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石市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调查分析

2013-01-17王芳王高华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社交能力儿童心理攻击性

王芳, 王高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接受的教育程度以及物质水平都在发生改变,这同时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也产生一定影响。目前,心理行为问题已经成为儿童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根据 WHO报道,全世界各个国家报告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多在15.8%左右[1]。行为问题的存在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了解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心理问题之一,掌握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减少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黄石市黄石港区及西塞山区内6所中小学校内6~16岁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表,CBCL),共发放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问卷和家庭环境一般情况调查表格问卷各2 500份,收回两种有效合格问卷各2 275份,问卷有效率为91%,其中6~11岁儿童问卷收回1 049份(男572份,女477份),12~16岁儿童问卷收回1 226份(男708份,女518份);家庭环境一般情况调查表格问卷中,核心家庭1 362例,占59.9%,主干家庭810例,占35.6% ,单亲家庭103例,占4.5%。调查对象中,独生子女占96.0%。根据年龄及性别分为4组,6~11岁男性组,6~11岁女性组,12~16岁男性组,12~16岁女性组。

1.2 调查内容及评价指标

1.2.1 家庭环境一般情况 自编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格,其内容有家庭结构、父母年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收入、职业、亲子关系、教育态度、日常花费以及对考试的关心程度等问题。

1.2.1 儿童行为问题评价 以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评价儿童行为问题,该量表共有3种表格,分别为家长、老师及智龄10岁以上儿童使用的量表[2]。本研究所采用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为家长填报量表。

1.3 研究方法

在发放问卷调查表之前,先到目标学校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合作程度来发放问卷表格,包括对学生父母和教师进行的预调查,根据预调查反馈的信息,对调查程序和方法进行适当的删改和修正,以提高正式调查的可行性。正式调查时,由接受过统一培训的专业人员执行,分层次对6~16岁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填写的培训。6~11岁的儿童在老师的配合下,对前来接送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填写的培训;12~16岁的儿童理解能力较强,在对儿童进行培训后,由学生将表格带回家由父母填写,发放和回收过程中及时统计好总人数。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录入北辰心理测试软件后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分析、两变量相关分析。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性别儿童的行为的差异

2.1.1 6~11岁儿童组行为问题的构成 6~11岁组儿童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儿童的多动因子、攻击性高于女性儿童,女性儿童的活动能力、社交能力、抑郁高于男性儿童,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1.2 12~16岁儿童组行为问题的构成 12~16岁组儿童中,女性儿童的活动能力、社交能力、抑郁、焦虑、强迫明显高于男性儿童;12~16组儿童的交往不良明显高于6~11岁组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儿童的多动因子和攻击性与女性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核心家庭与主干家庭两组儿童的学习能力、活动能力及社交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儿童抑郁、焦虑强迫、攻击性高于核心家庭与主干家庭。在家庭影响中,父母言行的影响对儿童行为问题尤其明显,儿童身心的发展同他们的受关注度呈正相关(r=0.715,P<0.05)。

表1 不同性别、年龄儿童Achenbach行为量表得分比较 n,±s

表1 不同性别、年龄儿童Achenbach行为量表得分比较 n,±s

注:*表示同年龄组男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样本数 学习能力 活动能力 社交能力 抑郁 残忍 多动 焦虑强迫6~11岁男 572 4.28±0.97 4.87±2.31 6.95±2.05 3.24±3.63 0.57±1.08 4.46±3.24* 1.32±5.05 6~11岁女 477 4.47±0.92 5.20±2.31* 7.34±2.02* 4.30±3.62* 0.59±1.18 4.12±3.44 3.68±3.62 12~16岁男 708 4.43±1.31 4.57±2.35 6.43±2.28 3.22±2.81 0.89±1.13 3.77±3.31 2.15±2.57 12~16岁女 518 4.42±0.73 5.01±2.22* 6.96±2.23* 3.91±3.68* 0.91±1.63 4.15±3.54 4.72±4.81*组别 样本数 攻击性 社交退缩 体诉 违纪 不成熟 分裂样 交往不良6~11岁男 572 7.56±5.84* 1.74±1.96 1.40±1.86 2.34±2.33 - - - - 2.50±2.36 6~11岁女 477 5.79±2.70 2.04±1.77* 1.96±2.18 0.57±0.92 - - - - 2.45±2.13 12~16岁男 708 5.87±8.17 1.85±1.58 2.40±3.18 2.13±3.07 1.80±1.99 2.05±2.54 4.03±4.54*12~16岁女 518 5.72±5.76 2.13±1.52 1.13±1.73 3.96±3.38 4.22±3.68 1.64±2.14 4.33±3.79*

