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面俱到稳步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2013-01-12戴丽
《意见》中提出,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不仅需要出台与《意见》相配套的具体实施政策,同时也应该借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除此以外,还应警惕重蹈光伏产业覆辙。
目标实现需有具体实施政策
《意见》的出台,对整个产业来说的确是极大利好,但同时也有一些业内人士表示担忧,因为作为一个典型政策法规驱动型的产业,之前已有《“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出台,内容与此《意见》有较多重合之处,因此业界更多关心的是政策如何落实,从而使得该产业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多家从事节能环保行业的企业也表示,《意见》出台对行业无疑是重大利好,但预计短期内不会带来太多的实质性影响,因此更加期待相关细则的落实。
徐海云告诉记者,要达到《意见》所提出的的目标,需有具体的落实措施、具体的政策刺激,如果仅仅只是一个《意见》,那难免只是停留在目标层面。另外,对于2015年4.5万亿的产值,徐海云告诉记者,其实到目前为止,节能环保产业概念还不是很清晰,定义不够明确,对于测定产值也就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对节能环保产业也需有更加明确的定义和范围。
江苏省环科院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主任邹敏表示,要推动《意见》所提目标实现,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政府要加强市场规范秩序,针对目前产业过热的现状,必须加强引导,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促进企业优胜劣汰,有序退出。二是要加强财税支持力度,特别是在地方政府财政吃紧的当下,要发挥中央政府的作用。三是要加强技术攻关。
警惕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
前几年,由于政策的刺激,我国光伏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然而好景不长,遍地开花式的发展最终导致产能过剩,光伏产业发展陷入困境,我国光伏和风电行业存在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引人关注。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节能环保设备生产方面,由于生产门槛不高,可能会因政策刺激,而比较容易出现产能过剩,这是需要防范的潜在风险之一。
业内人士提出警告,《意见》的出台将刺激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应该避免重蹈光伏产业当年的覆辙,节能环保业未来发展规划中应该警惕此问题再发生,避免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专家建议,国家在明确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支柱的同时,也应该对产业的发展有一个更加具体的规划,使得节能环保产业能够快速且健康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应如何加快发展?李佐军说,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的规律,根据产业的市场需求来决定整个生产的供应量,否则追求快速发展会造成产能过剩,可能会对产业造成伤害,要高度关注是否会引起产能过剩的问题,千万不能一哄而上一窝蜂式地发展。
李佐军同时表示,节能环保有产业集群的特征,有的地方适合发展,但有的地方由于没有发展基础,并不合适发展。如果全国各地都去发展,就不符合产业发展布局的规律。
另外也有专家指出,发展新的支柱产业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必须避免为发展而发展的拔苗助长。一度风光无限的光伏产业而今陷入产能过剩,就是个前车之鉴。从政策扶持开始,到集中投资、大发展,再到产能过剩,正如光伏产业一样,即便是新兴产业,最终也难逃由盛至衰、苦苦挣扎的命运。
此外,专家也指出,环境保护本身就有很强的外部性。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违法的成本远远低于节能环保设备的投资。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时,需把目前的这种缺乏动力的情况改变,提高节能环保的违法成本。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方面起步较早,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方面的共同特点是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通过两者的合力达到预期效果。
美国采取“绿色税收”、“绿色收费”的方式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绿色税收的具体措施包括出台税收奖励制度鼓励环保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对排污企业征税、把税收与环保表现挂钩等等。采取绿色税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发挥税收机制限制企业或“惩罚”企业的排污行为。
实行绿色税收这一理念已得到国际广泛认可和采用。我国也应加快推行绿色税收的步伐,完善绿色税收体系,在现行税制框架内强化绿色税收的作用、突出绿色税收的功能,同时可以采取美国绿色收费的方式,通过绿色收费体现污染与付费的对称性特征。我国强化绿色税收、绿色收费的作用可以起到约束企业排污行为和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双重效果。
另外,美国还开展环境保险业务,包括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和环保咨询、环保服务保险等。美国环境保险业务的做法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借鉴和学习。
德国在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时不遗余力地强化企业和居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在最大可能情况下发展环保技术和环境无害的产品和生产工艺。这两点格外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我国的一些企业和个人节能环保意识还不强,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节能环保理念推广的力度,使节能环保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这样才更有利于节能环保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节能环保技术的开发、改进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