛。
2.4 情志护理
由于患者病史较长且反复发作,患者易焦虑、精神紧张、烦躁,而且对愈后缺乏足够的信心。护理人员做好解释及安慰工作,主动介绍坏疽性脓皮病的相关知识、治疗经过及预后,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多与患者交流沟通,并向其家属、朋友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以便让他们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5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严格执行激素减量计划,避免擅自减量或停用;指导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加强营养摄入,皮肤愈合结痂后瘙痒勿用手搔抓;穿宽松、棉质的衣服,避免摩擦和刺激皮肤;保持心情愉悦,劳逸结合,增强抵抗力,避免过度劳累,特别是避免患肢长时间负重[3];定时门诊随访。
3 小结
护理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伤口情况,全面熟悉并掌握药物作用和效果,以便合理用药。同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疾病相关知识,指导患者坚持用药、坚持治疗、积极配合,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1] 赵辩.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92.
[2] 方芳.颌面部坏疽性脓皮病一例的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1):64-65.
[3] 王焱,娄逎彬 .1例坏疽性脓皮病病人下肢多发溃疡的护理.护理研究,2009,23(1C):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