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使用统计分析的电子资源建设研究——以广西大学图书馆为例
2013-01-02
(广西大学图书馆,广西 南宁 530004)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高校图书馆引进电子资源。电子资源具有任何时间在授权的IP范围内的机器设备上都能远程使用的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电子资源具有传统图书馆纸质藏书不可替代的优势,是高校图书馆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校图书馆在电子资源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存在重建设轻评估的问题,造成资源的浪费。进行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情况的统计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本馆电子资源的使用现状,从而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关注点,还可以根据利用情况的统计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电子资源建设。本文根据广西大学2012年1—9月的图书馆访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广西大学研究型大学发展战略,提出电子资源建设的改进措施。
2 文献综述
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的相关论文较多。杨荣蕙提出在面对快速增长的电子资源及电子学习等环境的转变,高校图书馆必须在整体管理和发展的策略上积极配合,在对电子资源的管理上提出电子馆藏管理周期、版权/权限的管理、读者的考虑及使用率的管理等三个方面进行管理。邵晶、阎晓娣等人对电子资源存在超量、违规或盗用等行为提出了限制电子资源流量的解决方案,也为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相比之下,有关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情况统计分析的论文较少。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提出“书是为了用的”,电子资源的建设也以使用为目的,所以有必要了解电子资源的使用情况。
3 广西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现状
3.1 电子资源建设环境分析
广西大学于1999年成为国家“211工程”学校,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广西大学以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为目标,深入实施质量立校战略、科技兴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所以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建设必须配合学校的发展战略,有重点、有目标、分阶段地引进一些高质量、有学科特色,符合学校战略发展需要的数据库。
3.2 电子资源建设历史及现状
广西大学图书馆早在1992年开始电子资源建设,主要是书目数据库建设、自动化建设,1993年开通网站。2003年图书馆新馆建成后逐年加大对电子资源的建设。广西大学图书馆现已引进国内外大型数据库数十个、专题数据库150多个、全文电子文献120余万种、电子资源存储12 000GB。本文所指的电子资源是指广西大学图书馆主页“电子资源”列表下的中文数据库、外文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试用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
4 广西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统计分析
为了便于电子资源分析的对比性,笔者将从电子资源总体利用情况和具体电子资源数据库利用情况分别进行阐述。
4.1 总体情况
4.1.1 从数量角度进行分析
笔者对广西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情况总体情况进行了研究,有以下发现:1)广西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总体访问量很大,达到335万人次以上,并从2012年1—9月这段时间呈整体上升趋势;2)电子资源列表下各种类别的数据库访问量都呈上升趋势;3)读者电子资源访问量占访问图书馆网站总量的比例达70%左右;4)广西大学有教职工及学生总数约为3.3万人,每月平均每人访问电子资源次数超过100次,而且这数字很快从1月的101次,上升到9月的126.0次,体现出电子资源深受用户的喜欢。
4.1.2 从比例的角度进行分析
堆积面积图能够直观地展示不同组成部分占整体的比例及变动,适合于图书馆电子资源各种不同类别数据库访问量占电子资源总访问量的比例分析。
图1 各种电子资源使用情况占比图
从图1可以发现电子资源利用中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来源于心理学,现普及与经济和社会领域,主要的特征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中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比例从2012年1月的72.6%上升到9月的77%。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用户对中外文数据库的熟悉度和满意度。
4.2 具体电子资源利用分析
因为在所有的电子资源数据库中,中文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占的比重接近80%,所以笔者重点将对这两个数据库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4.2.1 中文数据库
(1)中文数据库的总体数据分析
广西大学图书馆中文数据库中有36个数据库,可分为学术参考数据库和学习考试类数据库。中文数据库使用情况见图2。
行业市场集中率(Market Concentration Rate,CR)是对整个行业市场结构集中度的衡量。CRN是指整个市场中前N个企业的市场份额的总和。在这里也可反映读者对使用资源的集中度。在36个中文数据库中前三个使用最多的数据库CR3达到80%左右,意味着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情况相当集中。虽然CR3从2012年1月的80.68%下降到9月的78.22%,但仍然占据绝大份额。