3 讨论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并非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除了自然生理规律之外,主要还在于环境、家庭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3.1 6~11岁儿童组行为问题的分析

本调查结果显示,6~11岁男孩的社交能力、学习能力、活动能力在总体上比同年龄段的女性儿童稍低,但仍处于较好的发展状态之中,其异常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攻击性上,同年龄段的女生也是如此,反映出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主要心理特征。其异常心理行为特征在总体上不算严重,但需要加以引导。而6~11岁的女孩在学习能力、社交能力以及活动能力都处于中等的水平,能力值在5.0左右,虽然个别儿童之间差异较大,但基本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从一些异常的性格心理(攻击性、抑郁、残忍、多动、社交退缩、体诉、违纪以及敏感性问题)总体值来看,她们大部分处于较低水平,而在社交退缩方面问题比较突出。

3.2 12~16岁儿童组行为问题的分析

本次调查的12~16岁的708名男孩中,经过几年的小学教育,这些孩子的社交能力提升较大,而其他方面却止步不前,但一些异常心理行为确得到发展,并且差异性较大,同年龄段的学生容易区分出不同的“帮派”。主要体现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之上,反映出调皮的性格特征与青春期叛逆行为,如引导不及时,易出现与社会不良人群的交往[3]。而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在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其异常心理特征在某几方面开始显现,比较严重的体现在抑郁、焦虑强迫、交往不良这3方面。说明这个年龄段,女孩心理正在快速成长,有研究表明,我国儿童中女性较男性更易发生焦虑问题[4]。焦虑强迫总分的年龄变化趋势是自8~12岁逐渐下降,12~16岁又呈上升趋势。这可能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环境适应、学习压力以及青春期问题等多重原因作用的结果。

3.3 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从整体情况来看,黄石市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并且家庭情况整体令人满意。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易于产生焦虑情绪,并且在社交能力及活动能力方面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核心家庭与主干家庭两组儿童的学习能力、活动能力及社交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单亲家庭,与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相比,单亲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与支持的程度较低,情感表达不直接、不坦率,使儿童在学习、社交及活动方面兴趣不高。表明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的家庭环境优于单亲家庭[5]。在12~16岁年龄段中,交往不良问题开始凸显出来,在单亲家庭中长期缺乏管教的儿童中更易于出现,说明这个时期儿童的性格基本开始形成。李学容[6]研究发现,家庭缺损只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诱因,而真正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是监护者面对家庭缺损而产生的不良情绪与教养方式等问题。

一般认为,和谐稳定的家庭在儿童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多能耐心、体贴,会给儿童以安全感,有利于儿童心理行为的发育;相反,家庭成员关系紧张、不和睦的家庭育儿质量低,虐待儿童现象也多见,使儿童处于警惕和应激状态。在无安全感的状态下,儿童可形成胆小、退缩或高攻击性等性格特点[6]。因此,创造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对预防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正面因素同反面因素同时存在的状况。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其主要矛盾在于心理发育同生理发育的不协调和不一致,这些因素可由家庭环境进行调节。家庭环境因素是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最关键因素,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给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并且许多研究也表明,和谐的家庭较少有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

[1]徐勇.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21-925.

[2]侯晓梅.李翔.4~16岁儿童少年行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08,(5):42-43.

[3]孔金旺,梁修云,孟仙,等.武汉市某中学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6):354-356.

[4]何思忠.刘苓.不同结构家庭及精神环境下儿童个性特征与父母个性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8):553-563.

[5]申小娜.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8,19(1):10-12.

[6]李学容.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18(2):80-82.

猜你喜欢

社交能力儿童心理攻击性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奥尔夫音乐联合体育游戏对轻中度ASD儿童社交能力的干预研究
巧用一日生活,提升幼儿社交能力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二维码
留守高职生的控制欲、攻击性和焦虑、抑郁的关系调查研究
如何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