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发展方向——以央视实习新主播为例
2013-01-05杨尚鸿林玉佳
杨尚鸿,林玉佳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 400030)
央视新闻频道从4月17日开始,凌晨三点播出的《新闻直播间》中均启用实习播音员。七位来自传媒大学的在校高才生轮流亮相主播台,张仲鲁、王尹麒、孙炜航、刘奕呈、王言、苗凯、胡悦鑫的依次登场引来网友的热议。这7位实习新主播年龄最大也就24岁,最小的22岁,成为央视最年轻的新闻主播。不少网友发帖评论,称赞这些实习主播年轻帅气,表示即使是凌晨的节目,他们也愿意守夜观看。央视的这一举动很难让我们不去猜想:难道央视要走主播年轻化?
其实央视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对新闻节目进行调整、改革,只是这一次动作比较大而已。央视新闻部主任李瑞英介绍到:这样的实习播音员不会就此停止任用,这样的制度将会常态化,据悉,第二批实习主播已经开始进行考试,竞争上岗。央视的这一举动无疑给各地方台以风向标,年轻帅气的新闻主播给人以亲切感,将原本严肃庄重的央视新闻节目向更加亲民化的方向发展,对提高收视率肯定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新闻节目的类型与主持人的风格
(一)消息类新闻节目
消息类新闻节目是电视新闻实现国内国际要闻汇总的主要渠道,能够迅速、广泛、简要地报道国内外最新的事态发展[1]。这样的新闻节目一般采用的是俗称的“传统播报”,也叫做“规范播报”,这是各主流媒体都会涉及的一类新闻,它的播报具有“吐字清晰,语势稳健,节奏明快,语言规整”的特点[2]。
这一次的实习新闻主播更多涉及的就是此类新闻节目,它更多地是传递国内外的一些重要信息,对专业技能和上镜效果比较看重。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外在形象,毕竟电视是一种可视媒介,良好的形象也能吸引更多受众注目观看;其次,过硬的专业技能也很重要,如何处理一篇稿件,在我们看来,首先应该自己理解稿件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传递给观众,让观众也能明白这则消息的实质,我们将这称为“二度创作”,虽然稿件上的文字是不变的,但表达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在我看来,这两方面能做到几近完美,就是一个优秀的消息类新闻主播。
(二)评论类新闻节目
评论类新闻节目是或代表媒体立场,或代表个人立场的评论者对当前极具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或者社会现象进行观点阐述并提出意见和态度,是电视新闻舆论导向的旗帜。这一类的新闻节目呈现出最大的特点是播报时的“口语化”,在节目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较多,主持人的主动给予感和交流感增强,语调更加自然。
评论类的新闻节目如今开始落地开花,很多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也开始逐渐由消息式的播报过渡为评论类的主持。民生新闻本身就具有社会性和贴近性,正因为它离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很近,所以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而评论类新闻的特点就是增进了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语调语势都更加自然,所以这样的主持方式改革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各地方台的民生新闻几乎已经成为了当地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节目之一。
(三)专题类新闻节目
我个人又习惯将专题新闻称为深度新闻报道,虽然不够全面,但比较形象地表现出专题新闻节目的深度性。专题类新闻节目是对新闻事件进行详尽、深度的报道,综合运用电视手段和播出方式,以独特的见解引起观众深层次的思考。很明显,这样的节目对于主持人的要求就有所不同,它并不是一个单纯播报消息类的节目,更重要的是对于新闻事件的解析,虽然编导会给主持人准备稿件,但节目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主持人所即兴发挥的,所以对于主持人的内涵与即兴表达能力要求更高。
如今不乏在专业和形象上都非常优秀的新闻主持人,但知识面广、内涵丰富的主持人却比较紧缺,电视媒体的领导都希望自己的主持人能内外兼修,但这样的主持人确实不多。
二、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培养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与毕业生的局限性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个新生的专业,伴随着我国广播电视媒体事业的飞速发展,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也应运而生。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正式招收播音专业学生,学制为3年。从此我国有了培养播音人才的正规院校。北京广播学院1963年9月开办我国第一个中文播音专业(大专),1977年开始升为本科,1980年建立播音系和硕士学位授予点,1996年9月成立播音主持艺术学院,1999年开始招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播音学”方向博士生。可见我国的播音事业发展相当迅速。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播音专业的独特性质。播音这门学科有着自身的独立性和边缘性,所谓边缘,因其涉及新闻学、广播电视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学等诸多学科[3]。所以现大部分高校开始重视除播音专业课程以外的学科课程设置。表1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大学课程设置[4]。
表1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大学课程设置
从以上课程设置来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确实开设了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课程,其中不乏“新闻业务基础”“传播学概论”“应用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法律基础”等一些与播音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程,确实达到了播音专业所要求的“一专多能”。但我们也能看出,这些专业的课时量普遍都为32个,相比很多专业课程,32个课时量就明显少了很多。例如:“播音发声”这门专业基础课程分为A和B,其中A有着192个课时,学分为12个,B也有64个课时4个学分;再如“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和“广播节目播音主持”分别为192个课时和128个课时,这样的课时量是其他专业课程无法达到了,也就间接地强调了播音的专业技术性。再加上部分学生的学习心态偏差,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比较重视,忽视甚至厌倦其他相关的课程,导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一直都以技术性见长,对于主持人的内涵建设不够。