(2)学习考试类数据库使用情况分析
广西大学图书馆提供了新东方、银符、高校英语学习、软件通、爱迪科森和超星名师讲坛等帮助学生学习考试类的数据库,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法律和外语等专业技能。学习考试类数据库的访问量总体偏低,但增长迅速,在9个月的时间里实现了100%的增长速度(图3)。这表明,学生越来越重视通过电子资源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其中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比较受欢迎,这主要是因为其提供的学习资料比较符合学生提升外语水平的需要。
图2 中文数据库使用分析图
图3 学习考试类数据库使用情况分析图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广西大学的用户使用中文数据库的目的主要是查找跟论文写作相关的资料,更多从事的是一些研究型的工作,少部分用户是借助电子资源学习考试类课程,提升自身专业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广西大学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4.2.2 外文数据库
广西大学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了45种外文数据库,总访问数量从1月56.69万人次增长到9月72.57万人次,增长了28.00%。外文数据库中的访问量不如中文数据库集中。访问量最大的外文数据库有 Elsevier SDOL、EBSCOhost和 Springer Link,集中度CR3维持在44%左右。在余下的42个数据库中每个每月的访问量在2万人次以内。这主要是因为中文前三的三个数据库几乎涵盖了所有专业的文献资料,而外文数据库相对比较专业,所以数据库访问量较为平均。
图4 外文数据库使用情况分析图
4.2.3 其他数据库
其他数据库是指电子图书、试用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这3个数据库访问量相对较少。从数据上来看,这3个数据库中的访问量集中程度CR3在50%左右。3个数据库的总访问量占比在23%左右,并呈下降趋势。
5 广西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发现广西大学在电子资源建设及使用上存在以下问题:1)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相关数据库使用率并不突出,存在高投入、低使用的现象;2)电子资源的可接入范围较窄,仅局限于校园网内使用,校外不能访问。同时,学校Wi-Fi覆盖范围也相对较小。
笔者认为广西大学图书馆在电子资源建设方面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
5.1 结合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发展电子资源
图书馆发展战略必须配合学校的发展战略,电子资源的建设也必须配合学校整体发展战略需要。电子资源的建设上,需要结合学校的院系设置,同时也应根据学校重点院系的建设购买国内外专业的数据库,满足学生和老师的专业需求。
5.2 根据读者电子资源使用情况有重点地建设电子资源
根据电子资源的读者使用情况分析结果,图书馆应对最常使用的数据库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进行维护和完善,同时对于那些访问量很少的数据库应分析其性价比权衡取舍。对于学校重点关注的领域的电子资源,应有效地对进行宣传和引导。
5.3 紧跟科技发展和读者的需求,提升电子资源可接入范围
随着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用户有手持设备接入图书馆获取电子资源的需求。格曼(Michael Gorman)于1995年9月在《美国图书馆》杂志上提出图书馆新五律,指出应通过技术改善服务质量(use technology intelligently to enhance service)。所以电子资源的建设需要扩大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等手持终端接入范围和权限,方便用户使用电子资源的服务。同时为了方便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在校外实习阶段写毕业论文,有必要开通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方便学生在校外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
6 结语
如何提高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使用率,是电子资源管理的难题,也是现代型图书馆建设绕不开的话题。电子资源的建设可从用户的使用行为分析和高校战略发展中得到启示。电子资源的使用情况统计分析不仅揭示了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用户的使用行为,更明确了电子资源建设的目标。
[1]欧阳剑,韩博文.基子移动终端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内容访问研究与实现.图书馆论坛,2012(3):18—22.
[2]杨荣蕙.电子资源管理的挑战及管理策略的实践.图书馆论坛,2012(2):70—76.
[3]邵 晶,阎晓弟,周 琴,等.电子资源流量控制需求分析及其解决方案.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4):11—13.
[4](印度)阮冈纳赞著,夏云等译.图书馆学五定律.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5]广西大学概况.[EB/OL].[2012-10-18].http://www.gxu.edu.cn/2003/2003xxgk/001.htm.
[6]吴进琼,付清香,贺文爱.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与利用现状分析——以广西大学图书馆为例.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7):15—18,25.
[7]Michael Gorman.图书馆学新五律[EB/OL].[2012-10-18].http://en.wikipedia.org/wiki/Michael_Gorman_(librarian).
[8]刘景宇.图书馆学五定律、信息资源共享四定理和图书馆学2.0 五定律.图书馆,2007(5):14—17.