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金融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

2013-01-05梁隆斌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金融学学分专业课程

梁隆斌

(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昆明 650221)

一、课程设置适应社会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30年的经济高增长,2001年加入WTO以后,金融业逐渐与国际接轨,金融创新也层出不穷。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加速,使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这给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在金融学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的金融人才需求。一般而言,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高层金融管理人才[1]。主要是一些大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投资公司的高层经理、CEO、董事长之类,这类人才除了要掌握必备的金融经济类基础知识外,还必须有驾驭和研判宏观经济的能力。这类人才虽然是在不断锻炼中得以成长,但是其在就学期间全方位系统化的金融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层次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中层管理者、大型企业的投资部门和经济部门等人才。这些人才必须系统化地掌握某一领域、某一行业的金融经济知识,使其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实时游刃有余地做出研判,能够做到独当一面。

第三层次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层管理者和普通职员。这个层次的人需要熟练掌握其所在岗位的业务,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第四层次是金融工作的理论研究者,这类人才必须掌握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且必须在本科毕业后不断深造,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化研究方案和研究理论。

第五层次是非金融机构或非金融领域的一般工作人员,这些人员有时需对其自有资产进行保值增值管理和投资,也需具备相应的一些金融经济知识。

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论是哪个层次的金融人才,无论其未来从事何种职业,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都无疑会为其以后的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做到合理化、科学化、系统化,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的需求。也应该考虑到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马上就会进入社会,去从事金融部门的基层管理和相关业务操作工作,要使学生走出学校就能很好地融入社会,高校课程设置应注重实用性。然而,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到底怎样呢?以下通过国内外典型高校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分析国内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二、国内外高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为了使得对比研究比较具有说服力,对比的一方是在美国享有较高声誉的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另外一方则是国内某知名高校某学院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与管理专业共设置了40门课程,这40门课程全部为经济金融类课程。可将这40门课程分为理论(偏理论)型和应用(偏应用)型两类。其中理论或偏理论型课程共计20门,应用或偏应用型课程20门,理论与应用类课程几乎各占一半。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与管理专业的这种课程设置,使得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够学习到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学到很多有关金融市场运作和金融实践操作规程方面的知识。在这种课程设置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当他们走向社会时不会遇到很大的突变,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经济工作,这是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学专业比较“牛”和其培养的学生“销路好”的主要原因。

再来看国内高校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该校金融学专业共开设50门左右课程,共计137个学分。在全部50门学位课程当中,政治和近乎政治类课程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和政治经济学五门课程。政治、体育和德育课程共计18个学分;英语课程10门,共36个学分;选修的中国文化概论、欧洲文明史、心理学、世界宗教概论、社会学概论等占了10个学分,副修的课程占了12个学分,选修和副修共计22个学分;大学语文一门3个学分;数学、计算机类课程共四门,共计15个学分;经济金融及其相关课程共计18门,43个学分。从以上统计数据来看,和金融学几乎没有关系的课程设置(政、德、体、英语、选修、副修和语文)共计(18+36+22+3=79)79个学分,占了整个学位课程学分的57.7%;数学、计算机等经济金融辅助课程共计15个学分,占了整个学位课程学分的10.9%;真正与经济金融有关的课程只有43个学分,仅占全部金融专业课程学位分数的31.4%。即便开设的经济金融类课程,也存在着如下三个问题。

其一是课程设置偏重理论[2]。这与该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使学生掌握将金融理论应用于解决金融服务业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使其成为能够在国际化的金融业务中发挥领先作用的专门人才。”背道而驰。

其二是课程设置的重复性。如《货币银行学》与《商业银行管理》、《商业银行管理》与《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管理》等课程的不少内容相重复,这种重复会形成授课内容的重复,造成教学资源浪费。

其三是重宏观轻微观。对宏观金融理论的学习虽然有助于学生把握国内国际的金融形式,但如果缺乏微观金融理论的支撑,则对金融业的运作机制很难理解透彻。

其四是重理论轻实践。在所开设的金融经济类课程中,几乎没有金融实验和实践课程。

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学专业与国内某高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情况,不难看出国内知名高校的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国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事实上,由于所选学校在国内具有相当名气,因此,其课程设置虽然和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是其与国内某些高校的金融类课程设置相比还算比较合理,由此就更加彰显出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金融学课程设置方面的差距更大。譬如笔者有些朋友在某高校上《投资银行学》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时发现学生连股票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原来该校把《证券投资学》课程放在了大四的上学期。如此的课程设置使得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投资银行学》的老师必须讲证券投资的相关内容,而大四上《证券投资学》的老师则没什么可讲,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表1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表2 国内某知名大学某学院金融专业课程设置