所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外在形象和专业技能虽有着较其他专业的优势,但无法改变其专业的技术性较强和内涵建设不够的现状。这样一批毕业生往往走向新闻播音的岗位,从消息类新闻做起,用时间去进行自我打磨,丰富自身的阅历,在一线工作中充实自我,将来有望成长为一名“一专多能”的优秀主持人。
(二)电视媒体的图像优势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来看,只有11%的信息是通过听觉获得的,83%通过视觉获得。而电视与广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此,广播只能通过听觉去获取信息,电视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统一去获取信息,而且视觉的比例远远大于听觉。
众所周知的一个经典案例。1960年美国总统大选第一次引进了电视辩论,当时双方分别为经验老到的尼克松和相对稚嫩的肯尼迪,虽然尼克松在世界格局和国家政策上占尽优势,但无奈肯尼迪有着更好的外在形象,加之尼克松易紧张出汗的这一习惯被镜头完全记录下来,所以最终肯尼迪以微弱的优势入主白宫。这同样在告诉我们,电视媒体有着得天独厚的图像优势。
20世纪30年代,施拉姆所提出的“皮下注射论”在当时确实有着很深远的影响,但这基于当时的媒体不发达,受众无法进行选择,导致媒体传播什么,受众就必须接受什么。而如今的媒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电视媒体的付费频道制度开始逐渐成熟,观众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频道,加之如今各家各户的电视频道已经数以百计,“皮下注射论”在当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影响力。而对于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开始日渐成熟,这一理论认为,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接触媒介的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冬季,从而使自己特定需求得到“满足”[5]。
既然如此,观众的需求从以上就很容易掌握。作为电视媒体,有着得天独厚的图像优势,我们在潜意识里就希望能看到美女或帅哥型的主持人。可能会有人反对这样的观点,认为观众其实更喜欢有内涵的主持人,但我认为形象与内涵本身是不冲突的。正是因为观众的这种需求,所以大部分优秀的主持人的确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外形条件。在七八十年代,我国的电视媒体正处在初级阶段,当时观众也处于被动接受的时期,而如今电视媒体发展迅速,后备主持人资源也比较丰富,所以,从中挑选外在形象较好的是一件较容易的事情,毕竟这也是如今品位在不断提升的观众的需求。
(三)年轻主播的发展之路
4月17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引进年轻的实习主播,我们发现这一创新出乎意料地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赞赏,这让我们开始重新定位如今的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年轻本身就是一种资本,只是看如今的年轻主播如何将这一优势进行定位,扬长避短,并且不断充实自我,改善自身的短板,最终达到内外兼修。
如果我们将《新闻直播间》和《新闻1+1》或《面对面》进行比较的时候,发现前者的主持人都相对年轻,但当我们回过头思考的时候,发现大多年轻主持人也都是从消息类新闻开始做起的。我国的电视媒体主持人发展有着自身的特色,原因之一还是在于我国有着相对专业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在这样的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主持人都有着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外在形象,而大学教育、年龄、阅历等诸多原因,使这一层次的年轻人缺乏专业以外的知识和内涵,但他们拥有年轻作为资本。年轻主播的发展道路是非常光明的,只是需要他们在一线工作时能善于自我补充,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充足,他们也将慢慢踏入深度新闻的报道,往往睿智的主持人都是走过这样一条必经之路。陈鲁豫年轻时也是在凤凰台做《凤凰早班车》这样的消息类新闻节目,而如今已经逐渐转型为专题类的新闻访谈节目主持人,所以各种各样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我国的电视媒体主持人发展与国外不同,一是政治体制与国外差异较大,二是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这成为了培养主持人的最大途径。当然,这样的发展有利有弊,而我们更应该抓住其中的有利方面,促成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特别是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飞跃发展。年轻主持人刚从各大院校毕业,仅仅靠大学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但相对与其他主持人,他们拥有着年轻、形象好等一些优势,在这个阶段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就尤为重要。而现如今受众开始掌握选择的权利,如何满足受众的需求也是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也正是这样,年轻主持人们就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获得受众的认可,从而在媒体中占据一席之地。当然,在一线的工作中,年轻主持人的不断学习和自我充实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身有所发展,获得观众的认可,不会被媒体所淘汰,最终做到“一专多能”、“内外兼修”。
[1]仲梓源.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3.
[2]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57.
[3]姚喜双.播音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8:2.
[4]吴郁,曾志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67-69.
[5]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