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主义,展现美国的另一面
2013-01-09锡琴
锡琴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选择写实主义?我便会反问:为何要避开它?无论我们掘进到一个怎样的深度,‘现实就是我们的存在之处。‘现实是一个无底洞,让我们去探索,去理解。”带着自己的《夜行神龙》,纳尔逊·萨克斯与另外49位美国当代写实主义画家,精选出100幅代表美国写实油画最高水平的作品呈现在中国观众的眼前。
2012年9月14日,“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拉开了帷幕。这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也是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家首次在中国的联展。通过这次展览,我们看到了美国艺术的另一面。
写实主义在美国
相对于中国大众熟悉的美国大片和当代艺术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与思想颠覆,陌生的美国写实主义油画则呈现出冷静、现实的特质。“当代美国写实主义在中国鲜为人知。对大多数人来说,想到当代美国艺术的构成时,写实主义通常不会被考虑其中。一个说法是当前的美国写实主义是乏善可陈的,或简单地说是不存在的。美国和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同行都认为,美国艺术是纯粹的当代概念和抽象艺术。所以,这次展览给中国观众提供了一次观赏和了解美国最好的具象或写实主义艺术的机会。”美中油画家联盟主席保罗·麦科马克说。
写实主义于19世纪50年代左右起源于法国,代表画家为库尔贝。写实主义反对僵化,坚持表现当代生活,往往以社会底层人物为作品的主人公,并心怀同情地描绘他们的处境。在中国,写实主义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受到重视并得到了发展,被列入很多大学和学院的必修课。但在美国,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被抛到一边,不受重视。20世纪初的美国,光怪陆离的各种因素构成了多元的艺术形态,抽象的现实主义成为主流,而写实主义被认为是过时的表现方式。不过,尽管写实主义不是以一种显眼的方式存在,却一直作为美国艺术景观的一部分贯穿整个20世纪,写实主义一直在艺术院校和一些知名艺术家的画室里被实践与传授。
20世纪50年代,一般大学不再教授具象艺术,其后几十年间具象艺术都像是艺术的局外人。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评论界对抽象的现代主义的批评渐多,因为观众们发现,某些概念原则已经走到了创作的极端。艺术家和观众对产生于传统工艺和技术优势之上的艺术越来越趋之若鹜,写实主义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当代写实主义的先驱如丹尼尔·格林、马克斯·金斯伯格和纳尔逊·萨克斯,远渡重洋接受艺术训练,顶住强大的文化阻力去追求自己认定的视觉艺术创造力。久而久之,这些艺术家赢得了认可,他们教授学生,写实主义有了复苏的势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批新院校和画室开始成立,越来越多受过良好写实主义训练的艺术家涌现出来。正如麦科马克所说:“现在,美国的写实主义已经进入这样一个阶段,即技术的完善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内容再次变得重要,这是我们前进的重点。”美国的写实主义正处在旺盛的复兴期。
写实艺术家没有站在美国主流社会的闪光灯下,他们多因发自内心的热爱而追求写实艺术。参展画家斯科特·沃德尔生于1981年,从小热爱艺术,长大后,这种兴趣转变为讲故事的渴望。在20岁出头时,斯科特成了一名电影摄制者,并决定追求绘画事业。为了能成功地讲述他感兴趣的故事,他学习了传统的绘画技法。在2006年学业完成后,他开始了职业绘画生涯。
绘画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此次参展的100幅作品包括了人物肖像、静物和风景,其中以人物肖像特别是女性肖像居多。生命的欢乐、烦恼与悲哀诚实地通过画笔和画布,编织出了一个麦当劳、好莱坞之外的美国。
纳尔逊·萨克斯是一个真正的写实主义者。在他的肖像画中,他能捕捉对象最深入的精粹,不论对象是如何著名和杰出,纳尔逊都能激发起他们的情感和经验。引用他自己的话:写实主义作品至少要对存在及个人的本质有所思索。它必须有一股力量,能激起观赏者的想象力并唤起他们的回忆,激发他们用心感受眼前所见的一切。在《夜行神龙》中,纳尔逊表现了一个在夜晚出没的女子。他希望观众能从作品人物的脸部表情和身体语言中读出更多的信息:“那里有一个小宇宙,等待我们去发掘、去了解。我的艺术作品时刻提醒着人们:没有身体,就没有灵魂。”曾经接受黛安娜王妃、教皇约翰·保罗二世、里根总统、克林顿总统和帕瓦罗蒂等知名人士委托作画的纳尔逊,在去年夏季和冬季被邀请到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博物馆和莫斯科帝国艺术学院举办个人展览。当今,在美国只有两位在世的画家能于其中任何一个地方举行展览,他便是其中一个。
约书亚·拉罗柯出生于1982年,是一位年轻且迅速成长的新兴艺术家,对美丽和复兴古典绘画传统充满热情。他在纽约市的水街工作室中寻求画家柯林斯·雅各布的指导。工作室的优越环境逐渐激发了约书亚的才华。毕业后仅3年,他就受邀在中心美术学院作为骨干教师授课。在《画家妻子的肖像》中,约书亚的妻子露出十分恬静的微笑。约书亚说:“我很喜欢画我美丽的妻子劳拉,这幅作品令我感到喜悦。有些人可以从这幅肖像画中看出我们的亲密关系,这使我受宠若惊。这种强大而不可言喻的虚幻的艺术创作激励着我成为一名艺术家。”他说,作为一名艺术家,“我的愿望和梦想是通过艺术展现事物美丽和美好的一面。这些作品展示了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仍存在善良、真实和美好的东西”。
当然,残酷的世界里不可能只有善良、真实和美好,美国人的彷徨、冲突、失望等也通过画家的手展现在了观众面前。《解救》就是如此。它表现了几个10岁的孩子陷入泥淖被解救的图景。这幅画的作者特雷莎·埃利奥特说,她15年前看到这幅图景,就想着有一天能把他们画下来。当真正去绘画时,心里仍然很矛盾,她希望这幅作品能够反映出时间赋予人生的复杂性。
这种复杂也许跟特雷莎本人的经历相关。她出生于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小镇,后来在堪萨斯大学获得艺术设计学士学位。1976年,她被艺术学院的校长推荐,通过倾听口头描述作画来帮助警方逮捕嫌疑人,并成为了一名法医素描艺术家。后来,她又陆续供职于达拉斯的几家广告公司,成为一名成功的自由插画设计师,为很多知名的美国国内客户设计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培养了自己对油画的兴趣,作品开始受到全美各个博物馆的关注。
82岁的戴维·勒费尔呈现了一幅名为《谜》的自画像。画家自己从一个黑暗的背景中显现出来,光变成了对照物,观众会从人物额头上明亮的光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调色板和画笔上。这幅画想要表现的主题是,利用光来捕获即时性的时刻,这是画家最难完成的任务之一。
勒费尔如同蒙田一样学习艺术:持续深入地理解鲜为人知的生活美。年事已高的勒费尔这次没有随着其他画家一起来到中国,但他在解释自己的画时所说的却是对美国写实主义最好的阐释:“当我进一步深入了解绘画的奥秘时,我发现绘画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绘画如同生活一样,是一系列的连锁关系。任何事物都有因果。”勒费尔不用绘画来表达,而是通过绘画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