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的价值取向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3-01-13吴章荣刘清林
吴章荣 刘清林
[摘 要] 中国的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广大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对农村劳动力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引导,从而激发农村劳动力的活力,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从而成功实现农村社会转型非常重要而且必要。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价值取向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05-01
农民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进展,农村人口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据2012年的统计情况,中国的农村人口不到总人口的50%,只有把现有占全国50%的农民转化为现代农民或转化到第二、三产业,才能摆脱农耕社会,走上工业化、现代化。为此,关键问题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重塑农村劳动力的价值观,笔者对农村劳动力中的价值取向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提高其素质的有效对策。
一、农村劳动力的价值取向
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农村劳动力是指乡村人口中年龄在16岁以上、经常参加集体经济组织(包括乡镇企业、事业单位)和家庭副业劳务的劳动力。从当前社会转型期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家从事农、林、牧、渔等行业获取经济收益的劳动力;另一类是自行外出就业但没有转走户口的劳动力。价值取向是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总体上来看,对两类农村劳动力进行政治取向、经济取向、文化取向和职业取向分析,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政治取向上,权利意识增强。农村劳动力普遍权利意识增强,尤其是外出就业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动机是寻求个人发展,并不像父兄辈为了解决自身和家庭温饱问题。他们在受教育权、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上要求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优化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是经济取向上,更多关心经济利益的获取。随着大量外出务工劳动力获取经济利益的增多,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不认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是很难的事情,不认为致富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而在获取经济利益上表现得更为自信,对于经济利益的获取也不再难以启齿,而有时候甚至表现得不择手段。
三是文化取向上,逐渐注重精神需求。80年代之前的农村劳动力对文化上的需求较少,主要是经济上需求赚更多的钱,过上更为富足的生活,而80后、90后的农村劳动力由于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受环境的影响,更多追求精神享受,有调查显示,上网、看电视、阅读报刊在他们的业余文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听音乐、聊天、KTV的比例也较高;另外,特别是在城市里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对技术和知识的渴望也很强烈,他们深刻意识到技术和知识对于在城市生存和闯荡的重要性,不仅倾向于选择有知识和技术含量的工作,也希望用人单位提供各类培训,希望地方政府举办公益性的培训课程。
四是职业取向上,更多考虑的是收入。留在乡村一般年龄较大的劳动力对于从事劳动的性质,艰苦程度考虑较少,更多的是关心是否能获取高收入,如果进入什么企业、干什么活一般不挑挑拣拣,只要能挣钱就行,对于工作环境、工作安全性等都考虑不多。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则不一样,希望获得高品质的就业岗位,较为重视就业单位和岗位的质量,不仅对工作性质,工资收入有考虑,还要求工作性质富于技术性,劳动强度适中,工作环境较好(清洁、舒适、安全等)。
二、农村劳动力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劳动力表现出以上价值取向,分析其影响因素,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外在因素跟农村的传统文化、社会观念、国家政策及自身生存发展现状有密切关系;内在因素,涉及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自身素质和个人观念等等。
1.外在影响因素。一是传统文化对农民的影响很深,尤其是年龄更长的农村劳动力,只要经济收入增多,对于政治诉求,民主权利的事情就关心较少,而新生代农民因为一直在学校读书,然后就是到城市里务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少,因而权利意识较强,对国家政治方向,政策变化较为关心;二是社会观念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较大。当今社会转型期,各种本土的、外来的思想碰撞,交融,使得农村劳动力对自身发展,社会变化较为关切,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在义利权衡,政治理解的多元都有十分明显的观点;三是国家政策影响。国家越来越关注民生、重视经济发展,重视民主政治建设,尤其是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把农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而对增强农村劳动力致富观念、权利意识、生活享受等等的影响很大;四是自身生存发展现状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生存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在农村从事的行业不一样,收入不一样,对自身观念的影响也不一样,留在农村的与外出务工的接受的信息不一样,面临的机遇不一样,这些都会对农村劳动力产生差异性的影响。
2.内在影响因素。一是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明显对农村劳动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受过初高中教育的农村劳动力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愿望与能力比没受过教育或只是受过小学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要强;二是自身素质的影响。叛逆性更强,适应性更强的农村劳动力对信息的获取,对经济地位的提高,对政治权利的争取都表现得更为激励;三是地域、家庭观念的影响。发达地区相比较欠发达地区或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因受地区差异,在价值取向上也有明显差异;另外,家庭观念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也较大,家庭成员都从事商业的,家庭新成员从事商业的居多,因而在价值取向上更趋务实,利益观念更重。
参考文献
[1]翟学伟.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类型、转型及其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1999,(4).
[2]张志忠.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透视[J].《浙江日报》2009年07月06日.
[3]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吴章荣(1975-),男,江西修水人,硕士,江西科技学院讲师。
刘清林(1978-),男,江西萍乡人,硕士,江西科技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