三、金融学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方向

以上案例虽然只是国内某高校金融学课程设置的现实情况,但是其反映的情况仍然具有普遍性。且大部分高校金融课程设置当中存在的问题不会比案例高校中的少。因此,我国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比较严重,应完善高校课程设置,朝有利于推进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方向改进。

(一)完善高校专业课程设置

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定位于其专业方向,不能走偏了。作为高校,首先应该培养“专”的人才来建设国家,然后才谈得上培养“红”的好干部。因此,建议诸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概况、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程是否可以酌情减少,或者将这些课程内容由所在学校在这一领域较为知名的老师融会贯通,在不减少课程重要内容的情况下压缩成为一门课程,课程的减少应该对学生的政治素质影响不会太大。

其次是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太多。大学英语课程共计10门36个学分,在整个学位课程当中占了26.3%的学分。如果加上每个学校的四、六级考试,每个学期的英语期末考试,估计整个大学期间,学生花在英语课上的时间占了整个学习时间的50%甚至更多。这有点不值,因为多数学生走出国门或者走出校门运用英语的机会都较少,反而觉得多学点大学语文之类的有好处,毕竟多数情况下说的是汉语,看的是汉语,写的也是汉语。

再次是选修课的开设问题。开设选修课也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因此,对于金融学专业,开设诸如世界宗教概论等选修课和专业几乎沾不上任何关系,只能作为金融类学生的业余爱好,不能作为选修课,应该去掉。

如果以上所述课程设置能够得以压缩,作为金融学专业多开设一些经济金融类课程,这才是金融专业课程设置的正道,才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经济金融知识。

(二)宏微观并举,偏重微观

国内高校金融学课程设置当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宏观的内容较多,微观的内容较少,这可能和一般意识有关。一般认为宏观金融类课程讲起来比较容易,老师更能胜任,而微观金融方面的内容多涉及数学公式,没有一定的数理功底实在不行。其实不然,宏观金融方面的东西看似可以在上课过程中瞎吹,但真正能够把握宏观金融态势能够吹得正确的试问当今世界又有几人?相反,微观金融方面的东西虽然较为繁杂,但是一般都不会出现大方向的错误。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走出社会后,大部分都必须从基层工作做起,其所涉及的业务或工作都是有关微观金融领域的实践操作。因此,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角度来讲,高校金融学课程设置应该宏微观并举,更加偏重于微观。

(三)理论和应用并举,偏重应用

金融学课程设置当中存在的另外一个普遍现象是理论知识方面的课程设置较多,而应用型金融知识方面的课程设置相对较少。这种课程设置可能源自理论性的知识一般变化不大或几乎不变,而应用性的课程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可能某些老师会产生一些不适应。然而,现实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更是要求高校必须在课程设置当中多注重应用型课程的设置。另外,学校培养出来的金融类学生大部分是从事实践工作,只有少部分从事理论研究。从以上两方面来讲,高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应该理论和应用并举,更加偏重于应用。

(四)注重实验和实践课程的开设

在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当中,很少有金融实验和实践类课程,很多金融类本科学生到毕业时候仍然对股票、期货实践不甚了解,这不利于学生跨出校门适应社会。基于这种情况,学校应多开设一些金融实验和实践类课程。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如此发达,对于股票、期货、外汇等金融品种的实验和实践课程的开设应该不是难事。即便学校没有开设相关实验和实践课程,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也可以教学生如何去做。如某位教师在给某高校金融学的一个大班(90人)上课时,就建议其班长向每个学生收取100元钱,共计9 000元。将这9 000元投入股市,在整个大学期间让每个同学至少操作一次(事实上在每次决策时,参与讨论的人都很多,变相增加了操作次数)。如果到毕业时最终亏损了,每人最多就损失100元钱,但是积累了投资技巧和操作经验;如果赚了,在积累实践和操作经验的同时,班级毕业时产生的有关“吃喝玩”的相关费用都不成问题。最为重要的是,无论投资亏损还是赢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都会有所思考,都会做出选择,都会有经验积累,在迈向社会时都不会显得那样突兀。

[1]于长福.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商业经济,2010(4):1.

[2]蒋海,刘少波.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南方经济,2004(4):2.

猜你喜欢

金融学学分专业课程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学分美食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